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应用型本科电子类课程多元考核改革探究
作者:李娟娟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3期
摘 要:课程多元化考核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进行了四个学期的电子类课程多元考核改革之后,从电子类课程考核的思路、认识、做法、经验等几个方面,对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以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考核方案实施过程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以考核改革为牵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教学观念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多元化考核改革;考核方案;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任务和措施,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后的分析反馈不足、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本科院校提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
一、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的思路
1.以考核改革构建学生为主的“教与学”模式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导向,构建多元考核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2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可推行平时考核制度,使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采取课堂练习、作业、读书笔记、学习表现、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课堂演讲、实践操作等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这种办法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平时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改革考核内容,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是考核改革有成效的基本前提。建议课程考核成绩比例为:60%平时成绩+40%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根据课程特点由3~5个部分组成,采取“N+2”模式,其中“2”是指学生课堂出勤和课后作业两项考核形式,“N”则采用课堂练习、读书笔记、课堂综合表现、小论文、课堂演讲等考核形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应用型本科电子类课程多元考核改革探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