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权力结构变迁
【作者】 周鑫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处】《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8期
【摘要】 新兴国家崛起正在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等级权力结构,给国际政治带来了经典的结构性张力。但是,新兴国家崛起又具有三个全新的结构性特征,包括国际体系的扩展、新国际安全关系和\区域极化\等。这些特征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激烈的大国冲突甚至霸权战争,另一方面又为新地区国际秩序的出现注入积极因素。 更多还原
一、从西方权力结构的建立到新兴国家的崛起
新兴国家崛起是当前国际政治的最根本特征之一。随着西方相对力量优势的削弱,全球财富和权力呈现出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趋势。在历史上,权力转移常常带来摩擦和战争。但是新兴国家崛起所带来的权力重构,具有前所未有的结构特征和时代条件,使得新兴国家崛起不太可能引发激烈的大国冲突甚至霸权战争。一个崭新的国际权力秩序可能在整体和平的环境下逐步成形。
1. 以西方为中心的等级权力结构的建立
国家崛起的现象在历史上很普遍。今天新兴国家的崛起与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基于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并由此具备了特殊的历史含义。这一历史背景就是公元15世纪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尤其是19世纪欧洲普遍实现工业革命以后所形成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和政治秩序。
数百年来,世界呈现出一种高度等级化的权力结构:在世界权力的最高端是西方世界的霸权国,然后是其他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最后才是广大的亚非拉殖民地,以及在西方武力压迫下失去独立地位的传统农业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数量和人口数量分别只占世界的12%和18%左右,却集中生产和消费着世界绝大多数的财富,主导着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政治和安全议题,制定了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影响和控制着国际贸易大宗商品的价格,并几乎全面主导了世界的主流舆论、学术话语权和文化价值观。
先进技术、财富和军事能力集中于西方国家的不平衡权力结构,决定了具有等级特征的全球政治秩序和“中心—边缘特征”的全球经济秩序。这就是几百年来国际政治的基本面貌。
然而,由于先进技术不可避免地要向外扩散,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等级权力结构实际上一直在逐步变迁。如果对比一张1910年和2010年的地图,就可以发现西方霸权的基础发生了多么重大的变化。在1910年,不夸张地说,世界就是欧洲的。因为那时候现代工业文明就是西方国家的专属物。凭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优势,欧洲各殖民帝国横扫全球,将世界版图几乎全部瓜分殆尽。亚非拉地区要么直接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要么被迫卷入殖民贸易、成为西方全球殖民体系中的依附国。整个世界是一种权力和财富高度集中、等级秩序明显、垂直控制有力的帝国式国际秩序。
但是,主导帝国秩序的欧洲并不是一个帝国。欧洲由许多国家组成,它们相互竞争激烈。因此,全球权力结构除了总体性的等级特征外,还有西方大国之间的“极”的特征。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看来,国际权力结构就是“多极”、“两极”还是“单极”的问题。
很快,两次世界大战就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舞台的“多极结构”。趁欧洲衰落之机,亚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开始了独立运动。在经历了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后,这些国家已经初步迎来了先进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潮流,
并利用现代大众政治的思想凝聚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力量。到20世界60年代,欧洲的全球殖民体系就彻底崩溃了。
对于欧洲来说,竭力战争带来的衰弱只是暂时的,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所带来的相对没落却是恒久的。“二战”后,西方的霸权并未结束。美国和苏联建立起了强大的力量优势,并对西方和西方之外的世界再次进行了划分。
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也是一种典型的等级秩序。刚刚开始工业化、国力孱弱的亚非拉国家要么选择接受一种依附关系,要么在美苏两极的夹缝中生存。冷战时期是国际政治相对紧张、也是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这一方面是因为美苏竞争的自我控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垂直控制的等级秩序的存在。等级秩序的基础就是财富和军事能力集中于美苏两个霸权国之手。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联盟体系保留了下来,原来属于苏东集团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也要么加入到西方体系中,要么处在这个体系的边缘。世界出现了西方以美国为核心、全球以西方为核心的双重等级体制。
2. 新兴国家的崛起与双重等级体制的动摇
