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一般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的呼吸作用一般比非根际土壤大得多
4. 影响土壤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 温度 水分及其有效性 PH 氧气和EH 5. 土壤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类型。 竞争 互生 共生 拮抗 捕食 寄生 6. 菌根的类型和作用。
类型:外生菌根 内生菌根 内外生菌根
第四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一、概念
1: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
2:膜状水:由土壤颗粒表面力和水分子引力而吸附和保持的水层 。 3:毛管水:是借助于毛管力吸持和保持在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水分。
4:悬着毛管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所吸持的水分。
5:支持毛管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部分水分。支持毛管水上升最大高度(h,cm):h=0.15/r,r, cm, 土粒平均直径)
6:重力水: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时,多余的水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称为重力水。
7:吸湿系数:(hygroscopic coefficient):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
8:凋萎系数:指植物产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9:田间持水量:土壤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10:饱和持水量:土壤被重力水所饱和,即土壤大小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或土壤最大持水量或全蓄水量。
11:土壤有效水:(available water):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水分。
12:质量(重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该指标多用于计算干土重。 13:容积含水量: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
14: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15:基质势:(Ψm):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移到另一个没有土壤基质(纯水),而其它状态完全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
16:压力势:Ψp):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体系移到另一个压力不同,而温度、基质、溶质等状态完全相同的参比系统时所做的功。
17:溶质势:(Ψs):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中移到另一个没有溶质而其它状态均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又称渗透势.
18:重力势:Ψg):它是指由于重力场位置不同于参比状态水平面而引起的势能变化。 19: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2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 21: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22: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3:土壤热导率: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24:土壤温导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又称土壤热扩散率。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之比值。
上式中:?为土壤导热率, Cv为土
2壤容积热容量。
D??Cv(厘米/秒) 二、简述和论述
7. 常用土壤水分常数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吸湿系数(hygroscopic coefficient);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饱和含水量(saturated water content):
8:分析土壤水分形态、能量与有效性的关系。P60
8. 土壤质量(重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的关系及推导。 θv=θm×ρb
θv为土壤体积含水量 θm为土壤质量含水量
ρb为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bulk density)。
9.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
?经典烘干法(标准方法) -有机土不适用;快速烘干法 -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酒精燃烧法?中子法 ?时域反射仪法 (TDR法)○4电阻法
10. 土水势的构成及其物理机制。土水势主要由以下几个分势组成:Ψt = ψm +ψp +
ψs+ ψg基质势(Ψm); 压力势(Ψp); 溶质势(Ψs); 重力势(Ψg)
11. 分析水分饱和土壤、水分不饱和土壤及盐土中土水势分势构成特点。 12. 测定土水势的张力计法和压力膜法原理和适用的水势范围P67 1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何作用。
?可以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吸力进行相互换算。 ?可以间接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分布。
?可以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4是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参数。 ○
14. 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温度;水分变化过程;
滞后现象(hysteresis)
1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应用。
16. 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推动力及通量方程。
?土壤空气的对流;推动力:气压变化、温度梯度、土壤表层风力、降水或灌溉等;通qv??(?量方程:
?)?pqv: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
面积的空气容量);κ:通气孔隙透气率;η:土壤空气黏度;▽p:土壤空气压力的
三维梯度
q??Ds?土壤气体扩散;推动力:气压变化;通量方程:q表示体积扩散通量[LT-1]
Ds表示土壤中气体表观扩散系数[L2T-1] C表示气体容积分数(浓度)[L3?L3] x表示扩散距离 [L]
dcdx 17.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P72
18. 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措施。1、调节土壤水分含量;2、改良土壤结构;3、通过各种
耕作手段来调节土壤通性
19. 地面辐射平衡公式和土壤热量平衡公式。P74
20:影响土壤温度状况的因素有哪些,农业生产中通过哪些措施调节土壤温度状况。 (1)海拔高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坡向与坡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3)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第五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一、概念
