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一 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对儿童的教育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教育内容:生活和劳动教育、思想教育、美育等

二 原始社会后期的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虞氏之学名庠”,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教养新生代的任务通常有老年人承担

三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内容与生产劳动相关;4)教育的方法是口耳相传在劳动中进行。

第二节 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一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标志。其表明人们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其内容贴近生活涵盖面较广;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现男女分野 二 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教育目的和意义: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和教育两方面的意义 保傅之教和乳保之教:

保傅制度: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分工——保其身体(体育);傅之德义(德育);道之教训(智育)

乳保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物的制度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 三 胎教的实施

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胎教制度。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极为重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走出宫廷,为世人所行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主要于贵族家庭中实施;3)学前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4)有阶级性,注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提出胎教

第三节 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一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其目的:1)培养统治人才;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 其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

1 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主旨”“纲领”)——孝悌;崇俭;诚信;为善 孝悌:服从敬奉父母,兄弟友爱

【评价】积极:1)注意从小培养孝顺双亲的品德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2)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消极:这种不问是非的忠孝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

2 生活常规教育——礼仪常规训练;卫生习惯

礼仪常规教育:幼仪教育——合乎礼仪的姿态训练;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初步的接人待物的礼仪常规训练

【评价】积极:以具体的操作指导为礼仪常规训练的主体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消极:幼仪训练实质上是“礼教”的启蒙,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特征 3 文化知识教育——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

最早的蒙学教材:史游《急就篇》。另外:秦 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南朝 周兴嗣《千字文》宋 王应麟《三字经》;无名氏《百家姓》简称“三百千” 【评价】三百千在编写上对我们的启示:这些教材编写的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便于幼儿记诵。并非字的机械组合,把它们巧妙的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幼儿习字顺序:把笔,描红,临摹,脱离碑帖习字

——家庭中最常用的教材:《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北宋汪洙《神童诗》

【评价】积极: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德智体等诸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教育的连贯性。消极: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偏颇的,它过于突出德育与智育,而且许多繁杂的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与教条化,使幼儿难于承受,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二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是我国最早从医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

唐代孙思邈提出了“外向内感”,意思是说母亲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的胎儿。

【评价】封建社会的许多医学家在论述胎教之道是多持胎养与胎教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饮食起居中的避忌,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这种胎教的养教一体化的观点,不仅发展了前人的胎教思想,丰富了古代胎教的内容,揭示了胎教发展的方向,并与现代胎教理论颇相一致 三 慈幼机构的建立

我国古代建立专门的慈幼机构,开始于处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宋代

宋朝的慈幼机构主要是由官方设办,慈幼机构的名称主要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名称。慈幼局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官办慈幼机构

慈幼机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建立是在清代。清朝的慈幼机构主要是育婴堂。著名学者唐鉴在道光年间联络同僚筹款在贵州创办“及幼堂”曾实行教养结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教养合一的慈幼机构 【评价】封建社会儿童学前教育的总的特点:1)学前教育世俗化;2)内容更为丰富,出现专门幼儿教材;3)对幼儿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4)实施具有功利色彩,重教轻养;5)儒家思想指导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贾子新书》,汉代最早提倡胎教的教育家 1)早谕教;2)选左右;3)重儒术;4)教养结合

——早谕教:正本慎始。婴儿出生后,教育作用更加重要,主张从婴儿哺乳期开始教育。“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君子慎始”

——选左右:慎选左右时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

——重儒术:以儒术治国,以儒家思想统摄其心,按儒家的理想人格来塑造太子,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太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应注重《春秋》、《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教养结合

第二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北齐文学家,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1)提倡及早施教;2)主张严慈结合;3)要求均爱勿偏;4)主张博习致用;5)重视奉化陶染

——及早施教:是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主张严慈结合:“威严而有慈”“吾见世间,无教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姿其所欲,宜戒翻奖,应诃反笑??终为败德”

【评价】颜之推要求父母对子女应该严慈结合,不能无爱而有教,这是正确的。但严教不等于棍棒教育,他对棍棒教育推崇备至视体罚为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显然是错误的。 ——要求均爱无偏

——主张博习致用: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最基本的学习材料,并涉及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认为知识要能抓住要领,灵活应用

——重视风化陶染:即为父母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并关心儿童结交的朋友 【评价】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虽是基于使后代“立身扬名”“光耀门楣”的宗旨而发的一家之词,但由于他涉及了古今中外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不失其价值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小学》《童蒙须知》 1)重视蒙养教育;2)要求慎择师友;3)强调“眼前事”;4)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重视蒙养教育