但是,美国霸权的权力基础也不是稳定的。当前新兴国家的崛起让“美国—西方”双重等级秩序的权力基础受到动摇。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许多主要的亚非拉国家完成了国家的初步工业化,并在艰难的国际环境、意识形态纷扰和探索发展道路的挫折中,逐渐开始进行市场化和外向型经济改革。先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然后是80、90年代“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崛起;进入新世纪以后,“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的出现,使得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脚步更是扩展到了亚非拉各大洲。尤其是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这样人口众多、幅员广大的国家,出现连续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势必带来全球财富和权力对比的重大转变。
最近10年以来,以“金砖四国”“展望五国”①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出现了远超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从2000年到2008年,这9个新兴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1%上升至15.7%,份额增长了近40%,而西方7国的份额则从77%下降至55.8%。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比重更是达到了43.7%。②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加速了新兴国家的发展进程。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的约78%来自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2008年对全球经济增幅的贡献率超过了45%。2009年,西方发达国家陷入全面的衰退,全球经济增长几乎全部来自新兴国家。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新兴国家的政治影响力也在迅速上升。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全球政治的传统秩序似乎正在出现动摇。2008年7月,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在参加“八国集团”峰会时,组成了“五国集团”,构建出的发展中国家与八国集团平等对话的首个正式多边框架—“G8+5”,被视为新兴大国携手步入世界舞台中心的标志。③(次年的G8峰会又增加了埃及,形成了“G8+5+1”的结构)。此后,在协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由10个发达国家和10个新兴国家组成的“G20”机制取代“G8”,成为讨论和处理世界政治经济议题的核心机制。2009年10月,第三次“G20”金融峰会正式把二十国集团会议予以长期机制化,并将其定义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这预示着“G8”这个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CPU”将更新换代,新兴国家正式以对等的地位进入了世界核心决策层。④在2009年12月举行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以中国、印度、巴西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强硬地拒绝了西方国家惯常的指手画脚。前几年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浮现出来的“发达国家集团VS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局面再次戏剧性地出现。新兴国家底气十足地同发达国家相抗衡,保护自己的利益,争夺世界舆论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由于中国、南非、印度和巴西在哥本哈根峰会前后有意识地密切协调立场、维护自身利益,因此被冠以“基础四国(BASIC)”的称号。⑤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在最后时刻同“基础四国”进行秘密会议,才使声势浩大的哥本哈根大会总算达成了一个无约束力的协议而敷衍告终。
不管怎样,到今天,新兴国家的全面崛起和对世界秩序的重大影响,已经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就像埃默金·波沃斯(Emerging Powers)所言,新兴国家问题也正在“浮现”成为国际学术界和舆论界的主流话题。
3. “新兴国家”的定义及圈定指标
那么什么是新兴国家?笔者将其界定为经济、政治和历史三大内涵的结合体。当今世界经济表现优异的国家有很多,但是新兴国家必须是那些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大的全球或地区性政治影响力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在新兴国家的定义中存在着一个标尺,那就是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对照:在经济维度上,是从原来的落后于西方到今天的追赶西方;在政治维度上,是从原有世界秩序的“客体”逐渐成为新世界秩序的“主体”;在历史维度上,是改变数百年来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和政治秩序,出现一个新的全球体系。只有从三个维度上同时理解,才能对新兴国家有一个较为准确、全面的定义。
到底哪些国家属于新兴国家?如果要严格根据新兴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历史含义来圈定,就必须进一步细化指标,比如“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具体量化到多少、“全球或地区性影响力”具体如何判定等等。实际上,“新兴国家”是一个在日常的使用中约定俗成的概念。通常公认的“新兴经济体”、“金砖四国”、“基础四国”、“展望五国”、“新钻11国”、“G8+5+1”、“G20”等概念,已经包含人们对新兴国家相关特征的认同。在这些国家之中,符合上述经济、政治、历史三重内含的国家,就是新兴国家。
实际上,列入“金砖四国”、“展望五国”、“新钻十一国”是人们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成就的认可,列入“基础五国”、“G5+1”、“G20”是对新兴国家政治影响力的肯定。对照这些集合,再加入属于亚非拉前殖民地国家这一历史因素,我们就可以得出当前新兴国家的大概名单和排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权力结构变迁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