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间有味是清欢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六、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 贪欢之文人贪恋围棋

在这一章节我们会谈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专题。这一专题内会涉及到三个方面:贪欢、清欢和寡欢。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是相对于贪欢和寡欢而言的,至于清欢的含义我们会在之后的内容中讲到。在这一小节中首先来谈贪欢。

贪欢者,贪恋欢乐也。我们在唐诗或宋词里会读到一些提到贪欢的诗句: 何处贪欢醉不归,羞向鸳衾睡。

——《敦煌曲?喜秋天》选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 李煜《浪淘沙》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里谈到的贪欢,不仅仅是贪恋物质或是物理的生活,若把它范围稍微作一些扩展,就可指痴迷某一种技艺或对一些物品的极度迷恋,这些都可以算在贪欢的范畴。

这一范畴会涉及到较广的对象。就唐宋文人来说,一般都会有所谓的 “四好”、“雅人四好” 或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理国政,亦从中获取裨益。

作为四种古代的艺术性技艺之一,在这里详细谈一谈“棋”。

棋作为古代文人典雅玄妙的艺术性技艺,深受历代文人推崇。那么文人如果对它极为痴迷会是怎样的状态呢?

讲到棋,在中国古代主要指的是围棋。关于围棋,有一个记载于《述异记》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南朝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选段

晋代有一个叫王质的樵夫到信安郡石室山(今浙江衢州烂柯山)去伐木时看到有童子在那里下棋,于是王质就在旁边围观。他驻坐良久却并不觉得,等到他惊觉抬头,才发现旁边的斧头都已经烂了,等下山后发现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和他同时代的人了。

这个故事本身是涉及遇仙的故事,但从另一个程度来看,围棋的特点也被故事所反映出来了:思考的时间比较长,落子比较慢,因此比较耗时。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计算出棋局的变化总数。在19x19的棋盘上共有3^361种棋局变化,这个数字约为1后面的43个万位。可见围棋棋局棋局变化无穷,也充满了思考。这就符合古代文人对于人生虚幻无穷又希望穷尽的想象,于是文人墨客痴迷于“野狐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禅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

在古代,文人以棋为乐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里对自己的棋艺非常自负,表达了棋艺的高深无敌:

不食胡麻饭,杯中自得仙。隔房招好客,可室致芳筵。 美酝香醪嫩,时新异果鲜。夜深唯畏晓,坐稳不思眠。 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

——唐 白居易《宿张云举院》

白居易在贬官至江州司马时也曾经找到一位名叫郭炼师的棋友,两个人经常“晚酒一二杯,夜棋三数局”,可见棋在他被贬的生涯中也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诗记载:

朝暖就南轩,暮寒归后屋。晚酌一两杯,夜棋三四局。 寒灰埋暗火,晓焰凝残烛。不嫌贫冷人,时来同一宿。

除此之外,白居易还写过一首《刘十九同宿》,写得特别有意思: 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 由此可以看到,在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围棋的的确确是一项艺术性技艺。

二 帝王贪欢的弊端

当我们谈到唐宋文人对棋的喜好之时,更多是要谈到当好棋好到痴迷的程度就会变成贪欢。或许这种贪欢对一个文人或一介平民来说可能影响不会很大,但如果君王为某一件物品或技艺所着迷,从而可能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经作有数十首羯鼓曲,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雨霖铃》。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了杨玉环。而后唐玄宗入蜀,经过斜口恰逢霖雨连日,在经过秦岭栈道之时耳闻铃声而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了《雨霖铃》来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唐代的崔道融曾就此写有一首《羯鼓》诗:

