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目 录
1、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 1 2、 3、 4、 5、 6、 7、 8、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7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 9 清洁生产 ..................................................................................................................... 10 主要环保措施 ............................................................................................................. 1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12 总体结论 ..................................................................................................................... 13
1、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工程概况
原有的茂名25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长约15.3km,为34″管线,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东南海域,设计使用寿命为20年。自1994年初铺设,并于当年11月投入使用至今,已安全运行将近18年。由于现有的海底管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一旦发生管线破损,不但严重影响原油的输入,对茂名石化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还有可能会造成附近海域的环境污染。为此,本项目将对该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部分管线进行改扩建。新建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总长度为16.5km,使用48″的海底管线,与现有工程管线平行布设,二者管线中心线间距为50m。本项目管线的登陆点坐标为21°27′24.46″N,111°19′11.43″E;终端坐标为21°20′19.53″N,111°25′01.09″E。在34″管线切开位置的靠岸端和靠海端分别安装一个法兰,与48″管线相连接的靠海管段则加盲法兰封堵以便有效地与34″管线完全分离以避免影响48″管线和单点的使用。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对34″管线进行全面检测,如果经检测不能再使用,则同样用盲法兰封堵弃管;如果还能继续使用,则可以安装一个34″短接将原管路接通,与48″管线相连并用。目前仍计划使用原有的单点系泊泊位,如34″管线经检测可持续使用,则新建新的42″单点系泊泊位。
本项目采用铺管船法与陆上拖拉法相结合的方法铺设全程海底管道。因本项目的海底管线的长度长达16.5km,且管径较大,故考虑采用铺管船法。在入海点和登陆点附件的近岸段,铺管船无法进入该区域,使用拖拉法。海底管道沟槽开挖和回填采用后挖沟埋设法。总施工时间约为50天。
(2)工程分析
根据施工特点,结合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征,按照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施工海域外环境保护目标的原则,工程施工期间主要海洋环境污染因素有: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施工机械冲洗、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
工程营运期间主要海洋环境污染因素有:靠泊船舶机舱底油污水、压舱水等
1
含油废水;工作人员和船员产生的一般生活污水;船舶生活垃圾及一般维修垃圾;
根据海底管道施工和运营特点,本项目的非污染影响因素主要为:海底管道建设对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的影响;海底管道铺设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海底管道铺设对通航环境的影响。 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水质现状
海水水质调查时间为2012年3月(12个站位)及2009年10-11月(20个)。2012年3月调查由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完成,2009年11月调查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2年3月调查结果显示,海区海水中pH、DO、COD、硫化物、活性磷酸盐、油类、总汞、铜、铅、锌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无机氮出现轻微超标,主要为一类至二类水质,涨潮海水无机氮指数范围在0.79~1.67,平均值为1.28,其中表层和底层的超标率均为67%;落潮海水无机氮指数范围在0.75~1.61,平均值为1.25,其中表层和底层的超标率分别为75%和67%。海水无机氮的主要形态为硝酸盐,说明陆源输入是无机氮的主要来源。
2009年调查结果显示,海区海水中pH、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汞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从超标情况看,海水的主要污染要素为铜、铅、锌和石油类。海水石油类出现轻微超标,主要为一类至二类水质。锌、铅和铜超标率较高。 (2)沉积物现状
海洋沉积物调查时间为2012年,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茂名东南附近海域内共布设6个表层采样站。对采样获得的海底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特征统分析,发现茂名东南附近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砂(S)和粉砂(T)为主。调查海域有机质、硫化物、总汞、铜、铅、镉、锌、和石油类均满足沉积物第一类标准要求,说明该海域沉积物质量十分良好,完全满足海洋功能区的要求。由于近岸以砂质为主,不利污染物蓄积,因此污染物含量普遍较低,而外海粉砂质区域则
2
污染物相对含量较高,特别是P11站,尽管是离岸最远的站点,但多数污染物含量较其它站点高。
(3)海洋生态环境(包括渔业资源)现状
海洋生态调查时间为2012年12月共布设12个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站、8个浮游生物调查站、8个底栖生物调查站、2个潮间带调查断面;2009年共12个生态生物资源调查站位。其中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分别为8个,10个底栖动物调查,3个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
? 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2012年调查在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中选取了3大类9种生物进行生物体内残毒(残毒因子包括Cu、Zn、Pb、Cd、Hg和TPHs)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生物(以C字母开头的站号)体内污染物质的含量一般高于底栖生物。在岩石上附着生活的牡蛎,对重金属铜和锌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其它种类,而且由于牡蛎半暴露在空气中生活,体内污染物相对较难排出体外。从不同类群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平均含量来看,贝类体内铅的含量明显不高,而铜、锌和石油烃的含量相对高于软体类和鱼类。软体类和鱼类样品的各项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值均小于1,而单项标准指数值大于1的生物均为贝类,其中僧帽牡蛎的超标项目有4项,其它3种贝类的超标项目为2项。从不同类群生物的各项平均标准指数可以看出,贝类的超标项目为铜、铅、镉、锌和石油烃,样品超标率分别为25%、25%、75%、75%和50%(由于分析样品数偏少,超标率仅供参考);软体类和鱼类的6项评价因子均未超标。
生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博贺港东南海域贝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较差,铜、铅、镉、锌和石油烃均超标,而鱼类和软体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良好。在4种贝类之中,潮间带的僧帽牡蛎受污染较严重,这与其活动能力弱且对重金属(特别是铜和锌)的富集能力较强有一定关系。
? 2012年12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
调查海域涨潮时各站平均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54~2.35) mg/m3,平均值为1.27mg/m3;落潮时各站平均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55~2.54) mg/m3,平均值为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