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面积:2.5209km2 开采标高:+645~141m 开采矿种:铅矿、锌矿
采矿权人:蒙山县对外经济合作有限公司 经济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贝荣光 开采方式:地下开采
生产规模:4.00万吨/年
有效期限:叁年,自2011年2月14日至2014年1月14日。 1.2 主要生产技术工业指标
本矿区铅锌工业指标的确定是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实施的《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中规定的工业指标,结合本矿床为铅锌多金属矿床,有多种金属元素可回收利用的特点及该矿山近几年生产的经济技术指标确定,本矿山采用的具体指标见表。
蒙山县对外经济合作有限公司油麻冲铅锌矿的工业指标
指标 项目 边界品位(10-2) 最低工业品位(10-2) 可采厚度(m) 允许夹石最大厚度(m) Pb 0.5 1 0.8 2 矿种 Zn 0.5 1 0.8 2 Pb+Zn 0.8 2
1.3 矿山地质测量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
本矿山在开采设计、施工以及实际开采过程中,均由具相应资质的测量部门进行工程实测,本次测量的目的任务为2013年终储量动态监测,因此,本次测量工作主要是对已有成果进行复核、检查,对开
3
采的现状进行测量。
1、采空区控制测量
矿山采空区的测量是使用全站仪进行实测,在挖掘过程中随时跟踪测量,并绘制成开采现状平面图,随时掌握开采进度情况和地质变化情况。
2、测量工作质量
所有测量成果均由矿山进行实测,编制报告单位技术人员实地复核,资料可靠,质量能够满足矿山工作要求。
3、地质工作
矿山地质工作主要是取样、化验等,矿山自投入生产以来,在各开采矿体都布置系统的基本分析样品,以样品化验结果指导矿山开采工作。样品化验分析一般在本矿山企业进行,质量能够满足矿山化验工作要求。
4、本次工作自2013年12月开始,野外进行调查,主要了解矿山的探采对比情况,室内工作是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规范要求进行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写。
1.4 矿山年度生产计划和完成情况
2013年矿山开采主要在矿山西北部进行,开采4号矿脉和32号矿脉。本年度计划开采4万吨矿石量,实际在4号矿脉和32号矿脉开采矿石量3.65万吨,开采(332+333)Zn金属量793.63吨,开采(332+333)Pb金属量570.6吨,开采(332+333)Ag金属量923.77公斤。
2. 探采对比
目前开采的地质情况大体和详查报告相似。
4
2.1 矿区地质情况探采对比情况 一、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小内冲组和黄洞口组,两者均未出露全,小内冲组未见底,黄洞口组未见顶,二者多呈整合接触关系。各组特征简述如下:
1、小内冲组(∈2x):分布于矿区东南和西北,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如下:
下部为一套灰-灰绿色厚层-块状细砂岩或不等粒砂岩夹泥岩、粉砂岩,局部见褐铁矿。未见底,厚>100m。
中部为一套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或不等粒砂岩夹泥、粉砂岩、炭质泥岩、含炭泥岩。底部以一套厚1.5~2m的炭质泥岩与下伏第一段顶部细砂岩分界。泥岩、粉砂岩水平层理发育,局部见少量斜层理。偶见海绵骨针化石。厚100~150m。
上部为一套灰-深灰色夹少量灰绿色薄-中层状泥岩、粉砂岩夹少量中层状细砂岩。顶部以泥岩与上覆黄洞口组底部含砾砂岩或厚块状不等粒砂岩分界,两者分界线清楚,标志明显,在微地貌上常形成一些小陡坎。厚20~50m。
2、黄洞口组(∈h1):为矿区主体岩性,遍布整个矿区,仅见底部,为一套灰-灰绿厚层块状不等粒砂岩夹泥岩、泥质粉砂岩,底部为灰-灰绿色厚层状含砾砂岩或含砾不等粒砂岩,厚2~5m不等,呈透镜状。该组常形成高山,一般地貌特征较为明显。厚>100m。
二、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石英斑岩脉、闪长花岗斑岩脉,这些岩脉地表出露长几十米到一百多米,宽1~5m,个别隐伏于地下(在坑道中可见)。岩石呈灰白略带黄绿色,风化后呈棕褐色、紫红色、灰黄色,具斑状结构、残余霏细结构、包含霏细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状构造,斑晶以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黑云母,大小一般为1~
5
