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毕业设计(论文)——汽车座椅舒适度研究(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沈阳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汽车座椅舒适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同时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舒适、方便是现代汽车座椅设计的最优目标。它应该在安全、舒适、方便等各方同都能很好的适合不同个人的特殊需求。汽车座椅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驾驶员及乘坐人员的身体,减缓路面不平传给人体的冲击并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给驾乘者提供舒适、安全的乘坐环境,便于驾驶者操作的良好工作条件。汽车座椅的动力学参数——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对座椅的减振性能有重要影响,同时座椅的设计尺寸与人体测量数据密切相关。因此座椅的舒适性越来越多的成为广大工程科技人员研究的对象。

1.1 舒适性

1.1.1 振动舒适性

乘员所受的机械振动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两大类:所谓局部振动是指作用开人体特殊部位(如头部和四肢)的振动,经由方向盘、脚踏板和各种操作手柄传递到乘员的手或脚的振动。局部振动一般不会给乘员造成伤害,只对操作的精度和准确度有影响。全身振动是指通过人体的支撑表面(如站着的人体的脚部、坐着的人体的臀部、躺着的人体的背部支撑面等)传给人体的振动。汽车乘员承受的乘坐振动属于全身振动,是对乘员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主要振动形式。

人体承受全身振动而引起的舒适性问题,称为振动舒适性。人体承受全身振动将产生机械的、生理的、病理的和心理的效应。座椅传给乘员的振动负荷主要通过人体臀部和座椅座垫接触面传递进入人体的,其强度用臀部与座垫接触界面中心垂直方向的振动加速度、振动频率、受振动的持续时间来描述。很多文献研究表明:人体承受长期的全身振动对于腰脊柱和相关的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是持续增加的,而通常,这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需要数年才能产生。尽管对于人体承受振动的剂量做过各种假定,但由于个体、环境的差异,目前并没有一个特定的量来衡量人体承受振动对健康的影响。

通过座椅及车辆等部件,可以隔离、缓各、吸收和衰减行驶及作业中所产生的各种冲击和振动,最终使传给乘员身体的振动强度处于人体所能承受振动的舒适性范围之内。汽车振动主要来源于地面不平度的随机激励。汽车本身运转质量的不平衡或者各种

1

沈阳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作业载荷的波动也会引起汽车的振动。汽车大都采用弹性悬架结构,车身与地面之间有轮胎和车辆悬架机构两级弹性支撑元件。改善其动态舒适性相当重要。

乘坐振动通过乘员的臀部、腰部传给乘员,激起人体的全身振动。当振动激励频率接近于人体主要器官的固有频率时,将引起相应器官的共振而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人感到不舒适,严重时将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关于坐着的人体承受垂直振动时的振动特性,许多测量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人体对4-8Hz频率范围的垂直振动以及1-2Hz频率范围的水平振动的能量传递率最大,其生理响应也最大。

1.1.2 静态舒适性

座椅与人体的匹配关系和为乘员提供坐资的舒适程度,称为静态舒适性。静态舒适性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依据人体舒适坐姿的要求和人体测量数据,合理布置、优化设计和充分考虑座椅的结构、尺寸和调整参数,以及驾驶室内各操作按钮和驾驶员的视野等。

(1) 人机工程学[1]与H点

在汽车驾驶室里驾驶者和仪表盘、方向盘、变速箱操纵杆、手刹拉杆、座椅及踏板之间构成了人机界面,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充分的考虑人机工程的因素以保证驾驶员能方便地操作,使车辆安全行驶,并保证人体经常处于良好的姿势状态,以缓解疲劳。目前,汽车在设计驾驶室时选用的假人模型,一般为SAE95分值假人。通常在做汽车总布置设计时,通过一系列的约束条件,最终确定假人的H点,从而确定假人的坐姿。H点是指人体身躯与大腿的连接点,即跨点(Hip Point),它是与损人方便性及坐姿舒适性相关的车内尺寸的基准点。人体工程学对座椅的舒适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①座椅的尺度必须参照人体测量学数据确定; ②座椅可适当调节,以满足坐姿变换;

