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景福德
为了提升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执教了苏轼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
寺夜游》。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的老师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许多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执教了这篇课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上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呢?批注式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决定采用批注式这种传统而不乏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执教这篇课文。我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批注——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展示批注”上,让学生解读批注文本内外所蕴含的一切内容。
教学流程;师生互相问好后,进入简单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来学习苏东坡的这篇仅有84个字的美文。经过七年级阶段对现代文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批注式阅读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总结一下现代文的批注式有哪些方法? 学生:语句和修辞的角度。
学生:我觉得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感想式的,一种是重点字词的批注,还有一种是质疑式,还有一种是关于课文内容的。
教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两位同学的方法。关于批注式阅读,若是现代文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批注,对重点字词从写法的角度批注,还有从情感的角度批注,这是最基本的批注方法,当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质疑式的批注,学贵质疑嘛,最后一种即感悟式批注。文言文的批注和现代文批注相差无几,但文言文有自己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对重点字词含义的批注,这也是疏通文义的第一步。
(课件投影批注重点词的含义(区别于现代文)批注文章的内容;批注字词的写法;批注文章的情感;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
教师:下面我们根据这几种方法来批注苏东坡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请大家自己静静地读文章,把你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批注在课文旁。 简单的一番话导入却点明了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和学习内容,进而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过渡到文言文批注的方法,并点明文言文只有一项方法即对文言字词的解释是不同于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的,这化解了学生对文言文批注方法的疑惑。 学生自主批注10分钟,我在巡视查看学生的批注时,发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批注除了重点字词含义以外的内容,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也只是照搬参考资料书中的内容,而缺少个性解读质疑,造成这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我没有在导入环节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几遍课文和课文下的注释,于是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细读文本,做到字字可品,句句可赏,并对文本做质疑式批注进行了适当引导,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这也为后来的合作交流做了铺垫。
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到此结束,我想集体的智慧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出你所发现的美点。
学生合作交流接近10分钟,此时我参与倾听了各个小组的交流,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引导,发现集体交流后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碰撞,思路逐步拓展了,每个小组都对文章的不同之处进行了个性化的批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
题。
师:同学们,停下来,我刚刚发现很多小组赏析的点很好,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段的批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对这一段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第一个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月色入户”可以改成“月色敲门”吗?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他得心情应该是有一点忧愁、悲伤,“月色入户”的“入”字可以体现出淡淡地宁静的气氛,如果改成“敲门”那太过于欢快了,这和文章的内容情感不相符合。
师:这也就是说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符。关于作者贬官,大家请看这则资料。
生齐读助读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黄州。(课件投影)
师:这则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苏轼,解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接着展示批注。
生:我的问题是文章仅有84个字却用了10个字来写时间。
师:的确哦,古人应该是惜字如金,但作者却耗费10个字来写时间,这说明这个时间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时间交代了事情发生在夜晚,营造了凄清宁静的氛围,时间接近十五日,说明月亮比较圆,为下文美丽的月色做铺垫。
师:你是解答了交代时间在文中的作用,还没有回答出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 生: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对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视,因为她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折点,他从被贬黄州的那种人生的低潮,经过这一夜欣赏月色,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开了,对人生有了感慨。 师:回答的太好了。(师生鼓掌)还有同学对第一段批注赏析了其它句子吗? 生:第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看出了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欣然”这个重点字词翻译为“高兴地样子”。 师:作者在这样的夜晚,是否最开始就很高兴呢?
生:不是,“解衣欲睡”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忧愁,因为作者被贬官了。 生:我觉得“月色入户”和后面“欣然起行”有点联系,月色淡淡的,有寂寞的氛围,这把作者空虚寂寞的心情引出来了,看到月色很美所以他的心情变得高兴,就想出去走一走来平息下自己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他想通过欣赏月色来解除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生:其实我觉得“解衣欲睡”更加直白地体现作者的孤单,因为此时的家家户户都一起进入梦乡了,而作者一个人却孤孤单单的只好睡觉。
生:我有补充,我重点赏析的是“月色入户”,月亮什么时候才会把屋子里面照的非常明亮呢?说明当时的月亮真的是非常的亮,没有云层遮挡,作者用的是“入”,而不用其它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照进来的动态美,然后,一般来说,那些达官贵人的屋子都是遮盖的严实,月亮不会那么轻易地照进来,这就说明当时苏轼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好。
师:也就是说他得房子比较简陋,那么我就想问大家“户”指的是“窗户”吗? 生齐答:不是,指的是“门”。 对于文章第一部分的批注,同学们既有对文言字词的批注,如“欣然”、“户”,又有对情感波澜的批注,既有对文句内容的批注,也有对字词从写法角度的批注,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站在全篇的高度,提出深刻的问题如“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而同学能妙语解读出“这是苏轼人生的折点”来说明强调这个时间的重要性,他们还能通过想象从“月色入户”读出苏轼屋子简陋的状况,这其中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可见之前的个性化自主批注和小组交流是非常成功的,也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师:同学们批注地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课件投影)
师:这一段紧承上文,哪位同学来展示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作者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而不去找其他的人? 生:因为当时的张怀民和作者一样,也是被贬到黄州了,两个人都抑郁寡欢,所以两个人的心是相同的。
师:我们用一句诗歌来形容就是?????? 生齐答: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关于张怀民,老师这里也有一则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大家请看。 生齐读: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张怀民虽担任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课件投影)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同学赏析其它的字句吗?