华清宫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寂寞銮舆斜谷里,是谁翻得雨淋铃。

后来《雨霖铃》在宋代成为了一个词牌,其中以柳永的《雨霖铃》最为大家所熟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玄宗皇帝不仅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还非常的精通音律,著名的中国古代乐曲《霓裳羽衣曲》据说也是唐玄宗所作。有一次唐玄宗登上三乡驿面对女儿山,忽然想去月宫听音乐,并幻觉听见了月宫的美妙之声,回宫之后玄宗想把这美妙的幻音记录下来。乐曲还没完成,正巧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给玄宗一首《婆娑曲》,玄宗觉得这首曲子和自己听见的幻音很像,便把这段曲子作为自创曲的后半部并取名叫《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在唐代是一首非常流行的乐曲。白居易对此有诗歌记载: 东楼胜事我偏知,气象多随昏旦移。湖卷衣裳白重叠,山张屏障绿参差。 海仙楼塔晴方出,江女笙箫夜始吹。春雨星攒寻蟹火,秋风霞飐弄涛旗。 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太守三年嘲不尽,郡斋空作百篇诗。

——唐 白居易《重题别东楼》

音乐能排遣寂寞,陶冶情操,但是过分地享受就会物极必反。唐玄宗热爱音乐,可最后却因为过分沉迷于《霓裳羽衣曲》而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诱因。

除唐玄宗外,对音乐非常精通以致沉湎的君王还有南朝的陈后主陈叔宝。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陈叔宝因沉迷于《玉树后庭花》而导致亡国。

《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诗文如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跟后宫佳丽们每天吟唱《玉树后庭花》,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结果导致了亡国。从此以后《玉树后庭花》便成为了亡国之音的象征。很有意思的是,另一位亡国君主李煜也作过和它有关的词: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天教长少年。

——五代 李煜《后庭花破子》

如果读到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或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都会清楚地感受大《玉树后庭花》已成为后代文人讥讽亡国之君的重要象征。这些君王因沉迷于女色和音乐而导致了亡国。因而可见一个人如果太痴迷某一件事物,即便这个物品本身可能并无害处,但它带来的结果可能与初衷是相反的。

关于这一点,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可以说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伶官传序》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史实提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这些评论非常精辟,也发人深省。后唐庄宗李存勖本是五代的风云人物,称帝之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的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为不肯行贿而被伶人谗言所诬陷以致无辜被杀。于是后唐国政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了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李存勖因为太痴迷自己的喜好宠幸伶人,结果也遭致了亡国。

关于此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有一段总结: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文人的贪欢,是文人之癖、文人之痴,同时也是文人真情、真人格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能有几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爱好去舍弃现实的功名利禄呢?同时“痴”需要程度的限制吗?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三 寡欢之文人的隐逸情结

有关贪欢,在之前是以唐宋文人的围棋情结作为切入点。随后谈到一个人如果太痴迷于某一件事物或技艺可能招致与初衷相反的结果,尤其对君王来说,过分的痴迷于自己的喜好了会导致亡国的结局。所以通过文人的贪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对一件物品或者对一件技艺的痴迷是需要有一个限度的。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文人的寡欢。

什么人会寡欢呢?相比在各位的印象里,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可能是寡欢的。也许他们自己可能也觉得内心非常地欢愉,但是他们一般不大表现出来。所以谈到寡欢,其实就要涉及到中国文学史上的隐逸现象。

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它是针对世俗文化而言的,而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遁迹山林。“隐逸文化”生成于魏晋,它对这一时期乃至以后的适俗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漫漫长河里,隐逸之士作为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贯穿始终。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一些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体察到其中流露出的归隐情怀,品味出隐逸生活的恬淡清雅,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自由脱俗。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西汉 刘安《楚辞?招隐士》选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 陶渊明《饮酒》选段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 贾岛《寻隐者不遇》选段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 苏轼《临江仙》选段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选段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 王维《竹里馆》

在隐逸之风盛行之时,这些迷雾缭绕似的归隐梦,让无数文人为之痴狂,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无论是“隐世”还是“入世”,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大多是推崇且心向往之的,而这份无比强烈的隐逸倾向也让无数文人共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隐逸文化,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间有味是清欢在线全文阅读。

人间有味是清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96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