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学数学的“分数”概念,并不是全新的东西。“预学”,并非简单地把“溶质的质量分数”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去认识并很快地转入计算。 2、预习题可以是观察和体验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观察是科学认识经验层次中第一和基本的认识过程。 观察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了事实依据,犹如一束美丽的花下面连着强劲的根。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
案例5.请连续观察一个的月相,把它画出来跟同学交流,并请你预测后面10天月相的变化情况.说出来跟同学交流.(表格略)提前一个月布臵让学生每晚观察月相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还是仅仅在课堂纸上谈兵让他们昏昏欲睡?这看似简单的不同教学方式折射了科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月相预习案》
案例6.《质量的测量预习案》:请到超市里观察并记录各种零食及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质量大小,并用手掂量掂量,体验并比较不同质量物体在你手上的感觉。把克、毫克、千克等单位与实物的质量大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 3、预习题可以是动手体验,在玩中学
案例3中“动手做”,当第二天发现其中一组的枝条发生萎蔫时,他们遭遇了问题情境。有关质量分数的问题的讨论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也不仅是一些人为编造的数字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在描述实际问题时需要的一个科学量。
案例7《凸透镜成像预学案》①魔术表演:“放大镜取火”。将你的放大镜放在阳光下,反复移动放大镜,直到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可以将一根火柴引燃或将一张纸烧焦。不信?你试试看!(注意安全,并远离周边的可燃物)。②同学们的“放大镜”特点可能有所不同。请特别观察:当你的“放大镜”镜面垂直于阳光引燃火柴时,镜面与火柴的距离相同吗?请测出这一距离并与同学比较。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这句正确吗?你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请试一试,并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④寻求照相机、投影机的秘密:用一个放大镜、一支蜡烛,将放大镜放在蜡烛和白纸(或白墙壁)之间移动,观察白纸(或墙壁)上出现的像,观察像的性质是否发生改变。请试一试,并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用放大镜取火的任务是容易的,有的学生可能在小时候就看过老师玩甚至亲手玩过,而镜面离聚光点的距离才是教师希望学生关注的。接着,“放大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的问题试图引领学生跳出原有框架,以亲眼观察到的现象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对手中的凸透
6
镜有新的认识。这正是一次阳光下的阴谋——“阳谋”。 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若让学生以边学边实验的方式利用光具座寻找,往往难以完成。在以往往的教学中,常常是一节课下来,实验室里十多支点燃的蜡烛熏得人人灰头土脸,但还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我预学:任务前置,先让学生在教室或家里以墙壁为屏寻找照相机、投影机的秘密,有点挑战性,但趣味性又会诱使学生去尝试。要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尽可能少教多学,把“教”化为“学”。
粗看起来,“教”是教师的行为,而“学”是学生的事,难以转化,但可找“玩”为桥梁。“玩”是学生喜欢的,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有较强的“玩性”。而玩与学一样,主体都是学生。玩与科学并不矛盾,很多科学规律就是在无意的“玩”中被发现的。 4、预习题可以是寻找生活实例
案例8《液化》一课的预习任务之一:查找并记录关于液化的实例5个。
此任务很简单,只是让学生找几个例子。 事实上,教材上就有几个例子,生活中也常遇到。这个任务学生乐意做,此即“低入”,并能实现“多做”。但貌似简单的任务却是触及了根本,要准确地找出五个例子必须先自学,搞清液化的概念,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需要甄别似是而非的例子,需要“深思”。 5、预习题可以是设计实验方案
在科学教学中,最令人困扰的矛盾是如何体现科学探究。 中学阶段的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与生产实践,是一系列讲求实证逻辑体系,科学规律得出需要事实的支持。学生先学,先阅读教材了,结论尽知,科学探究的过程如何展开,探究性实验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呢?
案例9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预学案》:
1.根据前几节的实验现象,判断同一灯泡分别在三种情况下的电流大小:
甲 乙 丙
(1)甲、乙相比,电流较大的是哪个?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推测电流与电压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2)甲、丙相比,电流较大的是哪个?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推测电流与电阻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7
2.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 (1)你准备如何分步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比较复杂的关系作定量研究? (2)设计实验方案 ①需要的器材 ②完善实验电路图 ③写出实验的主要实验步骤 案例10《熔化与凝固预学案》:1.从生活经验及小学所学的知识可知,熔化是个吸热还是放热的? 并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冰雪消融的现象,请结合从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举出三个以上的例子。
2.冰块熔化成水需要一定时间,你认为它的温度和状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不同物质经历的过程都相同吗?
3.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想法吗?提供给你的是放在试管里的冰或固态金龙油,你认为至少还需要哪些仪器,才能分别研究它们从固体到液态过程中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请说出实验方案并试着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和图象。
7、预习题可以依据教学难点设计,帮助课堂突破难点。
案例11。第五册第三章第5节 物体的内能 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1.用力搓手数下,你感觉到热了吗?这些“热”是怎么来的?举出两个日常生活中与此过程相类似的例子。
2.小游戏:取一个可乐瓶(或空矿泉水瓶)越大越好。把盖子拧上大约2-3圈,找一个较为空旷的位臵,横放空瓶于地面,用力拍打瓶子,瓶盖会弹出很远。多试几次,仔细观察瓶盖被弹出的瞬间瓶口有什么现象?请试着解释原因。 评述:
1. 本节教学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
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知道燃料的热值,学会物体吸放热的计算。第一课时是学习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方式之一做功。方法和能力目标是学会从实践中感悟知识,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设计作业时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科学知识这一能力目标的提升。
2. 这份作业,特别是第二题创意来自女儿的一次玩耍:一天我带她去参加一个宴会,期间
大人聊着天,她一个人大概很无聊,于是就拿了个可乐瓶自己在拍打,结果发现瓶盖被
8
弹得很远。于是她越玩越来劲,后来她发现瓶盖弹出的瞬间瓶口有白雾。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呼:“妈妈,太奇怪了,怎么会有白雾?”我想到我们科学课本中关于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演示实验(课本第96页,图3-54)的局限性,学生只能看到瓶塞跳起,几乎不能看到白雾,是个教学难点。女儿的无意发现不就是对实验很好的优化吗?于是便成了这节课的预习作业。第二天课堂上我把这创意来源告知学生,是学生体会“玩中的知识”,拉近知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缓解部分学生初三应试厌学情绪。 3. 本作业看似大家一样,实则分层。每一位学生都能出色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不过
基础不同的孩子获得成功的层次不同。
4. 本作业实施后,效率很高。第二天上课所有学生都完成了这份作业,而且86/89的学生
看到了白雾,70/89的学生解释了原因: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瓶内温度下降,水蒸气凝结。
5. 这份作业使课堂生成性大大增加,学生提出火柴擦燃就是因为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使
火柴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再燃烧;刹车时刹车皮摩擦变热;古人钻木取火等30多个例子。课堂上很容易引导学生认识到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科学本质。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路漫漫其修远,预习案的设计我们还在摸索中,相信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课改会更成熟,真正做到还教于学,化教为学,主动学习,减负提效。
参考文献:
[1]肖成全 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第1版。 [2]袁振国著.科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3](美)阿瑟〃A〃卡琳等著. 张军霞等译.教作为探究的科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三习三导”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科学预习案的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