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详细参考资料
《文艺新闻》有关报导
之一: 《文艺新闻》1931年在上海出版的一种进步刊物,综合性文艺周刊,于同年5月起接受“左联”的领导。
之二 :《文艺新闻》的有关报道
二期发稿后,在许多的来信中有下面的一封信——打听柔石、胡也频、岭梅、殷夫等作家行止的。关于此消息,本报尚未有所闻,谨刊出原函,以待确实知道他们的读者来报告。唯吾人但愿后说之不确也。
编辑先生:
??在这时我有一个衷心的恳求,即是希望关于文艺界一个不幸的消息的回答。假若文艺新闻是忠实于文化,忠实于新闻的话,它将不放弃这个回答吧!
最近听说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冯铿(一名岭梅)、及白莽(一名殷夫)等四人忽于一月十七日同时失踪!原因不明,至今已二月余,尚无着落,胡君的爱人丁玲女士及柔石等的亲友,到处寻访,依然无线索可寻,关心文艺界者皆凄怆终日。后忽一传闻,谓胡君等系皆被逮捕,早于一月前枪毙,原因则云或与所谓“左翼文艺运动”有关。听者震痛,夫此四君者,皆为最近中国文坛上活泼有为之青年,对文艺上文化上皆粗有贡献。果如后说,则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矣。贵新闻社本严笃中正效忠于文化的立场上,其有以教我否?若有关于此不幸传闻之真确消息,务请在贵刊上有所公布以安读者为祷此请筹安
文艺新闻读者 蓝布上 蓝布先生:来示所询,无从奉复,谨刊出尊函,仍以不安而“安”先生对他们的惦记。??特此祝好。
新闻部 三,二一。
朝华社:又称朝花社。由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文学社团。1928年秋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柔石、许广平等。曾出版《朝华甸刊》,印制《艺苑朝华》等。
《莱克朗氏万有文库》:德国出版的一部文字丛书
“三道头”:指上海租界里的外国巡捕。他们的臂章上有三条横道的标志,故称“三道头”。这称号有厌恶鄙视的意味。
景云里:上海北四川路东横桥一边,是鲁迅从广州到上海出客栈后最早住过的地方。
丸善书店:日本东京的一家出售西文书籍的书店
《艺苑朝华》:朝华社出版的美术丛刊。鲁迅、柔石编。1929至1930年出版《近代木刻选集》、《蕗谷虹儿画选》等外国美术作品五集。
《蕗谷虹儿画选》:鲁迅选编,并作《小引》。《小引》后来收入《集外集拾遗》。蕗谷虹
儿,现代日本画家,以插图画著名。
明日书店:许杰等人于1928年开办的书店。许杰,浙江天台人,现代作家。“明日”二字,取自许杰用“张子三”的笔名出版的一本文艺理论读物——《明日的文学》,意思是暗示无产阶级革命。该书店于1932年关闭,在开办期间,曾出过一些进步书籍。1931年1月,该书店经理林郁青曾出面请柔石为该书店办一份杂志,并提出要出版鲁迅的译著。
“大部的小说”:《纪念》第二部分第十自然段中说:“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他(冯铿)的主张的。”柔石加入“左联”后,曾经打算创作一部反映革命生活的长篇小说。这个长篇的计划相当大,他要写出一个长工的艰难的一生。有一次,柔石对他的友人魏金枝说:“我没有写过革命的作品,现在要试一试了。”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这部作品只开了个头,他就没有能够继续写下去了。
《拓荒者》:“左联”领导的文艺刊物之一。
“这一夜??在一个客栈里。”: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柔石被杀害后,鲁迅的处境更加危险,被迫于一月廿日下午携带许广平、海婴,避居日本人开的旅馆花园庄,共住了三十九天,直到二月二十八日,才回旧居。
《北斗》:文艺月刊,“左联”的机关刊物之一,1931年创刊,出至第八期被迫停刊。
向子期:名向秀,字子期,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当时处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向秀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写得短而隐晦,全文只有一百几十个字。
珂勒惠支夫人:德国女版画家。鲁迅曾经印过她的版画集。她的作品大多以工农的苦难生活和革命斗争为内容。“左联”五位烈士被害时,她和世界进步文艺家联名提出抗议。希特勒登台后,禁止她的作品出版和展出。那盖勒(现通译纳格尔)曾评论她的作品具有“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
《南腔北调集》:1932—1933年间的杂文集。古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说话口吃,用得南腔北调。鲁迅说,“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不入腔,不入流”也是指他们说的话,鲁迅不去迎合反动派,不会讨好那些无聊文人,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
“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夜间,驻上海的日本侵略军从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中国驻守上海的的蔡廷锴、蒋光鼎部十九路军英勇抵抗。上海各界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战一个多月,日军死伤一万余人,三换司令。但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最后中国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林莽:楼适宜的笔名,浙江余姚人,文艺工作者。
