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爱琴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北希腊的卡尔息狄斯地区曾发现早期人类头骨,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尼人类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散见于希腊半岛。南希腊阿哥利斯地区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约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居民捕捉海鱼,并使用黑曜石制作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居住地分布于希腊本土和爱琴海诸岛,最早的时间可推至公元前 6000年前,著名的遗址有马其顿的新尼可米底亚、色萨利的塞斯克罗和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等。新石器时代各处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驯养绵羊、山羊、猪等家畜,崇拜象征丰产的泥塑女神像。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腊爱琴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则为中、晚期青铜时代,先在克里特、后在希腊半岛出现了最早的文明和国家,统称爱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 (2)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9世纪); (3)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 (4)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期);
(5)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4年)。
那里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朴传神,开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 克里特城市国家的兴起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约始于公元前6000年,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进一步的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化。从大量的私人印章、豪华的金银首饰和东克里特发现的大型L形建筑来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已相当发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响。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学者们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分成:
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 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1700年)、 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 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或1380— 1100年)。
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按希腊神话克里特岛有米诺斯王的传说,学者们遂称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诺斯文明。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释读,大概非希腊语。
克里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还有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它的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著称,铜器和金银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皆相当精美。陶器尤为杰出,古王宫时期生产的一种称为卡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爱,彩绘优雅,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商船来往地中海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成为各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设置厚墙高垒,与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视城防建筑完全异趣。克里特一开始便以王宫为政治中心,统一后王权更有加强,王宫建筑越来越富丽豪华,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统治的中心,这是它和日后希腊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国家的一个最大的差别。
克里特文明的繁荣
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
克里特首都克诺索斯这时已有8万人口,加上海港,当在10万以上,足可称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这里不仅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因为宫中有众多的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收税款的机关。实际上,目前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新王宫时期,此宫曾多次遭到破坏(可能和地震有关),但每次破坏后都修造得更为宏伟富丽,最后落成的
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誉之为“迷宫”。尤以庭院东面的中央大楼梯最为宏伟,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构成柱廊,梯道宽阔,彩绘艳丽,被誉为王宫建筑最杰出的纪念物。其旁之双斧大厅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风,显示米诺斯建筑的灵巧。厅旁的王后寝宫则是一套典型的米诺斯豪华住房,内壁绘有海豚戏水的壁画,优美雅致,相连小间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古代是独一无二的。和建筑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宫各处的壁画也是古代艺术的上乘之作,显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灵巧秀逸的特色,和东方各国的威严沉重有别。
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从此以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转移到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了。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和繁荣,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王立国。这时的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而称之为竖井墓王朝,约持续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年后为圆顶墓王朝取代。
竖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是发现于迈锡尼城堡内外的两座墓园。
迈锡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城堡坚固、陆战力强,喜用马拉战车,尚武精神突出等等。它作为爱琴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蒸蒸日上,有取代克里特而后来居上之势。到公元前1450年,迈锡尼人可能通过联姻继承等和平方式,得以入主克诺索斯王宫,这是迈锡尼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步。迈锡尼统治克里特后,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遗产。此后从公元前1400—1200年,迈锡尼达到其文明的盛期。考古发现的迈锡尼遗址主要是国王居住的城堡,在爱琴地区和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的分布也较克里特文明为广泛、众多,现已发现的当地大大小小的迈锡尼文明遗址在1000以上。