——要求慎择师友:强调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慎选幼儿的教师应从慎择乳母开始,并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强调学“眼前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认为不仅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为大学“学其理”打下基础,并编写《小学》和《童蒙须知》,《小学》有内外两篇,内篇有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二:《嘉言》《善行》。其地位相当于《四书》。《童蒙须知》是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与要求,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训练都做了细致规定,虽较繁琐,但有合理成分

【评价】强调学“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一位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提倡正面教育为主: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先生。代表作《社学教条》《传习录》 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2)循序渐进,量力而施;3)因材施教,各成其才;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顺导儿童的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自然教育论”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尖锐批评。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根本对立,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循序渐进,量力而施:“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是受教育者“各成其材”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针对儿童性格方面的不同,要求教师应根据儿童各自的特性,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各成其长

【评价】承认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性,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意义

——全面诱发,不执一偏: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拟定了比较详细的日课表,内容和全面,顺序上主要动静交错,张弛结合,有一定的科学性

【总评】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有明显的进步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尤其是他“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早200多年,实属可贵

第五节 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

张履祥: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著作《愿学记》《初学备忘录》《训子语》《训门人语》 1)重视家教;2)注重幼教;3)主张严教;4)提倡耕读相兼;5)重视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提倡耕读相兼:家庭对子弟实施的书本知识传授与稼穑教育不可偏废,儒家传统思想历来视稼穑为小人之事,君子耻而不为,张履祥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劳动的辛苦,不但有利于培养子弟勤俭的作风,而且有助于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并通过劳动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评价】重视稼穑教育,提倡耕读相兼,是张履祥家庭教育思想中最为可取之处,充分显示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特色和在一定方面反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意义

——重视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提出的耕读相兼不可偏废的主张,实质是倡导劳心与劳力并重,在当时具有明显是进步性质和积极意义

【概评】1)强调“早谕教”“端蒙养”行胎教;2)注重熏化陶染;3)反对溺爱孩子,主张严慈结合,均爱勿偏;4)以道德教育为主,坚持正面的行为指导;5)注重兴趣的培养量资授学,循序渐进

第三章 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1840—1918)

1904 癸卯学制是清政府正式颁布和实施的一个学制,在这个学制中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第一节 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附:幼儿学校(1816年欧文所办)幼儿园(1840年福禄倍尔所办)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最早提出设立两年制幼稚园

1902 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虽颁布但并没有实施。1904年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第二节 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其中明确指出“蒙养通乎圣功,是为国民教育之第一基址”将蒙养院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院址可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评价】保育教导要旨不仅注意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情感和行为得到良好培养,还指出教育要量力适度和运用榜样的力量

章程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评价】章程毕竟是清末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存在局限性——蒙养院的地位、师资、教育形式与内容实质矛盾

张之洞厘定了为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初次确定了3—7岁幼儿的专门教育机构——蒙养院在学制上的地位

第三节 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 蒙养院的兴办

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湖北幼稚园(1903 9月),由户野美知惠任院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该园“重养不重学”,教育任务有三:体育、智育、德育。招收5—6岁儿童80名,学制一年。收托时间为每日3小时。保育科目: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嬉七项

公立:湖南官立蒙养院于1905年开办,随后福建公立幼稚园,上海公立幼稚舍(1907);湖南省女子师范创办附属蒙养院(1911)

私立:上海务本女塾附设幼稚舍(1904);天津严氏蒙养院(1905);上海私立爱国女学社附设蒙养院(1907) 二 蒙养院师资的培训

1909年有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级》,含保育法和儿童心理学两种,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

第四节 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

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最初创办的幼稚园和幼教师资训练班在创办时间上均早于我国自办的同类机构 一 幼稚园的创办

小孩察物堂(1902)幼稚园

教会幼稚园特点:1)强烈的宗教性;2)全盘西化

外国教会最早设立婴儿园,民德婴儿园收受出生到8岁的儿童 二 幼稚师范的设立

外国教会最早开办,1902年教会在苏州办景海女学。该校以培养幼稚园教师为主,1917年改名为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

1912年的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国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第五节 民国初年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蔡元培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1912—1913)学制”,将学堂更名为学校,蒙养院改称蒙养园。同年,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应附设蒙养园,蒙养园附属于各级学校内或单独设立,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则把培养小学教员与蒙养园保姆并列为女子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了蒙养园的师资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 二 西方资产阶级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782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