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在本册书的第七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两首关于战争的古诗,进一步熟练运用已经掌握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学习步骤。对于本单元的三首应该充分注意到它们图题诗这种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形式。由于这三首都是图题诗因此诗歌的形象感更强了,学生可以诗画两方面相互结合着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同时可以通过诗画的共同欣赏,更加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气节。由于是古诗的学习,因此诵读的学法比较重要,训练朗读的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让学生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体会每个作者独有的个性化语言,字斟句酌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3.教学内容分析:
竹与松、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吟颂松、竹、梅的诗篇很多。
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传承的作用。在“岁寒三友”这个单元当中,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代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梅竹松”的品性。
4.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2、 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 3、 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4、 充分发挥诗画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 感受三首诗表达出的不同情感。 6.教学课时:3课时。youganqin 7.教学过程: 提问:
1、“岁寒三友”分别是什么?
2、这个单元围绕着这个主题布置了几篇课文?分别从什么角度诠释的“岁寒三友”? 3、你喜欢那篇课文?为什么?
4、这个单元的实践活动是什么?这次的松竹梅书画作品展示活动准备怎样做来参加这个实践活动? 一、 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岁寒三友”有特殊的情感,有很多文章赞颂它们,今天我们能够有幸一起欣赏三位名家的诗画。下面请同学借助每首诗旁边的画,以及下面的文字和自己以往学习古诗的基础,初步理解一下三首古诗。
二、 初步理解诗歌:学生自学进行画批。
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交流[投影出示步骤、要求]
过渡:刚才同学们各个小组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就通过交流在全班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先来看第一首诗: 三、深入理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 诗歌大意:
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州县吏不是州县里地位卑下的小官,作者意指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州县官,能发挥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通过观察画面展开联想,你有什么体会?
可以看到画上竹叶基本向下。从这里能够体会出什么?
郑板桥是用竹叶来表示俯视民间疾苦。诗人躺在书斋听到风吹竹子的萧萧声,疑心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呻吟,这足见诗人对民众的关心和理解。
重点体会: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从而感受到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带着这些想象和感受,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感受深的诗句。注意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教师引导从这方面评读。
板书: 竹 人 干: 特立独行 叶: 爱民如子
过渡:同样是“扬州八怪”中的人物,李方膺写“松”的诗又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呢?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讨论探究: 诗歌大意:
你看到了吗,天已经很冷了,到处没有绿草;可是,你又看见了吗,松树屹立着,还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间本来都不是刻意修饰的,世间万物贵在保持本真。松树的枝干像山岳一样雄壮,冬日里的青秀无与伦比。它饱经风霜,经历千年万年。它高直的样子表示拥护天宫,在青天直上期盼着春风。
过渡:通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堂交流,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赏画)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
“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有了清丽的意境, “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
板书设计: 怪石 不屈不挠 苍松 刚正不阿
请用自己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学习最后一首古诗: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整体理解: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注释]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颜色:指水墨画梅花的淡淡的墨色。 清气:清香之气。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 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总结:
三首诗都学完了,你有什么体会?对于“岁寒三友”有什么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下历代其他的关于“岁寒三友”的诗词。 延伸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岁寒三友” 8.课堂练习:
整体理解: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9.作业安排: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搜集有关岁寒三友资料。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 自我问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岁寒三友》教学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