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俄罗斯小时候,我们没钱买玩具。有一天,我们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一个大玩具。一架俄罗斯飞机因为燃油耗尽迫降在操场的沙地上,这对我们这个只有几百号人的寂静的小村庄来说可是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因为以前没见过飞机,全村的人都到操场围观。我父亲和镇公所的几个官员逮捕了飞行员,那架飞机则永远地留在了沙地里,成了我们最喜爱的玩具。我们常坐在驾驶座上,好像自己与那位糟糕的俄罗斯飞行员不同,是世界上最棒的飞行员。意德兹 土耳其 Unit3
Active reading 1 我们是怎样听音乐的
我们都按照各自不同的能力来听音乐。 但为了便于分析,如果 把听的整个过程分成几个组成部分, 那么这个过程会更清晰一些。 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听音乐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于缺乏更好的 术语,我们姑且把它们命名为: (1)感官层次; (2)表现层次; (3) 纯音乐层次。 把听的过程机械地分割为以上三个假想的层次,唯一
的好处是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听音乐的。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式是为了去获取乐声带来的纯粹的愉悦感, 这 是音乐的感官层次。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只是听音乐,不做任何思 考。 我们打开收音机,一边做着其他的事情,一边心不在焉地沉浸 在音乐中。 乐声本身的魅力带我们进入一种无需思考的美妙心境。令人意外的是, 许多自认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时过多 地使用了这一层次。 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却自我。 他们把音乐 当成一种慰藉,一种逃避,由此他们进入了一个可以忘却日常生活的 理想世界。 当然, 他们也没有在思考音乐。 音乐允许他们离开现实, 到另一个地方去做梦,因为音乐而做梦,做有关音乐的梦,却从没有 真正欣赏过音乐。 的确,乐声的魅力是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力量,但是你不该让它占 据你过多的兴趣空间。 感官层次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层次,非常重要, 但并不是音乐的全部。 音乐存在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我所说的表现层次。 一提到这个问 题,我们马上就进入到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 作曲家总是设法避开 有关音乐表现方面的讨论。 斯特拉温斯基不是曾经声称他的音乐是 一个“物体” ,是一件有自我生命的“东西” ,除了纯音乐性的存在之 外没有任何别的含意吗?斯特拉温斯基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可能源于 这样的一个事实: 有那么多的人尝试着从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读出完全 不同的含意。 确实,要准确地说出一部音乐作品的含意已经很难了, 要肯定并确定地说出来,还要使每个人对你的解释都感到满意,是难 上加难。 但我们不该因此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去剥夺音乐“表现” 的权利。 可能的话,
你不妨听听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 48 个赋 格主题。 依次地、一个个地听听其中的每一个主题,你很快就会意 识到每个主题都反映了一个不同的情感世界, 你很快也会意识到你越觉得某个主题美妙,就越难找到令你完全满意的字眼来描述它。 是 的,你当然知道那个主题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 换句话说,你能够 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主题的情感框架。 那么就更仔细地听一下这个 悲伤的主题吧,要明确悲伤的性质。 是悲观厌世的悲伤,还是无可 奈何的悲伤?是时运不济的悲伤,还是强颜欢笑的悲伤? 假设你很幸运,能用许多词句充分表达你对选中主题的确切理 解。 但这仍然无法保证其他人对你的理解都感到满意,他们也完全 没有必要感到满意。 重要的是,每个人能亲自感受某个主题的表现 力,或以同样的方式去感受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独特的表现力。 如 果是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就别指望每次去听它都能给你带来相同的 感受。 音乐存在的第三个层次是纯音乐层次。 除了令人愉悦的乐声及 其所表现的情感之外,音乐也因其音符本身以及对音符的处理而存 在。 多数听众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的这第三个层次。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更加充分地认识这个纯音乐层次非常重要。 毕竟乐曲使用的是实实在在的音乐材料。 聪明的听众一定要做好准 备,随时提升自己对音乐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使用的理解。 他必须 要更加有意识地倾听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弦及音色。 但最重要的 是,为了能够跟上作曲家的思路,他还必须了解一些音乐形式方面的 知识。 去听所有这些成分就是在纯音乐层次上欣赏音乐。 让我重复一遍, 我仅仅是为了讲解得
更清楚才把听音乐的三个层 次机械地分割开来的。 事实上,我们从来都不会只在其中的一个层次上听音乐。 我们其实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同时在三个层次上听音 乐。 这并不需要付出多少脑力,因为我们是凭本能这么做的。 也许,用去剧院看戏来作类比,能使这种本能的联系更加明白易 懂。 在剧院里, 你能注意到男女演员、 服装和布景、 声音和动作。 这 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会让我们觉得剧院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地方,它们 构成了我们欣赏戏剧的感官层次。 戏剧的表现层次来自于你看舞台表演时获得的感受。 它激起你 的怜悯、兴奋或是愉悦。 正是这种笼统的感觉,除了听台词所感受 到的,主要是存在于舞台上的某种情感的东西,与音乐的表现性相类 似。 剧情以及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音乐层次。 剧作家塑 造和发展戏剧人物的方式,和作曲家创造和发展主题的方式是一样 的。 你能否成为一个聪明的听众,取决于你对剧作家或音乐家处理 艺术材料的手段的了解有多深。 显然,看戏的人从来就不会单独注意到这其中的一个元素。 他 是同时注意到了一切。 听音乐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同时地、不 假思索地在三个层次上倾听音乐。
Active reading 2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谜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画家约翰尼斯 ? 维梅尔最伟大的 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画作之一。 画里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女子,身穿异国服饰,戴着头巾,她侧身回眸,望着欣赏画作 的观众。 画面的背景一片漆黑,我们的视线被吸引到女子所佩戴的 珍珠耳环上,那耳环也是整幅画的焦点。 这幅画在被世人研究了一 个多世纪后,仍然留存着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待人们解答。 那位年 轻女子是谁?这幅画到底是一幅真人肖像画, 还是一幅表现女人普遍 特征的模特画?她有多大年纪?那颗珍珠是真的吗?她戴的头巾有 什么特殊含义吗?她回眸看着我们的时候到底在想些什么? 总的来说, 有关维梅尔的记载很少。 我们知道他出生于 1632 年, 一辈子都住在代尔夫特,于 1675 年逝世。 我们知道他的画作包括宗 教及神话题材的画,室内家居画以及风景画。 他好像从来没富有过, 可能是因为作品相对较少的缘故。 他的其他名画包括《在窗前读信 的女孩》和《拿着水罐的女人》 。 我们还知道,虽然他来自于一个新教家庭,却娶了一位信仰天主 教的女孩凯瑟琳娜,凯瑟琳娜坚持要他改信天主教,然后才肯跟他结 婚,婚后他们育有 14 个孩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似乎不是被当作肖像画来画的,而 是一幅表现人物表情、面部特征,以及其他一些特点的习作。 的确, 少女的那张脸在传统意义上或许算不上漂亮。 如果是一幅肖像画, 画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完整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