多利亚人的迁徙与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以后渐呈衰败之势。
古希腊历史资料之(2)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
从公元前1100到800年间,希腊各地又退回到原始社会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反映它的历史情况的文献主要是荷马史诗,因而又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传为盲诗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特洛耶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
荷马史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解荷马时代的主要文献材料,它本身也是这一时代希腊民族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树。它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因此,正如荷马时代孕育着日后的希腊民族那样,荷马史诗也为希腊文明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史诗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一般而言,荷马时代的希腊不再存在奴隶制国家,人们生活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氏族部落组织中。多利亚人入侵时,伯罗奔尼撒和中希腊的许多城池市镇悉遭破毁。商旅断绝,文化没落,此后两三百年间再也未见宫室城郭的修筑和金银珠宝的流通,文字的使用亦告绝迹。因此,荷马时代亦有“黑暗时代”之称。 荷马时代相对于迈锡尼文明说来,确有回复到原始社会的倒退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它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积极因素,那就是铁的使用。铁器不仅对希腊农业生产功效卓著,对手工业生产也有同样作用,恩格斯说的另一句话:铁器“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荷马时代作为铁器时代的开始,较之迈锡尼的青铜文明仍有其进步意义,尽管社会暂时倒退,希腊文明的恢复和加速发展却已在孕育之中。
古希腊历史资料之(2)古风时代
城邦的形成和殖民
希西阿德时期
公元前8世纪是希腊地区在爱琴文明灭亡后重新普遍出现国家的时期,此时的国家皆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结合周围农村而成,一城一邦,独立自主,故称希腊城邦。
在荷马时代之末,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希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从公元前9世纪晚期到8世纪初,雅典和希腊中部的优卑亚岛已有贵族(甚至称为“王族”)的豪华墓葬,铁器和青铜生产大有发展,优卑亚岛的勒夫康迪且在叙利亚的阿尔·米纳建立商站,恢复了和东方的海运贸易与文化联系。在希腊社会内部,阶级分化明显,奴隶逐渐增多,终于达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的程度。在公元前750到700年间,众多的城邦涌现于希腊世界,如满天星斗般闪现文明的光辉。
这时,希腊各地生产力有新的增长。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有装铁铧的重犁及铁锄铁斧铁锹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到开垦与深耕。各地除种植葡萄橄榄两大经济作物外,粮食生产也有较大增长,而手工业中制陶、造船、冶金业的发展尤为明显。对希腊城邦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的因素则是和东方的联系。这时希腊和东方的商业联系已恢复甚至超过爱琴文明时的水平,小亚各邦和优卑亚岛最为活跃。希腊本土和东方交往并不限于商业,希腊对东方文明先进遗产的吸收也硕果累累,希腊这个后起的文明很快就利用了东方文明历经数千年才取得的丰盛成果。这些发展表明希腊城邦形成之际已站在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和数千年前古代东方文明最早建立国家时不可同日而语。
在希西阿德时期,与城邦建立同时,希腊世界出现了标志希腊文明光辉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希腊人袭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使希腊各邦有了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年;继荷马之后,希西阿德这位农民诗人开展了诗歌创作,不仅为希腊文学揭开了新的篇章,也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不朽的典范作品。 希西阿德的诗篇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希腊城邦体制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古代文明的特点。
一般而言,世界各民族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最早建立的国家都是城邦类型的小国,再由小国演变为大国以至帝国。希腊文明的特点却是,它保留城邦小国纷立的局面远较其他文明为长,而且是在城邦体制下达到其文明的繁荣昌盛的高峰。那么,希腊城邦体制又有什么特点呢?应该说,这种形式上小国寡民的城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公民政治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乃至建立起了奴隶制民主政治。从军事民主制转变为阶级国家,最早的小国通常都有国王(由军事首领或宗教首领变为国王)。希腊城邦亦不例外,各邦最早都有传说中的国王与王朝;另外还有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但在发展过程中,王权却不象东方各国那样日益强大,反而逐渐衰微;绝大多数城邦终于废弃君主而实行共和;而后又限制贵族的权力,乃至在一些城邦中推翻贵族统治,建立了古代公民权利最发达的民主政治。因此,城邦建立数百年后,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总结城邦公民政治说:“
(一)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的公民;
(二)城邦的一般涵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城邦公民政治的这个本质特征有助于希腊奴隶制经济形成以小规模的私有制为主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特点,更对希腊文化能取得优秀成就影响巨大。
海外殖民
这种海外殖民活动,其范围之广泛与影响之深远在古代是没有先例的。 希腊的海外殖民不仅和古代一般的民族迁移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有别。海外殖民为希腊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
扩大了希腊人的眼界,丰富了他们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探索到一条通过比较分析而获得智慧的科学之路。
居普赛洛斯之子皮里安德当政时(公元前625—585年),科林斯工商业达于极盛。他做的一件大事是修建了横跨科林斯地峡的石造拖运船舶专线,古称 “曳道”(迪奥尔科斯)。它长约6.5公里,石砌路面刻有凹槽专供拖车行驶,起着类似铁轨的作用,在科林斯地峡两边的船舶连同货物都可在这条平直宽的曳道上“陆地行舟”,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之间的通航。
斯巴达城邦及其强盛
斯巴达来库古改革的传说
斯巴达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希腊城邦之一,它的国家制度也很有特色。
来库古宣称他是从德尔菲的阿波罗神谕中获得有关改革的基本思想的,从而为改革披上了神圣的光彩。这个神谕
就是后人称为《大瑞特拉》的文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句话:要为宙斯神和雅典娜女神建立神殿;要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包括两位国王在内的30人的议事会,并按季节召开民众大会;议事会向大会提建议并宣布休会;公民们皆参加大会并有决定之权。实际上从这几句古朴的话衍生出来的改革措施要完备得多。 美塞尼亚战争和制度的强化
