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微生物研究所
云南省微生物所成果汇编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9-11-1 0:01:08 阅读:561 次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成果汇编
●竹红菌素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和瘢痕疙瘩的研究(1981年度云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云南省人民医院,
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
主要完成人员:万象义,陈远腾,刘学系
组织鉴定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云南省卫生厅 鉴定时间:1980年12月14日 奖励等级:云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奖励时间:1981年4月
内容简介:竹红菌是一种资源丰富的野生药用真菌。通过野生资源调查和生药研究,分离到竹红菌的主要光敏有效成分为竹红菌甲素,是一种新的苝醌衍生物,含药量为生药干重的2.5%。根据民间用药经验和光敏作用的研究结果,首次提出将它作为光化疗药物应用。经动物毒性试验证明,毒性和副作用较小,外用比较安全。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等13个医院,用10%竹红菌提取物配制度外用剂用于临床,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和瘢痕疙瘩,疗效显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500例,总有效率97.4%,其中治愈99例,占19.8%;显效244例,占48.8%;好转144例,
占28.8%,经随访临床治愈病例停药后均未见复发。治疗瘢痕疙瘩299例,总有效率为95.2%,其中显效106例,占46.3%;有效112例,占48.9%。 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竹红菌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源和应用范例。
●普洱茶发酵工艺原理研究(1984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研究单位及人员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盛玲玲 江东福 杜仲文 苏任 昆明茶厂 主持鉴定单位 云南省经贸厅 鉴定时间 1984年12月 获198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内容摘要: 早期的普洱茶靠长期贮存。1974年我省 “湿水发酵普洱茶”成功,使生产量大为增加,但缺乏科学的系统认识更不知道微生物作用规律,往往因管理和发酵条件控制不好而影响质量的稳定。1983年,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在自然发酵堆的不同发酵时期和层次的微生物区系及温湿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基础上,从普洱茶自然堆中分离到一株普洱茶发酵作用菌TK17a曲霉,生长温度范围15——62℃。1984年用该菌进行人工接种发酵,连续作了7次中试均获得成功,不但保持传统普洱茶风味和质量,而且使发酵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并相应控制和避免了螨害,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接种TK17a曲霉发酵普洱茶,可使发酵堆温度上升较快,茶体转色早,这是酚类转化为茶红素的酶变速度加快之故。
●竹红菌中竹红菌乙素的分离和鉴定
所在单位和作者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万象义 张蔚玲 王启方 发表刊物名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刊出时间 1985,7(4)
获1984——1986年云南大学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
●滇池水生生物本底调查及保护利用(系列论文)
所在单位及作者:云南大学生物系 杨一光 杨桂华 邓新宴 钱澄宇 王若男 许继宏 何纪昌 刘振华 王忠泽 王丽珍 杨发蓉 杨瑞华 丁骅孙 周应揆
普为民 郭光远 盛玲玲 姜成林 徐丽华 江东福 翟 萍 马 萍
段若玲
获1984——1986年云南大学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
●气相色谱新方法在沼气发酵中的应用
研究单位及人员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余晓华 江蕴华 主持鉴定单位 云南大学 鉴定时间 1985年3月
获1984——1986年云南大学科研成果应用成果三等奖
●一种产糖化酶高温菌的初筛方法
所在单位及作者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和致中 马 俊 陈俊英 彭 谦 发表刊物名称 微生物学通报
刊出时间 1985,(3)
获1984——1986年云南大学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
●我国核试验对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 研究单位及人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和致中参加 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紫茎泽兰防除研究
研究单位及人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 西南林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郭光远参加 课题来源 云南省科委 主持鉴定单位 云南省科委 鉴定时间 1988年11月
获198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度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内容摘要 本人承担微生物防除紫茎泽兰研究。系统地进行了云南省紫茎泽兰天敌微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及其对紫茎泽兰防除的可能性。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对紫茎泽兰有一定控制作用的植物病原菌——泽兰线孢菌,并在实验室进行人工培养已获成功;研究了该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紫茎泽兰的危害程度,提出了虫、菌联合防治方法,为微生物防除紫茎泽兰提供了理论依据。
●宣威火腿传统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研究单位 云南省宣威县科委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云南宣威县食品公司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人员 杨肇强 江东福 课题来源 云南省科委
支持鉴定单位 云南省曲靖地区科委 鉴定时间 1988年1月
获1988年云南省曲靖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内容摘要 在全面总结了民间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加工火腿的环境、温湿度、盐类与盐用量、加工管理技术及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原理作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火腿加工的三个基础条件。制定了“火腿加工工艺技术规程”。制定了宣威火腿规格等级标准。对火腿腌制发酵中的微生物分布规律及酶活性作了详尽研究。传统火腿上有真菌群17个属以上,放线菌7个属,细菌5个属,这些菌群耐盐性较强。火腿中含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和细菌,故可测到蛋白和脂肪等酶活。火腿上的霉菌、放线菌和某些细菌是不必要的,但酵母菌和某些乳酸菌、硝酸盐还原菌是长存在火腿中的主要活动菌,火腿色香味的形成可能与这些菌的作用分不开。空间和火腿上的湿度显然影响着不同微生物菌的生长和分布。
●云南放线菌研究(1990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研究单位及人员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姜成林 徐丽华 郭光远 马 俊 杨宇容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云南微生物研究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