1:成土母质:或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2: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3:运积母质:(carried parent material):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4:土壤绝对年龄: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5:土壤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6:地质大循环::(macro-geological cycle)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micro-biological cycle)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7:成土过程:将土壤中物质迁移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
8:原始成土过程:在冰雪复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从岩石露出地表而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
9:有机质积聚过程:是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但生物创造有机质及其分解与积累又常受到气候与其它成土因素的综合影响
10:黏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成黏粒,以及黏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 11:积钙过程(:calcification): 在干旱半干旱区
如果大气的干燥度提高,像大陆性的温带草原,则碳酸氢钙不会完全排出土体,而是由A层或A/B层向下淋溶到一定深度,这时土壤孔隙中的二氧化碳分压或水分含量降低,则碳酸氢钙放出二氧化碳而变成碳酸钙沉积出来。12:脱钙过程:13:盐化过程、14:脱盐过程、15:碱化过程、16:脱碱过程、
17:富铝化过程:18:灰化过程、19:潜育化过程、20:潴育化过程、21:熟化过程、
22:土壤个体发育:是指具体的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weathering product)或其它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起,直到目前状态真实土壤的具体历程。它只涉及到土壤的个体(即具体的个别土壤)
23:土壤系统发育:指土壤发生类型在漫长地质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4: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 25:发生层:(soil horizon,soil layer) :简称土层,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或土体构造层次)
26: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构型):指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是土壤剖面的最重要特征。
27:土壤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二、简述论述题
1. 分析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理化性状
? 在其它成土因素制约下,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不同母质发育的
土壤,矿物组成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别;○4母质层次的不均一性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
2. 分析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3. ?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
失;?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4. 分析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起来,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
土壤动物:1、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2、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土壤生物:(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5. 分析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地形主要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6. 土壤发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包括哪些? 7. 物质的迁移机理有哪些?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还原迁移(reduction transport);螯迁作用(cheluviation);悬迁作用(pervection);生物迁移
8. 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包括哪些发生层次?
淋溶层(eluvial horizon);淀积层(illuvial horizon);母质层(parent material horizon); 9. 土壤基本成土过程有哪些?
(l)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10. 土壤主要诊断层有哪些?
有机表层 草毡表层 人为表层 耕作淀积层 水耕氧化还原层 11. 反映土壤风化程度的指标有哪些?
Sa值 、 Saf值 、 ba值 、 β值 、 μ值 、粉(砂)黏(粒)比 、 CEC、ECEC和BS、铁的游离度 黏化率
12:分析土壤颜色与土壤水分条件的关系。
12. 分析重要成土过程及其环境条件。
13. 潜育化和潴育化发生条件和过程有何差异?
第六章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
一、概念
1:土壤粒级(粒组):根据土粒当量直径或有效直径的将土粒所分的若干组
2:当量粒径(有效粒径): 第一:大于0.25mm土壤用筛子筛分,能过1mm筛子,不能过0.25mm,为1~0.25mm土粒 ,这时将套筛的孔径作为土粒的有效直径;
第二:小于0.25mm土粒,制成悬液沉降,据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由公式计算出的土粒圆球直径,即为当量直径。
v— 沉降速度 ,ρs— 土粒密度 , η— 黏
滞系数 ,ρw— 水密度,r— 半径
3:土壤(颗粒)密度(真比重):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 多以重量代替,g/cm3)称为土壤密度。
4:土壤容重(假比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重量或质量单位是(g/cm3或t/m3)
5:土壤孔(隙)度:骨架内部有宽狭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构成复杂的孔隙系统,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土壤孔隙度:指全部孔隙容积与土壤容积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
6:土壤孔性:孔隙度大小,孔径大小比例以及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 7:当量孔径(有效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8: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9:土壤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结果计算的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10: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包括结构体和结构性两重含义。 11:土壤结构体:(soil ped)(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12:土壤结性持:土壤结持性是影响耕性重要机械物理性质。是指在不同含水量(湿、润、干)条件下,土壤黏结性(内聚力),黏着性(附着力)和可塑性的综合表现。 13:土壤黏结性: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作用而黏结起来,就是黏结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土壤学复习(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