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年一等奖: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学生结论:

(1)题设: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结论:它的两个底角相等

数学符号:

已知:如图,△ABC 中,AB =AC.求证:∠B =∠C.

(2)角与角相等我们有学过的方法有,两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等等。

教师:那∠B=∠C需要用什么方法证明呢?同学们再拿出我们的纸片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

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吗? 学生:需要把∠B、∠C放到构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去。

教师:通过你的操作,观察,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将∠B和∠C放在两个三角形中去

呢? 你是怎样得到启示的? 学生:做辅助线。由前面折纸得到启示。 教师:那么做辅助线应该怎么做?有哪些方法? 学生:折痕

(?1)作顶角?BAC的平分线,?三种方法( ?2)作底边BC的中线,?3)作底边BC的高。(?教师:以作底边上的中线为例,请同学们找出证明的方法。

学生:证明:作底边BC边上的中线AD,

在△BAD和△CAD中

∴△ACD≌△ABD(SSS)

∴∠B = ∠C(证得性质1)

教师板书,规范书写格式

教师:由以上全等三角形证明过程,你还会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 ∠BAD=∠CAD , ∠ADB=∠ADC=90° 教师:这些结论是否是性质2 学生:正是

教师:我们发现,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底边。从而也证得了性质2。

其实性质2可以分解为三个命题,我们已经证明了第一种方法,剩下两种情况,同学们课

后证明。看看是否都能证得性质1与性质2。 【设计意图】

1.几何命题的证明需要三大步骤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度过大,为了突破难点,设计的三个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有、逐步实现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调动学生思考,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会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突破难点,强化重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氛围也十分浓厚。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的命题证明过程中,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进行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的转换.

教师: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证明过程中,“折痕”“辅助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

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

重新回顾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轴对称的知识进行整合.

(五)实例讲解(8分钟)

例1、如图12.3.-3,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问题:

教师:我们需要求△ABC三个内角的度数,你们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ABC三个内角和为180°

教师:思考一下,给定的条件中我们可以找出各角的关系吗?是什么? 学生:我们可以由性质1得到∠ABC=∠C=∠BDC,∠A=∠ABD。

教师:很好,还有吗?回忆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角的关系,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关系? 学生:∠BDC是∠ADB的外角,所以有∠BDC=∠A+∠ABD=2∠A=2∠ABD。

教师:那我们各角的关系也找得差不多了,同学们是不是发现很结果离我们很近了,发现

我们缺少个度数条件对吗?那么,我们缺什么就设一个,一个方程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是不是一定有结果。所以,我们就设的度数为x。△ABC各角都与∠A有数量关系,这道题就解决了。 解题过程:

解:∵AB=AC,BD==BC=AD ∴∠ABC=∠C=∠BDC ∴∠A=∠ABD (等边对等角) 设∠A=x,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5x=180° 解得 x=36°

在△ABC中,∠A=36°,∠ABC=∠C=72°

【设计意图】

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活学活用,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就本例题而言,必须使学生学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类比推广,学以致用(6分钟)

教师:同学们来做一做下面几道练习,加深掌握。

⒈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

⒉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腰长为5,她的另外两条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 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答案:1. 75°、30°

2. 70°、40°或55°、55° 3. 5和3

4. 解:在△ABC中,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B=∠C= (180°-∠A)/2==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D⊥BC(已知)

∴∠BAD=∠CA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BAD=∠CAD=50°

【设计意图】

新知巩固,观察本节课的重点掌握情况。练习题目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设置和例题相类似的题目练笔,考察是否掌握方法,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数学素养。(与前面你的教学目标一致)

(七)课堂小结(3分钟)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

2.我们在研究这些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通过这个研究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

旨在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提高认识。

(八)分层作业

1.必做 习题12.3 第1、4、6题

2.选做 ①习题12.3第8题

②探究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其它方法,思考其中还有那些相等的线段

【设计意图】

巩固新知,查漏补缺。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这样分层作业,让 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八.教学反思及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把重点放在了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先让学生通过剪纸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再通过折纸、猜测、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但是,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在证明上会出现混淆的思维,因此,在思维方法上应强调证明时的题设和结论的关系。

九、诊断测试设计

(1)如图,△ABC 中, AB =AC, ∠A =36°, 则∠B = ;

(2)如图,△ABC 中, AB =AC, ∠B =36°, 则∠A = ;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 (4)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BAC =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C,∠BAD,∠DAC 的度数,并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年一等奖: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2013年一等奖: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967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