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中小学衔接教育课题研究汇报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基础教育各学段衔接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增强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根据市教育局《乌海市中小学衔接教育工程实施意见》、《乌海市“中小学衔接教育工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相关内容如下:
一、中小学学段衔接研究的意义
教育是一项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综合工程,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连续、完整的大环境。长期以来,中小学之间的衔接矛盾突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关系到如何使小学生及中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向高一年级的学段过渡,进而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角色转换,为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学段衔接日益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家长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各学段学生的年龄、认知、心理、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及各学段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的不同,使学生在升向高一级学段时出现诸多的不适应,甚至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发展。因此,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学段的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学段的升级过渡,有利于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我市教育的协调、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中小学学段衔接研究的目的
中小学学段衔接是指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前后连接。学段衔接研
究的目的为:
(一)加强对全市各学段的质量监管,提高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学段衔接处铺垫搭桥,使学生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由“突变”转为“渐变”,引导学生由低一学段向高一学段顺利过渡,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快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三)以抓好中小学各学段之间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衔接为手段,整体设计全市基础教育的质量体系,构建我市连续、完整的教育大环境,促进每个学段的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中小学学段衔接研究的内容
学段衔接不只是教学上、教材上的衔接,涉及面非常广泛,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区域内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整合等都是确保学段之间顺畅衔接的重要环节。学段衔接研究立足于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引领下,研究各学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上的特点和规律,侧重探索中小学不同学段衔接过渡适应性教育方式和策略。
小学到初中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 2.研究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学习心理、行为表现,针对性做好品行养成、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思维品质、生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养成教育。
3.研究衔接年段的课程特点,关注课程标准和教材,关注课堂。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研究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强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研究教材的梯度,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策略,让学生尽快适应由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生活。
4.研究衔接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专业发展。 5.研究衔接教育中家校联通工作的策略。 四、学段衔接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研究原则
依据各学段衔接的研究规律,突出以下原则:
1.双向性原则:双向性是指要打破各学段之间长期以来各自为阵,互不往来的局面,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保持一贯的联系。
2.长期性原则:长期性是指从小学到高中都要重视学段间的衔接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并不仅仅是在各衔接段之间的工作,整个中小学教育时期,都要为学生今后的成长甚至一生的发展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的是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各个学段学校办学的衔接,还包括区域内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的衔接,区域内各个学段最终可形成一个整体教育大学段。
4.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此项研究由试点学校、试点学段、试点学科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所有学校、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全面铺开。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抓重点区域内的若干重点学校,在涉及所有学科的前提下,抓若干重点学科,突出重点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各学段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中间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找准衔接的切入点。
2.观察法: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有较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以及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能获得详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
3.行动研究法:针对各学段学生不同的行为表现,抓住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有所突破。
五、实施步骤
中小学各学段衔接教育实验预计约三年半完成。
(一)启动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阶段目标: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实验前的调研,为深入开展实验提供参照标本;制定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试点学校、试点学段、试点学科;确定子课题并完成课题申报的相关工作;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
1.制定市、区两级总课题实施方案;
2.确定市、区两级实验试点学校、试点学段及试点学科 3.各实验校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二)实验阶段:(2011年10月—2014年8月)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7月):
研究与实验主题: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衔接点为重点,以学
科为依托开展研究与实验。各实验校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并且在申报立项的过程中即着手启动实验研究工作。在2012年7月底以前完成本阶段课题实验。
成果形式:各学科衔接段的课标衔接读本、参考教材、论文、优秀教案或活动方案、优秀课件、优秀案例、精品习题集等。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研究与实验主题: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衔接为重点,有效开展课题实验,2013年7月底以前完成本阶段课题实验。
成果形式: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课程资源辅助资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优秀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等。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研究与实验主题:以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衔接,德育管理和评价的衔接为重点,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本阶段课题实验。
成果形式:各衔接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衔接读本、各衔接段德育管理和评价的衔接读本、优秀论文、优秀教案(活动方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优秀德育管理和评价系统等。 (三)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主要工作:
1.总结三年多的实验经验,各实验学校完成实验报告。 2.市、区两级课题组总结汇总各阶段实验的优秀成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乌海市中小学衔接教育课题研究汇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