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东省六校第二次联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
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蛋白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B. 抗体主要在细胞外液中起作用
C. 人体蛋白类激素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功能 D. 血红蛋白不参与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功能,解题要点是识记蛋白质的各种功能,并能举例说明。 A.蛋白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项错误; B.抗体蛋白只在细胞外液中起作用,B项正确;
C.人体蛋白类激素都可以起到信息分子的作用,用于调节生命活动,C项正确;
D.血红蛋白质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参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不构成膜结构,D项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蛋白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并能够区分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式的区别;识记激素的功能,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2. 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位上
B. 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γ”位上
C. 将ATP中的“β”和“γ”位磷酸基团去掉,所得物质是合成RNA分子的单体
32
D. 将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用P标记,该细胞在不含P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 【答案】B
【解析】A.ATP分子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重新生成,故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那么该酶作用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位上,A项正确;
32
B.dATP要脱掉两个高能磷酸键才能形成合成DNA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故用P标记的dATP3232
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P的磷酸基团应在
3232
dATP的“α”位上,B项错误;
C.将ATP中的“β”和“γ”位磷酸基团去掉,所得物质是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单体,C项正确;
D.根据DNA复制的半保留特点,用32P标记的DNA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
32
裂所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均有一条单链含P,D项正确;
答案选B。
3. 对老鼠(2N=40)睾丸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将细胞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染色体数目(条) 细胞数目(%)
A. 只有A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B. B组细胞内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C. 三组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一条X和一条Y D. C组细胞的出现与减数分裂有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解题要点是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
A组 80 15 B组 40 55 C组 20 30
A.B组中也有部分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A项错误;
B.B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二后期、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以及末期,减二时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项错误;
C.B组细胞若处于减二后期,则细胞中有2条X或2条Y染色体,C项错误; D.C组细胞染色体数为n,只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末期,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够确定三组细胞分别属于何种分裂何种时期,再结合选项准确分析。
4. 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B. 吞噬细胞处理绿脓杆菌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 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D. 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A.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因为抗生素选择了耐药突变的细菌,A项错误;
B.绿脓杆菌侵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B项正确;
C.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C项错误;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来说,头孢菌素是过敏原,当过敏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B。
5.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对河北杨扦插生根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每组100支插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组别 A 萘乙酸溶液浓度(mg/L) 400 生根插条数(支) 69 平均生根数(条/支) 6
B C D
600 800 0(清水) 85 43 7 13 5 3 A. D为空白对照组,是实现实验目的必须设置的一组
B. 生根插条数和每条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均反映了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
C. 为了确定促生根的最适宜α-萘乙酸浓度,应配制400~600mg/L的α-萘乙酸溶液再实验 D. 通过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α-萘乙酸对插条生根作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结论 【答案】C
【解析】A.根据实验目的,该实验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故D组是空白对照组,A项正确;
B.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生根插条数和每条插条的平均生根数,是随着自变量(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B项正确;
C.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要确定促生根的最适宜α-萘乙酸浓度,应当在400~800mg/L之间,减小浓度梯度再实验,C项错误;
D.ABC三组浓度都是促进作用,根据表格中四组实验数据分析,没有体现高浓度抑制的现象,D项正确; 答案选C。
6. 已知果蝇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类型和比例如下表: 雌果蝇 雄果蝇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灰身、直毛 3/4 3/8 灰身、分叉毛 0 3/8 黑身、直毛 1/4 1/8 黑身、分叉毛 0 1/8
A. 控制果蝇灰身与黑身和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B. 两只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或♂)灰身直毛、♂(或♀)灰身分叉毛 C. B、b和F、f这两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1:5 【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子代中:雌果蝇的灰身:黑身=3:1,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Bb;雌果蝇中只有直毛,没有分叉毛,雄果蝇中直毛:分叉毛身是显性,亲本基因型为Bb×
=1:1,说明控制果蝇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亲
Ff
XFY.A项错误; 本基因型为XX×
Ff
BbXFY,表现型为灰身直毛雌果蝇和灰身直毛雄果综上分析,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XX×
蝇,B项错误;
B、b和F、f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
D.由于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故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基因型为1/6BBXFXF,1/6BBXFXf,2/6BbXFXF,2/6BbXFXf,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1:5,D项正确; 答案选D。
三、非选择题
7.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清水中会很快膨胀破裂,而爪蟾的卵母细胞在清水中不会发生这种变化。科学家将控制红细胞膜上CHIP28(推测是一种水通道蛋白)合成的mRNA注入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卵母细胞在清水中迅速膨胀,并于5分钟内破裂。请分析回答。
(1)爪蟾的卵母细胞中通过___________过程合成CHIP28,除线粒体外,CHIP28的加工、运输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器参与。
(2)研究人员用纯化的CHIP28、KCl溶液和磷脂分子构建成球形“脂质体”(人工膜),再将“脂质体”转移至蒸馏水中,发现“脂质体”也发生了快速膨胀破裂。目前认为,水分子跨膜运输有两种机制,一种是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快速协助扩散,另一种速度较慢,是经过磷脂双分子层间隙的自由扩散。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新“脂质体”证明后一种机制的存在?
方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建成球形新“脂质体”,再将此“脂质体”转移至蒸馏水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理综生物试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