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习题
一、填空题:
1.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有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 古今词义迥异 和古今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三种。
2.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词义发展变化可分为 词义范围 的演变、 词义感情色彩 的演变和词义轻重的演变三个方面。
3.古今词义范围的演变,通常有词义扩大、 和 三种情况。 4.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 分析字形 入手探求汉语词的本义的。
二、单项选择题:
1.《齐桓公伐楚》:“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中“伐”作进攻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
①词义扩大 ②词义缩小 ③词义感情色彩扬升 ④词义轻重变化 2.《齐晋鞌之战》:“赦之,以劝事君者”。中“劝”作“鼓励”、“勉励”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
①词义扩大 ②词义缩小 ③词义转移 ④词义轻重演变
3.《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中“止”在句中表示的是( ) ①本义 ②直接引申义 ③间接引申义 ④假借义
4.《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耇,获而取之,何有于二毛?”中“取”在句中表示的是( )
①本义 ②直接引申义 ③间接引申义 ④假借义
5.《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中“河”作“黄河”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
①词义扩大 ②词义缩小 ③词义转移 ④词义感情色彩演变
6.《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發,跃如也。”中“發”在句中表示的是( )
①本义 ②直接引申义 ③间接引申义 ④假借义
7.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中“解”在句中表示的是( ) ①本义 ②直接引申义 ③间接引申义 ④假借义
8.《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中“及”在句中表示的是( )
①本义 ②直接引申义 ③间接引申义 ④假借义
9.《国语 ·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中“自”在句中表示的是( ) ①本义 ②直接引申义 ③间接引申义 ④假借义
10.《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中“所”在句中表示的是( ) ①本义 ②直接引申义 ③间接引申义 ④假借义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下加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意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2.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 病重、病得厉害 ..3.素锦绸杠。(尔雅·释天) 缠绕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辛苦、辛劳 .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 边邑 .6.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乃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史..记·孝景本纪)汉文帝的前妻、前一个皇后
7.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坐寐、坐着打瞌睡
8.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鹏鸟赋》) 消长、消亡生长 ..9.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孟子·梁惠王上) 失败、倾覆
10.魏武子有嬖妾,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左传·宣公十五年)病得厉害
1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城墙
1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你
13.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热水 .14.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史记·平原君列传) 第二次 .15.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遗憾 1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荀子·强国)扫除 .17.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带汁的肉食 1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19.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倒下去 .20.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 .四、用横线划出下列各句中动词的前置的宾语和介词的前置的宾语:
1.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3.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4.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5.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6.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7.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8.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9.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左传·昭公五年)
11.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1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13.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14.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15.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弱小”。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名词用作动词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名词使动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 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名词作状语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意动
1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名词作状语 12、齐威王欲将孙膑。
1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 1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使动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9、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意动 20、豕人立而啼。
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动 2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使动 23、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 2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使动 25、左右欲刃相如。
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意动用法 28、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 30、公子怒,欲鞭之。名词用作动词 31、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名词用作动词
32、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使动用法)
3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动用法)
3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意动用法) 35、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词用作动词) 3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词作状语 37、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使动用法)
38、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使动用法)其地,欲强兵者务富(使动用法)其民,欲王者务博(使动用法)其德。
39、君子之学也以美(使动用法)其身。
40、人不难(意动用法)以死免(使动用法)其君,我戮之不祥。 六、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条件。
2、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
4、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七.下列成语中保存有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的遗迹,请指出并加以说明:
不胫而走 良药苦口 何去何从 冰消瓦解 飞砂走石 刀耕火种 富国强兵 时不我待 破釜沉舟 一以当十 草菅人命 唯利是图 汗牛充栋 沉鱼落雁 羞花闭月 何罪之有 虎踞龙盘 去伪存真 衣锦还乡 不翼而飞 兵不血刃 马首是瞻 汗马功劳 道听途说
龙飞凤舞 口诛笔伐 文以载道 幕天席地 夜以继日 莫我知也 不胫而走:名词“胫”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动胫(小腿)”。 良药苦口:形容词“苦”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发苦”。 何去何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思是“去何从何”。
冰消瓦解:名词“冰”和“瓦”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冰一样”和“像瓦一样”。飞砂走石:动词“飞”和“走”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飞”和“使...走”。 刀耕火种:名词“刀”和“火”作状语,表示工具,意思是“用刀”和“用火”。 富国强兵:形容词“富”和“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富”和“使...强”。 时不我待: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意思是“时不待我”。 破釜沉舟:形容词“破”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破”;动词“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沉”。
一以当十: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意思是“以一当十”。 草菅人命:名词“草菅”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草菅”。
唯利是图:指示代词“是”复指的宾语“利”前置,意思是“唯图利”。
汗牛充栋:名词“汗”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
沉鱼落雁:动词“沉”和“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下沉”和“使...落下来”。 羞花闭月:动词“羞”和“闭”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害羞”和“使...闭光”。 何罪之有:指示代词“之”复指的宾语“何罪”前置,意思是“有何罪”。
虎踞龙盘:名词“虎”和“龙”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虎一样”和“像龙一样”。 去伪存真:动词“去”和“存”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去”和“使...存”。 衣锦还乡:名词“衣”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穿”。 不翼而飞:名词“翼”活用作动词,意思是“长翅膀”。 兵不血刃:名词“血”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沾血”。
马首是瞻:指示代词“是”复指的宾语“马首”前置,意思是“瞻马首”。 汗马功劳:名词“汗”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
道听途说:名词“道”和“途”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是“在道上”和“在途中”。 龙飞凤舞:名词“龙”和“凤”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龙一样”和“像凤一样”。 口诛笔伐:名词“口”和“笔”作状语,表示工具,意思是“用口”和“用笔”。 文以载道: 介词“以”的宾语“文”前置,意思是“以文载道”。
幕天席地:名词“幕”和“席”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幕”和“以...为席”。 夜以继日: 介词“以”的宾语“夜”前置,意思是“以夜继日”。 莫我知也: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意思是“莫知我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汉语词汇习题(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