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键侧(键槽侧)宽 B 定心 D 大径、小径或键侧(键槽侧)宽定心
86. 测得普通外螺纹的螺距累积偏差为- 10 μ m, 则该螺距累积偏差的中径当量为( ) A 1.732 μ m B - 17.32 μ m C - 10 μ m D 17.32 μ m 87. 影响齿轮在齿长方向上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是( ) A 齿距累积误差 B 基节偏差 C 齿向误差 D 公法线长度变动 88. 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基础是( )
A 现代化 B 大量生产 C 标准化 D 优先数系
89. 基本偏差代号为 j ~ m 的轴与基本偏差代号为 H 的孔配合形成( ) A 基孔制间隙配合 B 基孔制过渡配合 C 基孔制过盈配合 D 基轴制过渡配合
90. 某测量列中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 0.027mm ,若欲使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测量极限误差为± 0.027mm ,则应至少重复测量( ) A 4 次 B 9 次 C 16 次 D 36 次
91. 已知 φ 50k6 的基本偏差为 +0.002mm, 公差值为 0.016mm, φ 50K7 的公差值为 0.025mm ,则其基本偏差为( )。
A –0.018mm B –0.009mm C +0.007mm D –0.002mm
92. 某孔、轴配合的配合公差为 0.041mm ,孔的下偏差为零,轴的上偏差为 -0.023mm ,轴的公差为 0.016mm ,由最大间隙为( )。
A 0.060mm B 0.064mm C 0.068mm D 0.070mm 93. 与 30K7/h6 配合性质相同的配合为( ) A 30K7/h7 B 30K6/h 7 C 30H7/k6 D 30H7/k7
94. 孔的轴线在任意方向上的位置度公差带的形状是( )。 A 两同轴线的圆柱面 B 一个圆柱
C 两平行平面 D 相互垂直的两对平行平面
95. 某实际被测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的最近点距离为 4 μ m ,最远点距离 8 μ m ,则该实际被测轴
线对基准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为( )。 A 4 μ m B 8 μ m C 12 μ m D 16 μ m
96. 被测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为 0.04mm ,则它对基准平面的平行度误差一定( )。 A 等于 0.04mm B 大于 0.04mm C 小于 0.04mm D 不小于 0.04mm
97. 测得一表面的实际轮廓上的最高峰顶线距基准线的距离为 10 μ m ,最低谷底线距基线的距离为 6 μ m ,则该表面轮廓最大高度 R y 值为( )。 A 10 μ m B 6 μ m C 16 μ m D 4 μ m
98. 光滑极限量规的通规用来控制被测孔、轴的体外用尺寸不得超越其( )。 A 最小实体尺寸 B 最大实本尺寸 C 实际尺寸 D 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99. 普通外螺纹中径的最大实体牙型的中径用来控制( )。 A 中径偏差 B 牙侧角偏差 C 螺距累积偏差 D 作用中径
100. 图样上标注内、外螺纹配合的代号为 M20×2 - 5H6H/ 5g 6g ,则外螺纹顶公差带代号为( )。 A 5H B 6H C 5g D 6g
101. 齿轮图样上标注 7 - 6 - 6 E G GB10095 - 88 ,则该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精度等级为( )。 A 6 级 B 7 级 C E 级 D G 级
102. 尺寸链中在装配过程最后自然形成的一环是( )。 A 组成环 B 封闭环 C 增环 D 减环
103. 利用同一加工方法,加工 φ 40H7 孔 φ 100H6 孔,应理解为( )。 A 前者加工困难 B 后者加工困难 C 两者加工难易程度相当 D 无法比较 104. φ 30E8/h8 与 φ 30E9/h9 的( )。 A 最小间隙相同 B 最大间隙相同 C 平均间隙相同 D 间隙变动范围相同
105. 若孔、轴配合的最大间隙为 +28 μ m, 孔的下偏差为- 21 μ m ,轴的公差为 19 μ m ,轴的
下偏差为- 19 μ m ,则配合公差为( )。 A 38 μ m B 41 μ m C 49 μ m D 40 μ m 106. φ 50JS7 和 φ 50JS8 两个公差带的( )。
A 上偏差相同而下偏差不相同 C 上偏差不相同而下偏差相同 B 上偏差相同且下偏差相同 D 上偏差不相同且下偏差不相同
107. 被测平面的平面度公差与它对基准轴线的平行度公差的关系应是( )。 A 前者不得大于后者 B 前者不得小于后者 C 前者一定等于后者 D 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108. 圆度公差带的形状为( )。 A 圆内的区域 B 圆柱体内的区域
