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四、诗词赏析
品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20—24题。(8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卷(50分)
20、诗描写禅院环境 的特点。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1分) 21、诗歌尾联演变为成语( ),颔联简化为成语( )(1分) 2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颈联)的内容。(2分)
2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24.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那个好,为什么?(2分)
五、阅读(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5—29题。(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同,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5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 分)
又何间焉 间: 弗敢专也 专: ..
公将鼓之 鼓: 既克,公问其故 既: ..
26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乃入见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B战于长勺 所欲有甚于生者 .... C其乡人曰 其中往来种作 D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以一战 ....
27、翻译文中画线语句。(2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8、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曹刿的原话回答)( 2 分)
答:
29、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2 分)
答: (二)阅读短文,完成问候作业。(分)
梅 香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⑾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⑿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30.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2分)
答: 31.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什么?结合文中语句回答。(2分)
答: 32.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1分)
答: 33.品读第⑾段,谈谈为何“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3分)
答: 34.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3分)
答: 35.历代文人墨客赏梅、咏梅。请你写出完整的两句咏梅的古诗句(2分) 答:
六、综合性学习
(一)下面是一项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5分) 调查项目 每周上网情况 上网主要意图 浏览过不健康网站 10小24小时以查资料 聊天 玩游戏 时以上 上 人数比例 79% 1.2% 3% 15% 82% 46% 38、此表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9、针对问题,请你探究解决的方案,给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3分) (二)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材料一:某学校决定召开一次家长会,希望家长与老师面对面进行交流。但邀请信刚发
到学生手里,老师就犯难了。
学生甲:“老师,我妈打工去了,没有在家。”
学生乙:“老师,我家里只有一个快80岁的老爷爷,爸妈都打工、去了。” 学生丙;“老师我一年来都 在邻居家住着呢。”
第二天,家长会到校家长人数是学生人数的五分之一。
材料二:据某省广电总台新闻记者邱民报道: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是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的生活现状。忙了这头,忙那头,孩子似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六一”这天,记者来到
学校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采访,那一声声来自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希望你们能多陪陪我。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深思:我们为我们的孩子们都做了些什么?
40、通过对上面俩则材料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分)
41、这则材料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人忽视了 精神家园的建设。请你拟一条宣传语,提醒人们注意这一问题。(2分)
42、读了材料后,你最想对整日忙于工作的父母说点什么?(3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年3月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检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