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评课
《认识厘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刘敏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
1、 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认识。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刘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介绍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让学生仿说,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答案多种多样,加深了对1厘米的认识。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到尺子上去比一比,最后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刘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4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又如量固体胶的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然后教师让小朋友观看媒体,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刘老师让他们去测量“固体胶”的长,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4、培养学生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可见,猜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刘老师这节课,在学生对“1厘米”“几厘米”建立深刻印象后,进行“猜测”。在练习用厘米量这一环节,刘老师先让学生猜测红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环节,刘老师两次进行猜测活动,(1)是猜绿色纸条的长(2)是猜黄色纸条的长。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这节课从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认识几厘米→看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使
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认识厘米》评课修改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