(1823—1849) :现译做“斐多菲”,匈牙利著名诗人,他写了许多优秀诗歌,并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主义的政治活动。1849年在保卫祖国、抵抗奥地利和沙皇俄国侵略的战争中牺牲。
有关鲁迅与《奔流》的关系
《奔流》是鲁迅、郁达夫编辑的文艺月刊,共出15期。鲁迅为该刊写编校后记十二则,分别发表于1928年6月20《奔流》第一期、7月20日第二期、8月20日第三期、9月20日第四期、10月30日第五期、11月30日第六期、12月30日第七期、1929年1月30日第八期、4月20日第十期、6月20日第二卷第二期、8月20日第四期、12月20日第五期;自第二卷第二期起改称《编辑后记》,均署名鲁迅。后收入《集外集》附录。
“鲁迅初到上海,以编《奔流》花的力量为最多,每月一期,从编辑、校对,以至自己翻译,写编校后记??都由他一人亲力亲为。目的无非是为了把新鲜的血液灌输到旧中国去,希望从翻译里补充点新鲜力量。”(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为革命文化事业而奋斗》) 十二则“后记”是鲁迅在每期编校过程中,对本期所刊文章作的说明。第一则在介绍郁达夫所译屠格涅夫《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一文时,批评了一些人滥用“堂·吉诃德”的名字攻击别人的做法。在介绍《扁额拟狂言》时,对“专挂招牌,不讲货色”的“批评家”提出忠告。第二则指出:“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然而一向迁延,现在单是绍介也来不及了。??那就只好挑几个于中国较熟悉,或者较有意义的来说说了。”第二则在介绍所载几幅画像时,还对叶灵凤借鉴外国美术作品的不良作风提出批评。第三则扼要介绍易卜生及作品对中国的影响,“追怀这曾经震动一时的巨人”。文中还介绍了自己译校的《文艺政策》,对1924年苏联关于文艺政策讨论会上的两种各执一端的错误观点都作了批评。第四则重点介绍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的作品。第五则主要答复社会上对于《奔流》编者,译者和刊物的种种意见。其中说:“说到‘趣味’,那是现在确已算一种罪名了,但无论人类底也罢,阶级底也罢,我还希望总有一日驰禁,讲文艺不必定要‘没趣味’。”第六则着重介绍本期所载自己三首译诗的三幅外国名画家的插图。第七则对本期内容和托尔斯泰作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的俄国的巨人”。对当时我国文坛某些人指责托尔斯泰、不务实际空喊口号的作法,予以批评。涉及了无产阶级应该如何对待和估价文化遗产的问题,显示出鲁迅正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此进行思考。第八则主要感慨当时中外文化交流落后的状况,表现出鲁迅对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九则告白读者《文艺政策》各篇译文至本期全部登完。为使读者对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与实践“知道得更清楚”,似将发表另外几篇关于文艺政策的文章。同时回敬创造社一些人对自己翻译本书的攻击:“我的翻译这书不过是使大家看看各种议论,可以和中国的新的批评家的批评和主张相比较。”第十则旨在说明:续承中外文学遗产,只能是从中取得借鉴,而不能用以代替创作:“倘若先前并无可以师法的东西,就只好自己来开创。拉旧来帮新,结果往往只差一个名目。”第十一则重点介绍自本期起连载的冯雪峰的译文《现代欧洲艺术及文学底诸流派》,指出该文“以科学底社会主义的手法,来解剖西欧现代的艺术”,在中国译介该文“可以‘打发’掉只偷一些新名目,以自夸耀,而其实毫无实际的‘文豪’。因为其中所举的各主义,倘不用科学之光照破,则可借以藏拙者还是不少的”。第十二则,说明本期拖期的原因,着重评述本期介绍的五个外国作家及有关的评论文
章。“后记”从不同方面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文艺刊物的编者的战斗风貌。他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发表感想;他为读者着想,极端负责,工作态度认真严肃,编刊作风严谨细致;作为编辑,他具有深湛渊博的知识,有奖掖扶持新生力量的精神和发展我国革命文艺事业的热忱。
这些“后记”体现了鲁迅博大精深的特点。涉及的中外古今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繁多,所议论的问题大多是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写来却自由灵活,要言不繁。三言两语,包含着真知灼见,字里行间,闪耀着思想锋芒。与读者交流,坦率诚挚,直剖明析,文字简洁,偶或幽默讽剌,学术性与艺术性并茂,可谓篇篇金玉,字字珠玑,可资编辑工作者师法。
白莽
一
白莽即殷夫。殷夫:1909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代诗人。在家名徐柏庭,读书时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等。浙江象山人。1926年前后到上海,参加革命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1927年4月被捕,囚禁三个月。释放后,进同济大学读书。1928年加入太阳社。殷夫于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运动。1929年9月,他在丝厂罢工中再次被捕。释放后,继续从事青年工人运动。1930年参加“左联”,并曾担任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编辑,是“左联”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的代表。作品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等。
