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小题。
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凿,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分割/切割)在山水之间。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①枯躁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的快速路。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
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本就是完美的一体,天造地设的一体。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建造)出来的。这山山岭岭,这广袤的野地,虽无言则有.心,记着他们的风餐露宿,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这(延展/延伸)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隧道,令人叹为观止。何谓劳动,②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
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使之生机盎然。这,③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簇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崔巍长城有个约定似的------④它们遥相呼应,心照不宣。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凿(záo) 枯躁 B. 袤(mào) 跋山涉水 C. 隧(suì) 崔巍 D. 簇(cù ) 心照不宣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切割 建造 延展 B. 分割 建造 延展 C. 分割 营造 延伸 D. 切割 营造 延伸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A“躁”应为“燥” C“巍”应为“嵬” D“簇”应读“cù”。
2.试题分析:切割:将物体分隔开;分割:把一个整体或有联系的事物强行分开。根据语境,一条沟壑将山水分隔开,结合前面的“刀砍斧凿”,应用“切割”。建造:建筑,修建;营造:经营建筑,有计划有目的地造。根据语境,路与原先的山水为完美的一体,且用“智慧”与“汗水”来造,故应为“营造”。延伸:延长,伸展;延展:延伸,扩展。根据语境为“修路”,故应为“延伸”。
3.试题分析:逗号应为问号。句子本身提出了一个问题。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虽然淡出公众视线多年,但他提出的退休老人在盛会中的八个“切记,”不仅对人很有启发,也让很多人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B.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鼎力相助,这是我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
该有的尊重与信任,也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健康指标”。
C. 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公约》的相关义务,中国政府自出机杼,特别制定了《中国....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D. 江南自古多美味,而河豚和阳澄湖大闸蟹更是闻名四方,其中,大闸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味道鲜美,极富营养,备受美食家青睐。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非常羞愧。B项,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C项,自出机杼: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体裁。D项,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成语B谦敬失当,对象错配,C对象错配,D望文生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未来一周,一股强劲的冷空气将影响我国,随着冷空气南下,中东部地区遭遇显著降温,公众出行时,防寒保暖姜氏不可或缺的必要措施。 B. 网络直播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可同一时间透过网络系统在不同的交流平台观看影片,影片主要分为实时直播游戏、电影或电视剧。
C. 法律规定,移动终端系统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安装应用软件,并提示用户终端在销售等环节被装入应用软件的可能性、风险和应对措施。
D. 引力波的发现证实了爱因斯坦在一个世纪前的预测,但科学家同时担忧,这种发现可能造成对传统物理学的崇高地位遭到损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可或缺的必要措施”成分赘余。应删去“不可或缺的”;B项成分残缺,应在“观看影片”后面加“传播方式”。D项“造成对传统物理学的崇高帝王遭到损坏”错。句式杂糅。是“造成对传统物理学的崇高地位的损害”与“使传统物理学的崇高帝王遭到损坏”的杂糅。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造成对传统物理学的崇高地位的损害”与“使传统物理学的崇高帝王遭到损坏”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1812年,即清嘉庆十七年,易学家焦循编写了一本书《八五偶谭》:“八五”,即是“八五之术”的简称,也就是现代人通常所说的“风水”或“堪舆”之学。“八”指八卦,“五”指五行,八卦、五行原是《周易》中的词语,后来一些方士为了渲染术数神秘的合理性,往往借用《周易》中的这些语言作为风水相宅中的术语,给人以一种原始朴素唯物主义的假象。
堪,天道;舆,地道。堪舆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括对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树落、城市等基址的布置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并将自身和谐地统一于自然之间,从而追求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然而千百年来,堪舆这一古老的学问,因历代风水师的故弄玄虚,使它由本来具有朴素科学性的学问,变成晦涩而又神秘莫测的巫术。
堪舆学正式流行是在晋代之后,其标志便是这时期堪舆学大师的辈出和堪舆学图书的正式出版。如被誉为堪舆学鼻祖的郭璞所著的《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堪舆学的著作。除郭璞之外,堪称堪舆学大师级人物的还有唐代的杨筠松,其著有《疑龙经》《撼龙经》《青囊奥语》等。郭璞与杨筠松作为中国古代堪舆学的代表人物,一直备受历代堪舆家的推崇。
不过,唐宋以来,吕才、司马光、谢应芳、陈确等不少学者对郭璞《葬书》提出了质疑和批评。焦循也与历史上的批评家一样,从学理上力纠《葬书》之非,以还堪舆学的本来面目。他虽然赞同郭璞《葬书》中关于“地有四势,气从八方”的堪舆学理论,但是他认为《葬书》错误地使用地支概念,从而出现了择时与方位之间的矛盾,匹配器“愚极”。
与批评《葬书》一样,焦循对以杨筠松、曾文迪师徒为代表的堪舆术作了严厉的批判。杨、曾二人曾合作编撰过《青囊奥语》,此书一直被理气派堪舆家奉为经典。据托名明初刘基所作的序言介绍,该书的内容不外乎嗜谈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析山水、贵贱吉凶。焦循明确指出这是欺人之谈。同时,焦循还对后世堪舆家借用《青囊奥语》的名义兜售邪说,进行了批驳。如焦循认为托名杨筠松的《都天宝照》虽有“三元”之说,实未有“左右顺逆”之说。后之附会者为此不稽之谈,以惑听闻,“真邪说矣”。焦循认为明人蒋平阶的《水龙经》荒诞不经,抄袭《青囊》已属可笑,而据先天八卦以驳三合十二长生,稍能读书者,自知其妄。焦循这种对堪舆学经典的质疑,实际上否定了堪舆学的正当性。
堪舆之学,在明清两代广泛流行,成为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行当,社会影响很大,在所谓的三教九流之中,堪舆位列第四,仅次于读书人、医生和画师。然而堪舆学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繁复驳杂,玄之又玄,它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主要是心理的。就信奉者而言,它不外乎是一种精神慰藉而已。就中国儒家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古代辉煌的建筑文化遗产而言,它的影响极其有限。然而,焦循对堪舆学的阐明与批判,在200年前清代乾嘉之际的学术界,可谓难能可贵,值得人们思考。 (选自2016年1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6.关于堪舆学,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堪舆学这一名称来自于清代易学家焦循的《八五偶谭》,她又名“八五之术”或“风水”。
B. 堪舆学中的某些术语由方士从《周易》中借用而来,这使其带有一种原始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C. 堪舆学原本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它具有朴素的科学性。
D. 堪舆学在晋代之后变成了一种晦涩而又神秘莫测的巫术,从而在社会上正式流行了起来。
7.下列关于焦循对堪舆学质疑、批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焦循赞同《葬书》有关堪舆学理论的同时,又认为它错误地使用了地支概念,造成了择时与方法之间的矛盾。
B. 焦循认为杨筠松、曾文迪二人的《青囊奥语》中,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析山水、贵贱吉凶等内容都是欺人之谈。
C. 焦循认为,后世的附会者硬说托名杨筠松的《都天宝照》中有左右顺逆之说,目的是迷惑人心,是一种“邪说”。
D. 焦循认为明人蒋平阶的《水龙经》荒诞可笑,他还依据先天八卦驳斥《水龙经》中的“三合十二长生”之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山东省泰安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