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7世纪中期,斯巴达对其邻邦美塞尼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终于完全征服其地,将其居民变为希洛特。
斯巴达拥有一支希腊世界实力最强、纪律最严的军队。但其他文化建设则完全被忽视了,以至于在辉煌的希腊古典文明中,所有重大文化创树皆与斯巴达人无缘。 雅典城邦的形成
早期雅典及其贵族统治
雅典是唯一可和斯巴达相比的领土面积最大的一个希腊城邦。它在荷马时代已是铁器文化和几何形风格陶器生产的大中心,一般认为雅典国家大约是与斯巴达同时建立的,
梭伦改革
正如亚里斯多德上文所提,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
综观梭伦的各项改革,可见它在解救人民疾苦、消除贵族特权方面迈了很大的一步,同时也为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总的说来,它是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这也是符合当时希腊城邦发展要求的康庄大道。亚里斯多德说梭伦“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是很正确的评价。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居领导地位的希腊城邦。
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梭伦肩负仲裁制宪大任的执政任期只有一年,届满后便飘然离任,出国远行,此后始终未入政坛,直到公元前560年去世。在他统治时期,从不与大众为难,总是致力和平,保持安靖;所以人们常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有如黄金时代。”
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雅典工商业有显著发展。雅典陶器生产在希腊世界位居前列,畅销于地中海东西各地,也深入黑海沿岸,随着精美陶器外销的还有酒与油,这两项农产品也居雅典外贸的大宗。总的说来雅典在僭主统治之下仍是按梭伦期望的那样繁荣起来了。
公元前508—507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进了一大步。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克利斯提尼也是象梭伦那样出身贵族却支持平民的民主政治家,他针对梭伦改革犹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较彻底的改革。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综上所述,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是继梭伦之后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雅典在将近百年之间由于一系列民主改革而跃升为希腊世界中居领导地位的城邦,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力已可使它在即将到来的波斯帝国的入侵中接受空前严重的挑战。
古希腊历史资料之(3)古典时代 古 典 时 代
希腊波斯战争
希腊世界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末已颇具规模。与此同时,在西亚兴起的波斯帝国也统治了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至埃及的广大地区,并进军多瑙河,控制色雷斯,直接逼近希腊,呈锐不可挡之势。古代东西方两大政治力量的接触,必然导致双方之间的战争,亦即希腊波斯战争。但就具体情况而论,则战争的起因和双方攻守的态势都表明主要是波斯帝国的侵略扩张引起了希腊各邦奋起应战,正义是在希腊一边,这也是希腊能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击退波斯大军的原因。
在中希腊的主要道口温泉关,波斯陆军主力和希腊人进行了首次大战,此关傍山靠海,地形极为险要,守关部队决心在此打一场与国土共存亡的决死之战。他们仅有7200人,核心是300斯巴达战士,以斯巴达王李奥尼达为司令,面对的却是数十万波斯大军。初次接触后,带头作战的斯巴达人非常英勇、波斯军数度猛攻皆不得手。后来波斯军找人带路迂回绕行至温泉关后面,使希腊守军腹背受敌,难以坚守。李奥尼达命令大部分守军撤离关口,安全转移到后方,他和全体斯巴达战士则留下死守,鏖战竟日,终于全部牺牲,另外请求留下和斯巴达人并肩战斗的还有400底比斯人和700特斯皮亚人,他们也都英勇牺牲。温泉关之战为希腊全军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整个民族的战斗意志,其精神力量之伟大远胜于具体关隘的得失。从战略布置上看,这场守卫战也是成功的,它为联军主力在后方的集结和希腊舰队驻防于萨拉米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薛西斯随后席卷中希腊各邦,攻占雅典,把全城付之一炬而得意之时,却不知道等待他的只是失败。
希腊波斯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希波战争波斯虽败,对整个帝国说来仍只是局部的边境事件,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它所继承的古代东方文明的传统后来又经安息、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而持续不绝,这就是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而它的最初的分水岭可以说就是希波战争。
雅典海上同盟
雅典海上霸权的建立为雅典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是使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雅典民主政治
当时担任雅典民主派领袖并执掌政权数十年的是伯里克利(公元前495—429年),故又称此时为“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在他领导之下达于极盛,因此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
综上所述,可见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但作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奴隶制经济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已得到相当充分的发展,学者们公认希腊为古代最突出的奴隶制社会之一。但是,希腊世界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奴隶制度亦不尽相同。就希腊本土而言,奴隶制度又分为两大类型,即斯巴达型和雅典或开俄斯型。雅典型奴隶制经济在希腊世界较斯巴达型更普遍和重要,代表着希腊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下有关希腊社会经济的分析,将以雅典型奴隶制经济为主。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奴隶制经济,就其自身的发展过程说,可说是达到了充分的繁荣。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奴隶制经济又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希腊奴隶使用虽很普遍,却以小规模为主,而且,可称为大奴隶主的公民和小奴隶主之间的差别也不是很大。
(二)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各等级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也是以第三等级为首。
(三)奴隶劳动使用于商品生产的比重较大,或者说,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社会经济中商品经济的比重较之其他古代社会为大。
(四)希腊各邦一般不以本城公民为奴,所使用的奴隶都是外邦人和蛮族人。 由于这些特点,希腊奴隶制可称为古典奴隶制,和古典城邦体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伯罗奔尼撒战争
提洛同盟演变为雅典帝国后,雅典成为希腊最大势力,引起斯巴达和它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反映了希腊城邦体制的危机:它既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战后又无法导向稳定的联合,于是战乱频仍,表明城邦制度已难以适应希腊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战以雅典失败为结束,更使处于上升阶段的古典文明顿遭挫折。404年签订和解和约。这次战争虽是希腊人之间的内战,却较希波战争尤有过之。此后希腊历史进入城邦危机阶段,希腊古典文明亦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希腊历史--精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