③座椅的位置要与其作业空间相协调,便于人员作业。 (2) 最终姿势与座椅外形

人体在座椅上坐着时的姿势,称为最终姿势。人体姿势由相邻关节的距离及每个关节的角度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各关节之间的距离是不能调整的,但每个关节的角度可以改变。在关节角度可变范围内存在改变的最佳区间,在此区间内人不易疲劳。由坐姿生物力学分析,最舒适的坐姿是臀部稍离靠背向前移,使上体略向上后倾斜,保持上体与大腿间角度在90°~115°。同时,小腿向前伸,大腿与小腿、小腿与脚踝之间也应

2

沈阳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达到一定角度。

为了使不同身高的驾驶员获得良好的静态舒适性,并自如地进行操作,必须使座椅的尺寸合适、驾驶位置合理,通常对于座椅来说,以下外形尺寸必须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①坐垫深度。对于身材高大的驾驶员来说,坐垫太浅会因大腿下面无足够的支撑面而感到不适,反之,身材稍小的驾驶员则会因为坐垫太深而背部不能与靠背接触,势必要端坐,长时间的端坐更易疲劳。因此,坐垫深度一般取400~500mm;

②坐高。即坐垫上表面至地板的距离,坐垫的高度应保证双脚能自如踏在地板上,并可以自由地前伸后驱,坐垫过高,身材稍小的驾驶员踩踏板困难,大腿下面过分胎神压而使血液流动不畅,以致麻木而很快疲劳;反之,坐垫过低,会使身材高大的驾驶员因小腿与大腿的角度变小而很快疲劳。因此,坐垫高度一般以取350~400mm为宜,最低不小于300mm,最高不大于400mm;

③坐垫角度及靠背与坐垫的夹角。坐垫上表面若是水平的,则人坐上去身体会产生向前滑动的趋势,为保证驾驶员身体不向前滑动,垫面一般设计成前高后低的倾斜状,一般以取5~8°为宜。由于坐垫有水平夹角而造成靠背与坐垫夹角减小,如果角度过小,则腰椎就会由正常弯曲变直,使腰部很快疲劳。因此,一般靠背部设计成可调,使其后倾,以增大躯干和大腿之间的夹角。对于汽车座椅,躯干和大腿间夹角以在95~105°范围内为宜;

④坐垫宽度。坐垫稍宽些,有利于驾驶员调整姿势,但太宽会影响操作方便性,一般取450~500mm;

⑤靠背宽度。靠背与坐垫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比坐垫稍窄些,但太窄会破坏座椅的整体造型,为了造型美观及不影响上肢活动而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外型。目前座椅设计时一般取相等宽度。 (3) 体压分布与测量

人坐在座椅上时,人体重力作用在坐垫和靠背上,其压力分布情况称为体压分布。坐姿的体压分布是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人就坐时,身体重量的大部分(约80%)经过臀部、背部隆起部分及其附着的肌肉压在座椅面上。

目前,GM,Ford,Toyota,Honda,BMW,Volvo,Delphi,Johnson Cont rols等大公司都在广泛应用美国Teksean公司的压力分布测量系统来解决座椅舒适度问题,该系统主要通过在座椅的坐垫和靠背上布置4000个以上的传感单元来测量面套的支撑和泡绵硬度等对座椅的压力分布和舒适度的影响效果。通过某公司开发的一款汽车座椅的体压分布平

3

沈阳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面图和立体图,我们可以了解整个人体压力状况比较合理,接触面积大,左右平均度好,无明显的硬块。

1.1.3 操作舒适性

主要是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时的舒适性程度称为操作舒适性。操作舒适性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车辆驾驶员室、驾驶员、座椅、操纵装置、显示装置、车外视野的合理匹配。

汽车座椅的动态舒适性与座椅及人体的振动特性密切相关。座椅动态舒适性是指人体处于振动环境中所感受到主观上的相对舒适程度。振动对驾驶员的直接影响涉及躯干和身体局部的动态反应行为,生理反应,性能减退和敏感度障碍。