3mm,个别达5~7mm,占岩石的26%~42%;基质为石英、斜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褐铁矿,占岩石的58%~74%。岩石普遍具轻微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局部具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岩脉有东西走向及北西走向两组,其中北西向岩脉为本次工作新发现。这些岩脉可能与矿体的形成和展布有密切关系。
三、变质岩
本区地层普遍具轻微区域变质,近矿围岩动力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较明显,在断裂带及其两侧,形成与矿有密切关系的呈线型分布的黄铁绢英岩或黄铁绢英岩化岩石,其特点表现为强烈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弱绿泥石化,局部有碳酸盐化。
四、构造
1、褶皱:主体为高山脚向斜。分布于高山脚-牛屎坪一带,轴线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往两端延伸出矿区,区内可见长3km,宽2km。向斜轴部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翼部为小内冲组,翼部地层多为北东东走向,倾角较大,一般为40°~70°。次级小褶皱发育,轴面近直立,属线状复式褶皱。向斜轴部走向断层发育,大黎断层从向斜东南翼通过,呈纵向截切过向斜。
2、断层:区内发育有北东东向和北东向两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以北东东向最为发育,这些断层出现在白石岗、垌拾-吃水冲一带,主要有F3、F4、F5、F6、F7 、F32 、F44、F45、F46,断层基本上表现为压扭性,破碎带宽0.5~15m左右。北东东向断层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及容矿构造。主要断层特征如下:
F32:为大黎区域性断层的一部分,从矿区西南高山顶进入区内,经过文离往北东延出区外,断层走向北东,产状145~160°∠50~75°,局部产状反转呈“S”型,具有分枝复合现象,区内长1.2km,宽0.3~15m,为区内的主干断层,断层由深灰色糜棱结构千糜岩、片理化泥岩、片理化砂岩、黄铁矿化角砾岩透镜体、石英脉、硅化砂岩
6
等组成(照片1、照片2);断层在走向及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其擦痕,断层面较为光滑,断层破碎带中具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及钾长石化等。 2.2 矿体地质探采对比情况
一、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及其产状
矿区目前已发现矿脉6条,平行产出,矿体受北东东向断层蚀变带控制,矿体赋存在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的构造蚀变带中,主要矿脉特征如下:
4号矿脉
产于里冲南侧F4断裂带中,是本区的主要矿脉,矿脉长约2000m,厚0.5~1.51m,一般0.8~0.9m,现已控制矿体3个,其中4-Ⅰ号矿体为主矿体,分布于垌拾的荒田到吃水冲带(即121~108号勘探线之间),矿体长600 m,矿体延深大于350 m,控制矿体赋存标高480~160m,矿体平均厚度1.02 m,钻探控制发现深部矿体有变大的趋势,最大厚度达1.51 m,矿体走向60~80°,倾向南南东,局部倾向北北西,倾角一般在65~80°,局部平缓者倾角在35~45°,陡者80~88°(照片3、4)。矿体赋存于破碎带中。矿体呈脉状、断续透镜状产出,有明显的膨大、缩小和分支复合现象,在剖面上,矿体在由陡变缓或由缓变陡部位,以及呈“S”型剧烈变化部位,往往变富变厚。矿体在走向上也具有分段富集特点,该矿体具有两个明显的富集段,在构造交汇处,或断裂由陡变缓的缓倾斜部位,常出现富矿包。矿石品位Pb:0.67~5.44%、Zn:0.10~3.75%、Ag:24~192×10-6,平均品位Pb:1.65%、Zn:2.04%、Ag:28.12×10-6。4-Ⅱ号矿体分布于4-Ⅰ号矿体东80 m(即108~124号勘探线之间),与4-Ⅰ号矿体呈串珠状分布,矿体长430 m,矿体延深大于200 m,控制矿体赋存标高350~160m,矿体平均厚度0.88 m,矿体走向60~80°,倾向南南东,倾角一般在65~75°,平均品位Pb:1.13%、Zn:2.72%、Ag: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蒙山县油麻冲铅锌矿2013年度储量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