生:古代的人,不是都喜欢在坐在一起赏月嘛,当时的月亮也非常的圆而明亮,那为什么作者要和张怀民一起走在中庭,而不与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师:作者和张怀民走在中庭是去干嘛呀? 生齐答:赏月。
师:那老师有个问题,他们是怎样去赏月的?
生:散步,“步”字体现出来了。“步”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清静的,没有被贬黄州的时的忧郁。 生: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作者不一个人孤行而要去找张怀民呢?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会怎样发展?
生:因为作者本来就觉得很寂寞,他想找个人来聊天散步,这样可以抒发自己的被贬黄州的抑郁寡欢之情。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痛苦分担给另外一个人,那么痛苦则减少一半。 生:因为此时的月色是非常美丽的,作者突然兴起,想找人与他分享这美景。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快乐同另外一个人分享,则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第二个问题谁有见解呢?
生:我想他还会去找其他的人。
生:我觉得可能会像上个问题一样,苏轼会一个人在那散步赏月。 生:我觉得他会坐在椅子上,喝着酒,静静地抒发心情。 师:你认为他会把酒问青天。看来后文的发展是无可预料的。
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以说是这部分批注的亮点,由这一两个问题而把内容和情感都解读出来了,不足的是对于重点字词“遂”和“相与”没有提醒学生注意,处理最不好的一环是关于学生提出“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我有点措手不及,只是纯粹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而没有逆向引导学生,反问一句“张怀民会睡着吗,如果张怀民不是和作者有共同遭遇的人,苏轼会马上就想到他吗?”,以此来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的,进而说明两个人志同道合。
师:作者在这中庭见到了怎样美丽的月色,请大家齐读原文。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课件投影)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也与前文苏轼要欣然起行相照应。 师: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水的清澈,这里形容月光的澄澈。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他们真的是无事可做,也说明了他们被贬心情的忧郁和淡淡的哀愁,体现了下文的“闲”字。
生:我觉得这一段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无一字写月,但它所有的比喻都写出了月光的美丽、澄澈、空明。他省略了本体“月光”。 师:作者这时发现了月光了吗?
生:应该还没有,可能是他低着头走着走着,后来看到竹柏的影子,才发现是月光。
师:如果我把这句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那也是在写月光啊,可不可以呢?
生:它有一个“盖”字,说明作者是恍然大悟才发现是月光的,可能开始作者低着头走以为踩到了水,结果发现不是,所以才抬头发现是月光照耀下呈现出竹柏的影子。
生:承天寺应该是有很多植物的,为什么作者只写竹柏这两种植物呢? 生:我觉得竹子光秃秃的,可以体现作者的空虚寂寞之情。 师:这似乎没有理解到位,想想竹柏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因为竹柏是非常的坚强,有一句话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想拿松柏来比喻自己不慕名利,追求悠闲淡雅的生活。
在这部分,学生对重点字词“空明”进行了批注,并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出了比喻的妙处,在我的引导下,读出了“盖”字的意味,还通过想象猜测作者由低头散步到抬头望月这一微妙动作的转换。学生通过引用《论语》里写松柏的句子,感悟出作者选竹柏二景的深刻含义。不足的是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准确地把这句话翻译出来,那样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一点。 师:看到这美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件投影) 师:这一句可谓笔力千钧,哪位同学对此进行赏析了呢?
生:每一个夜晚都会有着美丽的月色,竹柏也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像作者和张怀民这样被贬官,但心境依然高雅、淡泊名利的闲人却很少见,他们本来都处于不好的环境之下,但他们一直都有良好的心态,对未来都抱有希望,所以这句话中的“闲”字能体现他们的豁达。
生:我想赏析“但少闲人”四个字,如此美好的夜晚却很少有像作者这样的闲人去赏月,侧面看出大多贬谪的人都是热衷名利,被世俗之事所困,所以很少有人出来赏月。
师: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情。
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师:也就是说一个“闲”字包含着复杂的感情。
生:我想问个问题,那时是晚上,很少人会去工作了,都是闲在家里,为什
么作者还说很少人闲着呢?
师:也就是说怎样理解“闲”,字? 生:清闲。
师:那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美丽的月色呢?
生:应该有不追逐名利的性情,他会抛开杂事去赏月,而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去处理繁忙的公务了,所以作者被贬了还有会闲情雅致去赏月去发现美。 师: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有闲的时间,还要有闲的心境去赏月。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同学们从语言、情感、写法来对文章进行了批注式阅读。
这一部分的难点为对“闲”字的理解,也就是学生问到的问题,“明明大家在晚上都不用工作,闲下来了,为什么作者还说少闲人”。可见闲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的是闲情雅致。“闲”字不仅包含悠闲、欣喜,还有被贬的淡淡悲凉,但更多的是作者面对挫折的豁达乐观。学生能理解到这样的深度,那整篇文章的难点也突破解决了。如果我此时强调一下重点字词“但”为“只是”的含义,可能学生更能理解那种叹息的意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读了一篇美文,解读了苏轼这个人,而且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以及他被贬的悲凉和排遣悲凉的自我方式,最后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下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及反思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