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披阅斟酌,推敲琢磨。此文既是作者精思傅会的结晶,也是心路历程的写照,每一部分都关乎主旨,与全篇血脉相连。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对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所作的删节处理,使文章内容变得单薄了,主旨被简单化了。同时,明代商品经济大大发展,理学思想开始衰微,把致富也作为人生追求目标,正是一种市民社会的价值取向。归有光受此影响,在文章中直书心声,毫不掩饰奔厚富的追求,不足为奇。在商品经济已成为冲决一切的大潮的今天,再删去课文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已显得太不合时宜,应还其原貌,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课文;《项脊轩志》;删节;质疑 目前几乎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都有删节,使完璧有缺,殊为遗憾,尽管编者各有说法,但我认为难以使人信服。先把删节部分补出如下: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归有光早慧且苦学,九岁即能文,这在以文取士的科举时代无疑成为家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他本人家族观念极强,家族的离析、家道的衰落让他痛心不已,祖母的持笏勉励更让他感到自己对于家族振兴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这个“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有志青年,在生活刚刚展开,前途未可限量的时候,身处斗室,豪气干云,将自己与
被重视或重用之前寂寂无名的寡妇清、诸葛亮相比,足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欺许之高;而作者谓自己在败屋之中“扬眉瞬目”“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之说,我以为决非自嘲,相反,更像在讽刺视他为井底之蛙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时人不识凌云木”。
这一部分既是对前文祖母所表达的殷切期望的呼应,也是作者的自伤自励,感情内涵很复杂。不唯写家事之感,亦寓有功业之慨。 联系归有光著此文之后的经历,我们看到,满怀豪情壮志的他,参加科举考试却并不顺利。二十岁中秀才后,直到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而这之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花甲方中进士,官止七品县令,而且他五年之后就去世了。科场上春种万颗籽,秋收一粒粟,仕途上孜孜以求的成绩与他祖母对他日后做京官“执笏上朝”光祖耀宗的期望相去甚远,与他少年抱负落差巨大,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自不待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书斋之中消磨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自雄自壮,但毕竟底气不足。下文中只从容絮叨夫妻恩爱往事,并无一字提及壮志未酬的难堪和失落,但仕途失意带来的心理阴影依然是笼罩全篇的。此处之所以不明言,若非刻意回避就是欲说还休,这复杂的情感氤氲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恰似溶入水中的盐,觉其味而不见其形。但如果抽掉了这一节,下文的那种无言的失意颓唐之感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这一段文字,承接上文的祖母之望,又作下文失意人生的参照,承载着复杂的一言难尽的深重的人生浩叹。删去这段文字,内容固然更集中了,但也单薄了;主旨固然更鲜明了但也被简单化了。
封建时代读书人人生的两个重要任务即仕与婚,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被称为“小登科”,加以科举高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归有光天资早慧,用功甚勤,理应仕途顺利,但却屡试不第,时乖运蹇,令人气短沮丧;娶妻贤淑,卿卿我我,本是神仙眷属,但却佳期苦短,琴瑟弦断,令人抱憾终天。升官艰难,经济拮据,岁月蹉跎,功名杳渺,至亲早逝,家道中落,振作无望,前途黯淡,气结郁塞。可见,小小的项脊轩所承载、吐纳的情感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决非单纯睹物思人表达物在人亡的感慨而已矣。
对于删去这一段的原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解释是:
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二语文)》(志鸿优化设计丛书)中还特意设计了一道练习题问这一段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该书给出的答案是:
本这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这种“打哪指哪”的解释,恐怕并未揣摩透编者的用意,所以想当然地给出了这个隔靴搔痒的解释,倒是出版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对此文的注释说得比较明白: 本文从项脊轩一个故居,写出一系列的往事,作者的伤感情绪都流露
于琐事的叙述之中,很有感染力量。不过,由于作者十分笃念封建家庭的伦常关系和热中于功名利禄,在生活情趣之中也就充溢着十分迂腐的思想。
所谓“热中功名利禄,在生活情趣之中也就充溢看顾十分迂腐的思想”, 所指的应当就是被课本删去的那一段了。
先说“生不得志”。作者著此文时,虽然连秀才都不是,却敢自比蜀清、孔明——全然一个充满豪情壮志却浑不知世路艰难的热血少年,何来“生不得志”?!
再说“内容虽不足取”。这应当指“热中于功名利禄,在生活情趣之中也就充溢着十分迂腐的思想”了。
上面说到,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做官,经世济民,这也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想从政当官,无可厚非甚至无可非议,不见今天的科举(公务员考试)依然火爆,从政者仍在想方设法地求得升迁吗?怎么偏偏到了古人归有光这里就成了不好的思想?官当得大,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更大,其人的价值也就越大,官位的高低是衡量其从政成绩的一个硬指标。当然,官当得大,掌握的社会资源也更多,权力也更大,如果为害社会,其罪也更大,但这与官位本身并无必然联系。从政当官,动机不同,才有了志趣高下之别。像李斯立志要做官仓之鼠的人,动机自然鄙俗;而像归有光,初衷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并非单纯只为干禄。自己有所作为,加官晋爵,光宗耀祖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读书人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自己的
成就而给家族带来荣耀有何不可?重视伦常关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也同样有其现实意义吗?
在课本编者看来,权力腐蚀人心,追求功名可耻。删去这一段,初衷可能是为贤者讳,也可能是为尚不能辨别是非的纯洁青少年计,但无论何因,删去这一段,把丰富的文意简单化,把内在的思想片面化,中断了文气文脉,于内容、形式均有损害。所以我认为:此段不必删,不可删。
还有一点,删去的部分中,作者举出诸葛亮来自励不难理解,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那种重农抑商为主流观念的情况下,以蜀寡妇清为榜样,却表现了不同流俗的见解。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明言正是财富的力量使她得到了万乘之君的礼遇。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更一针见血地指出:“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这里,司马迁赤裸裸地揭示了人们追富逐贵的本能欲求,对治生无门却空仁义的迂腐儒生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揶揄,这样的议论,正是撕破了世人以儒家“耻言利”相标榜而骨子里追名逐利的虚伪面具。归有光文中的议论与司马迁的议论如出一辙,同时,结合归有光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实际来看,更有其现实意义的。
归有光生活的时代处于正德到万历年间,嘉靖到万历时,江南地区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错误(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