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反思 意识 内容 方法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83-02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全面、有效。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反思教学是教师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过程。威廉杜拉姆有一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它意味着改变思维将是一场革命,同时也预示着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反思的时代。反思教学对教师素质及专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那么,教师
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 强化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积极的反思,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试金石。
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或任意扩展而偏离学生实际,往往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我在教学《荷塘月色》课时,根据初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设置了三个目标:一是学习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二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倾向;三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鉴赏、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反馈,我发现前两个目标基本上能达到,但第三个目标,却只有1/4的学生能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显然违背了教学要求,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一是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修饰语、修辞的巧妙运用等);二是情感目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三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过“反思——调整”,教学目标基本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 明确反思内容
过去,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往往着眼于“精英”的培养,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公民的意识不强,对教学内容常喜欢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课上用一段时间补充部分材料,通过反思,我发现问题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仍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这恰恰是拓展性课程追求的目标。于是,在另一个班级同样的课上我及时作了调整,降低了难度,突出了“基础性”,从而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 掌握反思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我们千篇一律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的。
经过反思,发现如今的教学我都采用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随机应变地补充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满堂问”。经过反思,我发现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是异体同质的。第一,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发出来的问题,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师仍享受着话语的“霸权”,这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着力于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