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发展已成规模,微博、论坛、贴吧等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中国社会事件在网络上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网民群体数量激增,且力量不断壮大,一些新闻时事,随着网络曝光、记录,以及网民关注、发言和持续性关注,迅速发展成为网民群体所热议的事件,即网民口中的“热点”。网民在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等各种心理作用下参与到事件中,并进行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形成网络舆论,最后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一些现实中出现的公共事务或议题,在网络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和高度关注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例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在网上搜索,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8万多个。仅新浪网的网民评论就高达8千条。
1.1.2 研究缘由
互联网普及的便利,社会发展过程带来的矛盾问题,网民心理等种种因素,给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温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再经过媒体、网民等力量的聚焦与放大,极有可能打破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转化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实性群体事件。毋庸置疑,将焦点放在当今社会事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是本次研究的直接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西方学者曾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政治社会影响方面进行过探索和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有:
(1)网络冲突的概念如何界定,类型有哪些?英国诺丁汉大学AthinaKaratzogianni教授认为,网络冲突是指实体空间存在的冲突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网络冲突是为了影响或挑战公共舆论,实现某种利益诉求而进行的网络较量。(AthinaKaratzogianni,2004)。
(2)网络冲突具有哪些政治社会功能?PeterLevine认为,网络空间的争论和冲突有利于激活市民社会和唤醒公共精神,而且是一种强大的民主资源(PeterLevine,2001);KurtMills则指出,网络冲突的存在将人们之间的身份、文化认同等既撕裂又整合,甚至将人们带入混沌时期(KurtMills,2002);NeilWeinstockNetanel告诫人们,一定范围的网络冲突有利于网络社团主义的生成和社会进步,但过度膨胀的网络冲突具有“多数专政”的危险,甚至形成“网络无政府主义”(NeilWeinstockNetanel,2000)。 (3)网络冲突对传统政治结构带来哪些挑战。DavidG.Post在《Against“AgainstCyberanarchy”》一文中认为,网络冲突已经对传统法律控制工具提出严峻挑战,必须重构网络空间的规则体系(DavidG.Post,2002);YamanAkdeniz在《Anonymity,Democracy,andCyberspace》中指出,网络空间中的匿名政治讨论与交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政治管制方式(YamanAkdeniz,2002);VictoriaBernal认为,网络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公共领域,挑战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参与(VictoriaBernal,2006);M.Pajnik在《CitizenshipandMediatedSociety》一文中则认为,网络空间的存在使人们有必要对新自由主义范式所倡导的公民权概念和公民文化提出质疑和批判(M.Pajnik,2005);MichaelWhine指出,网络冲突如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很可能会成为政治极端主义分子的新工具(Whine,1999)。另外,目前境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充分重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预警防范机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网络群体事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问题,而国内对网络冲突和网络群体性
事件的研究也刚刚起步。通过学术期刊网检索表明,目前此方面的论文不到10篇。我国学者从传播学、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做出不同视角的解读,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生成模式及产生的原因
关于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模式,杨久华认为,从已经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模式主要有四种: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网络谣言泛滥致群体性事件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利用网络发动模式、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酝酿、发起群体事件模式。他还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1)现实社会中利益表达机制不畅;(2)网民平等、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3)网络规制有待完善;(4)少数地方政府施政中损害民众的利益;(5)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欠科学;(6)境内外敌对分子挑拨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彭博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各种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2)网民民主意识加强;(3)网络缺乏应有的监督和约束;(4)个别地方政府私利性比较严重。一部分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谋私、办事不公、贪污腐败,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群众对官员的腐败不满,但担心被打击报复,就通过网络寻求支持和解决途径,有些网民对当地政府部门失去信任,试图通过网络引起更高层面的关注,抱着法不责众、不搞大问题不能解决的心态,引发不安定因素。王扩建认为,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1)外在诱因———网络特性。由于网络的传输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普通事件经过互联网的聚焦放大,可能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从而产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的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和非责任性等特点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追求刺激、吸引人关注的倾向。人类性格中较为极端的一面很容易呈现出来,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网民容易对一个事件达成共识,产生相同的思想情感和意愿。(2)内在机理———求实与追责。(3)本质特性———制度供给不足。公民参与制度不健全,行政制度不完善,监督制度不完备,协商机制缺失。还有些专家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在网下。比如: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处置手段单一等。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类型和发展趋势。钟龙彪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
主要特征是:第一,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工作人员,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第二,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有效控制。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上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其次,网络舆情形成快、传播广,给适时采取措施、有效加以控制带来了难度。再次,信息的内容难以控制。第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第四,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倾向。有关专家对近几年发生的十多起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分析后发现,这些事件有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网络内外群体性事件有交织放大之势。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上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出租车司机罢运,先是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同时一些人把情况散布到网上,随后形成了两个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即全城出租车司机罢运,与网上以出租车司机为主要话题的群体性讨论。这两个事件互相“感染”,增加了事件对抗性。二是“现实诱发型网上群体性事件”。如“周久耕事件”,直接诱因是南京江宁区原房产局长周久耕在会上发言反对房地产商降价以及抽名贵烟。这引发了网上持续热议,主要矛头集中到官员的职务消费上。现实社会并没有发生群体性对抗,而网民在网上则形成了强大的“表达对抗”。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如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中,一位青岛籍留学生高举藏独旗帜遭到网民强烈谴责,引起了网上大规模的群体性抗议,然后逐步升级到“人肉搜索”,当得知这位学生父母在青岛的住处后,一些网民聚集到那里抗议,在各方劝阻下事件才得以逐步平 息。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新趋势有:地区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和传统媒体的结合,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正负功能及应对策略有些学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它的实质是网络民主、网络民意的表现形式。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这些民众关心的话题上,最容易发生“网络群体事件”,而这也恰恰反映出了“网络群体事件”存在和发生的意义。邵道生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正面功能表现为以下“7个有利于”:(1)有利于中国式民主的丰富;(2)有利于警示各级政府官员;(3)有利于贪污腐败及渎职行为的揭露;(3)有利于党风的改进;(4)有利于对权力的监督;(5)有利于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制衡;(6)有利于高层领导对民意的了解;(7)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但“网上群体性事件”如不及时控制,可能被少数不法分子所利用,在很短时间内损害群众心
中的党政机关形象,具有灾难性的后果。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辩证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问题以及“六小龄童猴年春晚被拒引发网络舆论”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收集权威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且会采用部分案例进行论点说明。
案例分析法,以“六小龄童猴年春晚被拒引发网络舆论”一事为中心案例,结合近14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为辅。
文献资料分析法,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近几年兴起的现象,处于万人参与、方兴未艾的白热化阶段,所以在论文及权威著作等方面的涉及面并非广泛,资料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在收集相关资料的时候多数采用的事网络权威调查网站和互联网主流媒体的报道资料,包括维基百科、新浪网、凤凰网等;权威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调查、研究及数据,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
辩证法,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论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及其二者呈现的“因果”及其正负面影响,总结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对策。 1.4 研究意义
我们身处互联网漩涡中,每一次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过程中,即使表面上不参与任何热点话题的议论,我们亦无法做到全身而退、冷静旁观。因为,舆论能够影响时间发展的方向,而舆情也将影响我们内心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因果、是非的判断力及三观的树立。本文的分析重点除了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前因后果,更是以一分诚恳地态度提出一套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系统科学、长远可行的舆论引导策略,引发更多网群参与者、引导者的深思与做出实用举措。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研究——以六小龄童猴年春晚被拒引发(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