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语法(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惟(唯)……是(之)……”形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今有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 4.为强调宾语而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 今有成语“夜以继日”保留宾语前置现象。 关于宾语前置现象的有关理论解释: 王力《汉语史稿》:

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

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

三、古汉语表示行为动作数量的词序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行为数量。如:去三回,看两遍。古代汉语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 1.数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现代汉语成语有“百战百胜”、“千变万化”等。 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1.不用判断词“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构成,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构成判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现代汉语也有不用“是”字的句子: 老张北京人。明天星期一。

2.主语后常用“者”,谓语后常用“也”。“者”是代词,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起提示作用,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表示肯定和确认语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判断

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上主语后有“者”,谓语后有“也”。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也”字可以不用: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者”字也可以不用: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 “者”、“也”都可以不用: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否定判断(谓语用“非”否定)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指示代词,常作判断句的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与“此”的比较: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 “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的过程

古汉语判断句的前面如果有先行词,主语“是”则只起复指作用。因其指代的内容前面已经出现,所以作用降低,意义虚化,从而演变为判断词。 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史记》中就已经有了判断词用法,汉代以后逐渐多起来。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是是帚慧。(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性质和作用 1.为

“为”是动词,意思是“成为”或者“作为”。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借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的“是”,但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2.惟(维)

语气词,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引出谓语。多见于先秦。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陈述句用例: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3.乃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胜起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五、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活用”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 。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

3.说明原因

(教材所举的下面几个句子,形式上很像判断句,其实并不是,因为判断句的谓语都是名词性的)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托),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姜氏欲之。( 《郑伯克段于鄢》) 齐侯陈诸侯之师。(《齐桓公伐楚》)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古今相同。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大楼建好了。 信寄走了。 黑板擦干净了。 鸡杀了。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上一般用“被”引出主动者,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二、古汉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式

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放在动词后面作句子的补语。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传》)

“于”是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引出对象。可以是主动者,也可以是涉及的对象,还可以是比较的对象。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如: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可以引进各种宾语,是否主动者,有时不容易确认。如: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屈原在楚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式(为…所,为所)

用介词“为”引出主动者。 “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放在动词前,作句子的状语。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动词前还可以加上“所”字, “所”字也可以不出现。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约在战国末期。“所”本是指示代词,在被动句中词义虚化。 “为”字本义是动词“做”,引申出“成为”义。介词义由动词虚化而来。最后一例也可以解释为“卫太子成为了江充败坏的人”。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本是动词,虚化为介词后,可以引出主动者,也可以引出其他对象。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3.“见”字式(见…于)

在动词前加“见”。“见”不是介词,不能引出主动者,必须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剌王旦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用法的“见”是副词(或称为助动词),作状语。

南北朝以后,“见”字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这种句子不是被动句。动词前用了“见”,动词后不能再出现宾语,所以有的语法书上把这种用法的“见”叫做代词或指代助词。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同类例“相”: 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回乡偶书》)

现代汉语中表被动义的仅残留“见笑”、“见怪”等说法,具有指代意义的仅残留“见教”、“见谅”等说法。 4.“被”字式

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也可以出现主动者。即:主语+被(+主动者)+谓语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商君书·慎法》) 表示被动,并不出现主动者。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九) 副 词 概说

1.副词的性质及分类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谓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等。 程度副词:很、略微 范围副词:都、只 时间副词:已、正在 情态副词:简直、偏偏 否定副词:不、别 表敬副词:请、惠 2.副词的虚实问题 实词说:

《马氏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望道《文法简论》:“汉语里的名词、代词、动词??副词都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都是实词。”

虚词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汉语语法(2)在线全文阅读。

古代汉语语法(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828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