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7.足球和桑巴舞的热土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巴西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看清楚巴西在南美洲的具体位置,与哪些国家相邻,有哪些大城市等。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和其他文字,欣赏照片和说明,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巴西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巴西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著名的巴西足球队和球员。(2)亚马孙是怎样的一条河流?(3)巴西的桑巴舞和狂欢节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48页豆博士的话,可以分别就南美洲其他国家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总结本课,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8.羊背上的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澳大利亚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世界七大洲中,大洋洲基本处于南半球,谁知道在大洋洲有哪些国家?其中面积最到的又是哪个国家?对于这个国家,同学们又了解些什么那?”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澳大利亚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看清楚澳大利亚在大洋洲的具体位置,与哪几个大洋连接,与哪些国家邻近,有哪些大城市等。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9页的课文和其他文字,欣赏照片及说明,教师将自己贮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澳大利亚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澳大利亚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
4. 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澳大利亚著名的野生动物。(2)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这么多独特的野生动物?(3)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羊背上的国家”?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 自由讨论。可以分别就大洋洲的其他国家展开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 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主题三 做一名地球卫士 课题1.地球属于谁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
11
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
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说明:课文中提到的同学们的感觉可能与大家相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也很欣赏同学们的报告。“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哪些生命比人类在地球出现得更早?怎样才算是“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为什么说”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3.小组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下方的“令人深思的数学”,并请学生结合第51页几个学生的疑问和感想。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学生参考教科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交流有关动植物灭绝的情况。教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两种向全班介绍,在介绍时要说明该物种灭绝的原因。并且鼓励以小组合作形式向全班介绍,如有人介绍该物种特点,有人说明其灭绝原因,同时,还有人模拟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也许有些动植物在全世界还没有彻底灭绝,但已经逐渐减少,会走到这样的地步?可以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动植物。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适当协调各小组所选择的物种,尽量避免重复。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教师也可以向全班做介绍,特别是有生态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这个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进行评价,并特别赞扬那些能够清楚说明物种灭绝原因的或者能够选择本地区实例的小组。
5.全班讨论。全班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应特别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会出现审美的情况?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6.教师简单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从家庭作业1中选择优秀者,由教学或者学生朗读。 2. 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食物链?什么教做食物链?” 3. 自由辩论。
4.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水的危急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质的不同标准,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 2. 进一步从宏伟和微观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 3. 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珍惜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 4. 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
2. 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的照片和文字,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照片和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12
3.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代表教科书第54页的七大水系显示图中的一各水系。然后各小组分别研究自己的水系,参与显示图下方的标准和全国地图,明确该水系的状况,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4. 表演与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本小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5. 总结。
6. 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自己创作一条(幅)宣传节约水、珍惜水的标语或图画。
课题3.播种绿色 播种希望
教学目标
1. 了解沙尘暴问题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2. 知道人类懂得树木森林与自身生存的关系经历过许多曲折。 3. 了解人们为恢复环境所做的努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
2. 阅读与探究。教师朗读教科书地56页开始的文字,然后请学生阅读本页
及第57页的照片和文字。以下面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曾经听说过或者经历过沙尘暴吗?能够就听说的或者自己的经历描述以下沙尘暴的情景吗?教科书上说沙尘暴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那么是什么样的威胁?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吗?可以参考教科书第56页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单应当在此基础上深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对沙尘暴的已有认识。)
(这些羊怎么了?许多媒体曾经报道这些羊的事情,有同学听说过吗?先由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3. 阅读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马永顺的故事、第59页牛玉琴
的故事,然后就以下问题请学生以自由发言形式交流读后感,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以前听说过马永顺的故事马?
人们为什么咬为马永顺修建塑像和墓碑?
13
教科书上讲的“曾经的教训”是指什么?
以前听说过牛玉琴的故事吗?(或者事迹相似的其他人。) 牛玉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环境变化过程?
牛玉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人类能够破坏环境,但也可以保护和恢复环境。)
4.马永顺和牛玉琴的行为,不仅播种绿色,也播种了希望。
生活中的垃圾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R”符号,并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 2.进一步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家庭作业的观察结果展开讨论,并填写在教科书第60页的表格中。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提示,对学生的结果给予修正和补充。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1页的垃圾处理图,以自由发言的形式明确主要的步骤和过程。教师要保证学生基本正确地理解垃圾处理的主要流程,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
5.问题解决。阅读教科书第61页的3个“R”,教师依此与学生讨论三个“R”,以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进一步探讨:在我们周围,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个“R”?哪一种做到了?哪一种没有做到?由于什么原因?今后有可以怎么办?完成教科书第61页下方的探究练习。
6.教师总结。
课题5.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空气质量的知识。
2.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初步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上方的文字,并提问学生:“本地区电视台有没有空气质量报告?你们是否看过或者经常收看空气质量报告?”
14
2.小测验。请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小测验——写在另外的纸上。教师在黑板中间画一竖线,将黑板分成左右两半。然后,请学生自愿发言,说明自己对各项问题的回答,教师在一边记下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尽可能将学生的各种回答全部记录下来。接着,在另外一边写下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名称,再从所回答的来源中选择正确的分别写在污染物下(旁)。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可以适当加以解释。
3.阅读与理解。教师说明,就在十年前,“空气质量报告”还是个新鲜事。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电视台、报纸都有了这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加以引导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的两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评价和发表感想,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4.小辩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几段说明文字。教师讲解:“课文里提到的许多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冰箱和空调在不少地方几乎是家家都有的,家用汽车这几年也迅速地使中国发展起来,人类需要方便富裕的生活,可是也需要清新洁净的空气和健康的身体,怎么办呢?让我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 5、教师讲解。
6.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六单元 成长记录册
主题一 成长中的新问题 课题1.对立,还是沟通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关爱、平等对待。 2.学习正确处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3.初步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教师讲解:“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部分原因是父母对你的期望和要求高了一些,或是把你看成大人了,希望你什么事都做好。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和父母及时沟通。”
3.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六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一加以评价,并进一步引发学生讨论:“你人为哪种方法有助于解决问题?”教师讲解:“沟通的方法有很多,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助于解决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全册(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