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阅读文献推荐篇目
R1 经典文章
劳动分工与竞争理论
R1.1 亚当·斯密,“论分工”,选自《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1-3章,商务印书馆1996年。
R1.2 Knight, Frank,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rom Meeting Uncertainty”, “Enterprise and Profit”, in Knight, F. H.,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Sentry Press, New York (1921).
R1.3 乔治·J·斯蒂格勒,“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选自《斯蒂格勒论文精粹》,商务印书馆1999。
R1.4 米尔顿·弗里德曼,“可变汇率论”,选自《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R1.5 Krugman, Paul R.,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4), 469-479 (1979).
信息、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理论
R1.6 罗纳德·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选自《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 R1.7 A·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与经济组织”,选自《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德姆塞茨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R1.8 Akerlof, G.,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nal of Economics, 89:488-500 (1970).
R1.10 Samuelson, P. A., “St. Petersburg Paradox: Defanged, Dissected, and Historically Described”, Jou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5(1), 24-55(1976).
R1.11 Grossman, S. J. and J.E. Stiglitz,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93-408 (1980).
R1.12 Greenwald, B. C. and J. E. Stiglitz, “Externality i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229-264 (1986).
R1.13 Delong, J. B., A. Shleifer, L. H. Summers, and R. J. Waldmann,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5(2), 379-395 (1990).
R2 诺贝尔奖演讲词 经典理论
R2.1 保罗·萨缪尔森,“分析经济学中的最大化原则”(1970),选自《诺贝尔奖获奖者演说文集:经济学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R2.2 肯尼斯·阿罗,“一般经济均衡:目的、分析技巧、集体选择”(1972),出处同上。 R2.3 杰拉德·德布洛,“数学形式的经济理论”(1983),出处同上。 R2.4 哈里·马考维茨,“证券组合理论基础”(1990),出处同上。 R2.5 威廉·夏普,“负持有和正持有的资本资产价格”(1990),出处同上。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R2.6 约翰·纳什,“(小)约翰·纳什在博弈论上的工作”(1994),出处同上。 R2.7 约翰·哈萨尼,“不完全信息博弈”(1994),出处同上。
R2.8 雷恩哈德·塞尔顿,“多阶段博弈模型和延迟超级博弈”(1994),出处同上。
R2.9 詹姆斯·莫里斯,“信息与激励:萝卜和大棒的经济学”(1996),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1997。
企业理论新发展
R2.10 赫伯特·西蒙,“企业组织中的合理决策”(1978),出处同R2.8。
R2.11 罗纳尔德·科斯,“生产的体制结构”(1991),出处同上 个人和社会选择的新理论
R2.12 詹姆斯·布坎南,“经济政策的宪法”(1986),出处同上。 R2.13 加利·贝克,“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1992),出处同上。
R2.14 Amartya Sen,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ho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99, 89(3) R2.15 Daniel Mcfadden, Economic Cho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2001,91(3). 其他
R2.16 冯·哈耶克,“像似有知识”(1974),出处同R2.13。
R2.17 乔治·斯蒂格勒,“经济学的过程和进展”(1982),出处同上。 R2.18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运行的历史进程”(1993),出处同上。
R3 综述、介绍和评论
R3.1 张维迎,“博弈论与主流经济学的新发展”,选自《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R3.2 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与信息经济学”,选自《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商务印书馆1999。
R3.3 John G Riley; Silver signals: Twenty-five years of screening and signaling,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Jun 2001.
R3.4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福利经济学第一、二定理批判”,选自《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第三、四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R3.5 Stiglitz, J. E. ,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orm”, in Economic Policy Reform: The Second Stage, Edited by Anne O. Krueg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R3.6 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经济”,选自《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R3.7 杨小凯,“分工与专业化:文献综述”,出处同R2.17。
R3.8 Richard H. Thaler, “From Homo Economicus to Homo Sapiens”, The Jou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Winter 2000, 14(1)
R3.9 Beth Allen, “The Future of Microeconomic Theory”, The Jou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Winter 2000, 14(1)
R4 案例和反常现象
R4.1 Richard J. Gilbert and Michael L. Katz, An Economist’s Guide to U.S. v. Microsof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Spring 2001, 15(2).
R4.2 【美】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2001。 R5 其他
R5.1 陈平,“经济生命体的复杂动力学:劳动分工的起源与持续波动的本质”,选自《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R5.2 黄仁宇,“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选自《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典文献推荐篇目(微观部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