人体在振动环境中会加速疲劳过程,当振动环境中的振动特性处于人体神经系统的敏感区域时,这种刺激频繁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持细胞兴奋。当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人就会感到疲劳,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1.2 汽车座椅舒适性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许多汽车生产厂家就已经注意到驾驶室设计的舒适性对汽车车辆作业效率的影响,人们开始将人机工程学理论应用于汽车座椅的设计上。但当时的研究水平仅限于对座椅的尺寸、形状等与人体尺寸相适应的静态问题。

近年来,国外开发研究了舒适性较高的汽车驾驶室。驾驶室内部趋于多功能化,并尽显豪华风格:仪表板上的中央部位安排了更大的易于辨认的、动感十足的数字显示,很容易看得清楚;电视摄像机和显示器可以作为可选的一种装置,随时监视汽车行驶的路面状况;易于进出的驾驶室车门有特殊的安全锁定装置;其高品质的电动升降门窗十分宜人;视野十分广阔等等的这一切都应该集中于汽车座椅的位置布置,座椅上下、左右及角度可调,头枕高度可调和可拆卸的座椅,使每个座椅都能活动自如。这都体现了人机工程学上最佳的宜人性设计的原则。

国外对汽车座椅舒适性的研究是伴随着汽车的诞生而逐渐展开的,至今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乘坐舒适性开始了研究。20世纪60年代,随机振动理论蓬勃发展,人们对道路的路面特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汽车振动学也随之发展并日趋完善。到20世纪70年代,涌现出了以国际标准ISO 2631为代表的大量研究成果,并在不断完善,成为评价舒适性的方法及依据。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外学者对座椅这个减振环节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比如对人-椅系统的传递特性、三种姿

4

沈阳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态下的人体振动模型、座垫阻尼特性的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随着人们对座椅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肯,国外加强了对新型减振座椅的研究,在机械减振座椅出现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后代开发出了空气悬挂式座椅,极大地提高了载货汽车及大客车驾驶员座椅的动态舒适性。这种新型座椅的出现,已成为座椅动态舒适性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其研究成果尚不全面。当前,美国ROHO集团已经开发出一种车用充气坐垫,可以有效地提高驾驶员乘坐的舒适性。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国内也注意到了汽车驾驶室的舒适问题,国内多家汽车生产厂家开始测绘和仿制国外先进的汽车座椅,驾驶员操作手柄形状以及驾驶室内设施的布置等,并开始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上的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驾驶室舒适性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这极大的推动了国产汽车舒适性方面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但是应用人机工程学来研究汽车座椅舒适性问题,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对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落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人们对汽车座椅的动态参数进行优化等研究成为可能,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间,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等对矿用车和拖拉机用的剪式悬挂座椅(带减振器、金属弹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清华大学等也同时开展了对人体振动模型的研究。不过,我国对座椅舒适性的研究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原因有三个:国内座椅产品设计人员尚未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也未对座椅的减振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影响了座椅设计及研究的发展;在我国,座椅舒适性还不是强制检测的要求内容,一些企业认为只要在安全性上满足座椅强度的检测要求就可以了,而座椅的舒适性则是次要的;我国许多座椅生产厂家对舒适性的认识也还只是停留在仅仅满足国家法规要求上,而座椅舒适性试验方法行业标准,以及一些大企业的相关标准制定较早,由于没有对近几年才出现的空气悬挂式座椅进行研究,导致认识上的不确定、不清晰,这也是造成舒适性研究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急需投入一定的技术力量,以有效地开展适合我国现状的座椅动态舒适性研究工作。

根据影响汽车驾驶座椅舒适性的人-机-环分析,安全舒适的汽车驾驶座椅的设计必须满足坐姿舒适性(静态舒适性)和振动舒适性(动态舒适性)的要求。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汽车座椅设计中,对提高汽车产品的设计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汽车研究方面,人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关于汽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毕业设计(论文)——汽车座椅舒适度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毕业设计(论文)——汽车座椅舒适度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821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