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1)金的建立

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2)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2、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3、金和南宋的对峙 (1)抗金名将——岳飞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解除兵权,并以“谋反”罪名杀害了岳飞。 (2)宋金和议: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表现:①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

北宋南方丝织业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丝绸多来自江浙。

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船上已装有指南针)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开封、杭州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①人口多达百万;②出现早市、夜市;③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④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2、海外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3.最早的纸币——交子

(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政治因素:南方比较安定,社会环境好。 (2)经济因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 (3)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5)人们的努力。 2、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市东南地区。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的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官员服色有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色,到后来,统治者的衣饰华丽;受少数民族影响,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这反映了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食:东京城里的食品有200多种,夜市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临安城内外的鱼店不下200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流行斗茶的习俗。

3、住:宋代百姓的住房简陋,城市平民的住房多为长方形,贵族官僚宅第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4、行: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很普遍,士大夫一般乘驴、骡。旅店业很兴旺:邸店很多。

二、瓦子和节日

1、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里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宋代都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

一、蒙古的兴起

1、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蒙古国建立后,陆续灭亡了西夏和金。 二、元朝的建立

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后来统一全国。 三、元朝的统治 1、经济方面:

(1)农业: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2)交通:

①运河:目的:为了便利南粮北运

概述: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and会通河),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②海运: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从刘家港到大都) (3)商业: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2、政治方面——行省制度

(1)目的: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治理。 (2)内容:

中央:A:设中书省;B: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地方:A: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B:地方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今台湾)

(3)意义: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世影响深远。 3、对外关系: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4、民族关系:国家统一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 民族融合的表现:

(1)汉族人民开发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开始形成;

(5)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北宋时,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人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条件。

2、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书籍就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3、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沈括和郭守敬

1、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科学成就。 2、元朝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著《授时历》,开凿通惠河。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北宋史学家著《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二、宋词和元曲

1、词是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兴于唐繁盛于宋。

2、北宋苏轼开词豪放风格,是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辛弃疾吧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3、两宋之际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4元朝戏剧发达,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三、绘画和书法

1、绘画:宋元绘画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等方面①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②元朝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人称赵孟頫的作品为“神品”。 2、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朝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和苏轼人称“宋四家”。元朝赵孟頫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社会的危机

【思维导图】

明朝

朝代建立 清朝 改革中央机构:地方上/中央上 政治 明朝 设置锦衣卫 八股取士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设置军机处 清朝

大兴文字狱

农业

经济 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商业

交往 明朝 对外关系 冲突 东南 清朝 东北

[闭关锁国]政策

西藏地区:

民族关系(清朝) 新疆地区 蒙古族

建筑:

科技著作 时代特征鲜明的明清文化 四大名著 戏剧

书法、绘画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基础知识】 一、明朝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

2、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即明朝早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

(1) 改革行政机构:

A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3)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建文帝下令削藩。

朱棣 “ 靖难之役” 称为明成祖 2、明成祖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继续削藩 (3)增设东厂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基础知识】

一、交往(郑和下西洋) ?备注: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2)在线全文阅读。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698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