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与思考(六)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词汇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这类词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构造新词能力强,是语言的基础之一。(例如天,地,上,下等等)
多义词 :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的词,几个意义彼此不同又相互关联(同属一个本义的转义,引申或派生)
反义词:两个意义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与相对反义词(绝对:动-静/真-假 相对:春-秋/高山-平地)
施事 :语法上指动作的主题,自主性动作的发出者。(做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和事)
焦点: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的信息,即句子表达意义的中心。(在Jeanette?k?Gundel的理论中,又分为心理焦点,语义焦点,对比焦点)
情态: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主要借助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肯定”等小句体现)
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的声音形式。(陈述,疑问,祈使等。)
言语行为: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二:填空
3. 一般性 、 模糊性 和 全民性 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4.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 本义 ,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意义叫 引申义 。汉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本义 ,其余的是 引申义 。
5.多义词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呈现单义性,这是因为 上下文 限制的结果。
6.派生义的产生方式主要有 隐喻 和 换喻 两种。
7.在汉语中,“江”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这是词义的 扩大 。
三、分析题
1.下面是英语的九对反义词,试区分和归纳出不同的语义类型,并说明理由。(略) 2.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书面语与口语) 得到--收到(主动和被动) 眼红--嫉妒(口语和书面语)
秘密--绝密(程度的差别)
3.收集汉语“烹饪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他们的词义。
蒸 煮 烹 煎 烤 烘 煨 炸 煸 爆
4.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农夫(施事)用枪(工具)杀死了(状态)那只(指量)狼(受事) 5.试分析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话题?什么是话题链?什么是有定性?
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听话者也同样适用的。也即,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以这个有定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受话者传递说话者在听说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要传达的信息。
话题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主话题相同,则后面句子的话题或用代词指代或省略。汉语中省略的手段用得多,英语等语言则更常用代词指代。
以上材料的话题是昙花。材料(2)说的“它”就是指代昙花,下文“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用省略照应昙花。 6、简要说明下列句子在情态上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十分确定) 我想小刚一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不太确定) 我猜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毫无把握。 我听说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有一定的把握。 我看见小刚上学去了。客观陈述,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确定无疑。 7、以下列句子为例,说明:什么是焦点?焦点的性质是什么?
(1)这首诗连小孩都会背诵。 (2)张三从李四那里借来了这辆车。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信息,也即句子的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如例(2),重音可以落在“张三”、或“李四”或“借”或“这辆”上,强调不同的内容,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如例(1)用“连…都”句式强调“小孩”。
8、分析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并以此为例说明,什么是预设?什么是蕴涵? 那个孩子(施事)把他的宠物狗(受事)领进了公园(处所)。
如果两个命题之间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命题的变元与另一个命题的变元有下义关系,那么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蕴含关系。预设指某一事态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在语言中,指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持有的假设。蕴含是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的,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上句中蕴含了“那个孩子把一只动物领进了公园。”因为狗是动物的下位词。
预设:有一个孩子,孩子有一个宠物,那个宠物是狗,有一个公园。 9、下列句子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试以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语境?语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我上课去了。
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某些句中省略的内容,并不在话语的物理语境中存在,但可以从话语语境中推断出来。第三,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我上课去了。”如是老师说的,指的是去给学生讲课,如是学生说的,则是指去听课。“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这句话中,“小李”可以在船上,可以在岸上,“他”可能是指“小李”,可能是指说话人、听话人都知道的第三者,关键是有没有这个第三者。 四、问答题
1、自己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它会影响交际吗?为什么?
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模糊性的。也有一部分并不具有模糊性。此外,还有大量的科技术语,也都是精确的。词组和句子中也有一部分的意义是模糊的。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比如,我们在说“张三个子高。”时,高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就不行,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半就不行,那交际就难以进行了。
语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反而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较清楚的。语言中的词义能被人理解。高在中国人中,1米八以上绝对算高了,1。6米肯定是矮子,至于1。75米那就见仁见智了。
2、就你熟悉的语言各举一例说明什么是隐喻和转喻。
词义派生的两种方式
转喻:转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相关性) 整体?部分:西瓜(植物)→果实
物品?使用者:便衣(服装)→军人、警察 行为?行为发出者:编辑(动作)→人 工具?活动:saw(锯子)→锯(动作) 材料?产品:iron (铁)→熨斗 产地?产品:茅台→酒
隐喻:隐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相似性) 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包袱→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人感觉重 老古董→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陈旧过时 nose
→
the narrow or pointed front end of something(事物的突出部分):面部最突出的部位
3、“动程”可以区分为哪几个类型,为什么?
“动程”可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
(1)猴子玩苹果/他跑了/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 (2)花很红/眼晴大大的/冰化了(性质/状态) (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
4. 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直接受到影响的事物。一般指事件中自发行动行为所涉及的已存在的直接客体,主要是与人的动作行为相关的客体,也可以是自然力所涉及的客体,如:\我看报\的\报\,\猫捉老鼠\的\老鼠\。“受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作主语:那个苹果张三吃了;作宾语:张三吃了那个苹果。
5. 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可以称为直接言语行为。一般语言中都具有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等句型,表达的是说话者的语气,而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则表现了最基本的言语行为类型。一些动词如“建议”“提议”“命令”等等,当主语为说话者“我”时,都体现了相应得言语行为,为施为句。
例如:我提议由他担任主席。----提议的行为 我宣布会议的开幕。-----宣布的行为 祝你生活愉快。-----祝愿的行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言学纲要习题及答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