C 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D 两同轴圆柱之间的区域
109. 按 GB/T307.1 - 94 的规定,深沟球轴承的公差等级分为( )。 A 2 、 3 、 4 、 5 、 6 五级 B 2 、 3 、 5 、 6 、 1 五级 C 2 、 4 、 5 、 6 、 0 五级 D 2 、 3 、 4 、 5 、 0 五级 110. 位移型圆锥配合的内、外圆锥直径公差带影响( )。 A 圆锥配合的配合性质 B 内、外圆锥装配时的初始位置
C 内、外圆锥之间的最终轴向位移 D 内、外圆锥之间最终的轴向相对位置 111. 平键联结中, GB/T1095-2003 规定的键的配合尺寸公差带代号为( )。 A h7 B h 8 C h9 D h10
112.GB197 - 81 对普通螺纹按公称直径和螺距基本尺寸规定的旋合长度分为( )。 A L 、 M 、 N 三组 C S 、 M 、 L 三组 B M 、 N 、 S 三组 D S 、 N 、 L 三组
113. 为了保证普通内螺纹的互换性,内螺纹作用中径 D 2m 、单一中径 D 2s 与其中径最大极限尺寸 D 2max 最小极限尺寸 D 2min 的关系为( )。
A D 2m ≤ D 2max 且 D 2s ≥ D 2min B D 2m ≥ D 2min 且 D 2s ≤ D 2max C D 2m ≤ D 2max 且 D 2s ≥ D 2max D D 2m ≥ D 2min 且 D 2s ≤ D 2min
114.8 级精度圆柱齿轮的精度评定指标 Δ f 等效于( )。
A Δ f f B Δ f pb C Δ f pt D Δ f f 和 Δ f pb
115. 测得圆柱齿轮的 Δ F w 合格而 Δ F 超差,则该齿轮( )。
A 不合格 B 应测量 Δ F r 重评 C 应测量 Δ F p 重评 D 合格 116. 齿轮副的最小极限侧隙 j nmin 与齿轮精度等级的关系是( )。 A j nmin 与精度等级有关 B j nmin 与精度等级无关
C 精度等级越高,则 j nmin 越大 D 精度等级越高,则 j nmin 越小 117. 齿轮副的侧隙用于( )。
A 补偿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 B 储存润滑油 C 补偿热变形 D 补偿热变形和储存润滑油
118. 按 GB6093 - 85 的规定,量块按制造精度分为( )。 A 五级 B 五等 C 六级 D 六等
119. 利用同一加工方法加工 φ 30f 6 轴与 φ 25h7 轴,应理解为( )。 A 两者加工难易相当 B 前者加工困难 C 后者加工困难 D 无法比较
120. 滚动轴承内圈与 φ 50j6 轴颈形成的配合与 φ 50H7/j6 配合的松紧程度相比较,结论是( )。 A 前者较松 B 前者较紧 C 两者松紧程度相同 D 无法比较
121. 图样上标注内、外螺纹配合的代号为 M20×2 - 5H6H/ 5g 6g ,则外螺纹中径公差带代号为( )。 A 5H B 6H C 5g D 6g
122. 某轴的实际被测轴线上各点距基准轴线的距离最近为 2 μ m ,最远为 4 μ m ,则同轴度误差值为( )。
A φ 2 μ m B φ 4 μ m C φ 6 μ m D φ 8 μ m
123. 实测一表面实际轮廓上的五个最大轮廓峰高距基准线的距离的平均值为 8 μ m ,五个最大轮廓谷深距基准线的距离的平均值为- 2 μ m ,则该表面的 R z 值为( )。 A 8 μ m B 6 μ m C 10 μ m D 2 μ m
124. 若外螺纹存在螺距累积偏差和牙侧角偏差,则该外螺纹作用中径相对于单一中径的代数差( )。 A 小于零 B 等于零 C 大于零 D 小于或等于零
125. 某深沟球轴承受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径向负荷,外圈旋转,内圈不旋转,则内圈相对于负荷方向( )。
A 摆动 B 静止 C 旋转 D 摆动或旋转
125. 齿轮齿厚偏差 △ E s ,用来评定( )。 A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B 传动的平稳性 C 载荷分布均匀性 D 齿侧间隙
126. 光滑极限量规的通规用来控制被测孔、轴的作用尺寸不得超出其( )。 A 最小实体尺寸 B 最大实体尺寸 C 实际尺寸 D 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127. 用内径千分表测量孔径的方法属于( )。 A 相对测量 B 间接测量 C 直接测量 D 绝对测量 128. 尺寸链中公差最大的环是( )。 A 增环 B 减环 C 封闭环 D 公差最大的组成环
129. 已知 φ 90H7( )/n6( ) ,则 φ 90N7 的基本尺寸和极限偏差为( )。
A φ 90 mm B φ 90 mm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精度设计试题及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