二
殷夫,一名白莽,姓徐。一九○九年生于浙江省象山县。从小爱学习,九岁时能读各种小说,十三、四岁开始写诗,后到上海读书。
一九二七年四月被捕,几乎被枪决,释放后,到同济大学学习,德文、英文都很好。一九二九年九月,纱厂罢工中又被捕。遭到毒打,不久被释放。
一九三○年成立左联,他立即加入。他的诗多是写工人生活的,写作勤勉,也写一些散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杀。著译有《孩儿塔》(诗集)、《伏尔加的黑浪》(诗集)、《苏联的农民》(翻译)等八种
这传和诗
《为了忘却的纪念》(以下简称《纪念》)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说:“他(白莽)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此处的“传”指的是奥国作家Aifred Tenise原作,白莽译的《彼得斐·山陀尔行状》。这里应指出的是:由于白莽的译稿是从德译本转译的,他曾将“彼得斐·山陀尔行状”误译为“山陀尔·彼得斐行状”。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过说明:“传”的“作者的姓名,现在这样是德国人改的。发表的时候,我想仍然照匈牙人的样子改正(他们也是先姓后名)—
—。”(《鲁迅书信集·致白莽》1929年6月25日)“诗”指的是匈牙利诗人原作,白莽译的九首诗。这九首诗是:《黑面包》、《在野中》、《酒徒》、《我要变为树??》、《听哟,那迷人的??》、《生与死》、《我的爱情——不是??》、《原野的小岛》、《雪哟,大地的??》。
以上均载1929年11月《奔流》第二卷第五期《译文专号》。
“我们第三次相见”是哪天
这是1929年的“热天”,殷夫(白莽)第三次出狱的时候。这是殷夫在丝厂罢工斗争中被捕,出狱时间在7月12日以后的7月间。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也曾回想起殷夫热天穿大棉袍,满脸油汗,对鲁迅笑着说:“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了。”
至于第一回,是1927年4月,因一个国民党员的告密而被捕,几被枪决,后囚禁三月保释;第二回,1928年秋天被捕,原因不详。不久,保释出来,软禁在象山县城(丹城)大嫂家中。这两次系他大哥徐培根保释出来的。
又一次的被了捕
金戈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追忆“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白莽时,两次提到他“又一次的被了捕”,当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无论从展示这位青年革命家的精神风貌看,还是就增强文气的连贯性、章法的严整性而言,都有不言而喻的妙用。但这“又一次的被了捕”到底说的是哪一次(固然不可能是第一次),发生在何时何地,课本却未予注解,教参亦未作说明,教与学均感不便。为了弄清来龙去脉,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总算找到了答案,并由此发现了解相关史实对于解读该文,深入透彻地领会其思想蕴含颇有裨益,故辑录整理如下,供同行参考。
吴泰昌同志在《殷夫的成长说明了什么?》一文(见吴泰昌著《艺文轶话》,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指出:“文艺界一提起殷夫,就想起他是诗人。其实,他那短暂的经历表明,他首先是一位革命家,搞文艺创作只是他业余的活动。”这是对白莽(即殷夫)的高度评价。作为革命家的白莽,1926年在上海读书期间就与革命运动发生了联系,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并进行创作活动。在此后短短五年的斗争生涯中,竟有四次被捕经历(地点均在上海)。第一次被捕是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囚禁三个月,由大哥徐培根(任国民党政府航空署署长)保释出狱。第二次是1928年秋,由大嫂托人保释出狱。1929年,白莽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工作,成为事业革命家,同年7月,在上海丝厂罢工中第三次被捕,囚禁一个时期后被释,这就是课文中“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第四次即文中写到的1931年1月17日。联系这四次被捕的特殊经历,体味文中的有关描写,不能不对这位青年革命家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真是历尽磨难,痴心不改,为争自由甘献青春!
但归根结底,白莽与鲁迅的交往毕竟是以译作为媒介为发端的。在他身上,革命家和诗人完美地统一在一起。1924年,白莽开始创作组诗《放足时代的足印》,后改入诗集《孩儿塔》中。1927年在狱中写成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署名殷夫投给太阳社的《太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一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