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5.传播控制:P129

(一)政治控制(二)经济控制(三)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活动的控制(四)受众控制(五)自我控制

16.传播媒介概念:(名)

第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17、传播媒介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意义:(论)

微观分析(媒介本体研究)主要分析研究个体媒介的构成、要素、手段、特点、功用等具体问题。

宏观分析(媒介价值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又可称媒介的社会价值研究、经济价值研究、文化价值研究。

18、媒介发展的特点与阶段(了解)

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符号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动媒介。

19、媒介理论介绍:

(一)麦克卢汉:P147(必考)

提出了关于媒介的三个重要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概念。特别是媒介即讯息,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他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他的观点不过辩证唯物,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他的理论中没体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人的活动完全是片面的,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

主要观点: 1、 媒介即讯息2、 媒介延伸说(媒介是人的延伸)3、媒介冷热说4、“地球村”

(二)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P121

1、媒介的“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2、 媒介与帝国垄断之间的关系。媒介发展与人类文明相协调,偏向于时间的没解释个人的宗教的,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疆的控制;偏重于空间的媒介是大众的政治的普遍的,有世俗化、公平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可加强权利中心对边疆的控制。

(三)、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乔舒亚.梅罗维茨(J. Meyrowitz)美国传播学家, 致力于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的研究。 主要观点:

1、 情境决定论。媒介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其中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变化影响尤为重大,传播情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和制约。2、情境独特论。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大众传播媒介的入侵,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

3、情境合并论。电子媒介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四)、布热津斯基“媒介失控论 主要观点:

1、 媒介霸权 —— 全球传播的中心在美国。全球军事势力范围、全球经济影响、全球政治实力、全球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 媒介失去控制——预警

原因:(1)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物质上的攀比欲望(2)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 (3)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是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

对策:(1)公众自我控制个人欲望(2)强化教育,反复向公众灌输不能放弃持久的价值观念

20、受众

受众的概念(名):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传受者。

受众的特点(简):1.规模巨大2.分散新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有同一的行为倾向)。概括为:广、杂、散、匿。

受众的权利有哪些?P178(简)

1、知情权2、交流权3、讨论权4、补偿权

21.受众心理研究(三个选择性会考)(重点)

1. 选择性注意

是指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 具体表现为:

(1)受众一般接受与自己固有观念相近的信息,而对不相近者加以排斥; (2)受众一般接受地理位置接近或心理距离接近的信息; (3)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的和喜爱的媒介 2. 选择性理解

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 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具体表现为:

(1)受众受到被理解对象内容上的制约,与传者理解的结果相差不多: (2)受众因立场、利益的不同而理解各异,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同一个受众因时间、场合、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信息会产生 不同的理解。

(3)受众会加入主观因素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即各取所需。 注意事项:

(1)信息编码要清晰准确,尽量减少有人曲解信息后作二次传播的 可能,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2)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和减少造成受众理解偏差的可 能。

3. 选择性记忆

是指受众对强烈刺激大脑的信息如赞成的、反对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加以记忆,否则就加以排斥、遗忘。

(1)选择性记忆具有主观性,记忆的倾向性受受众的需要、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信息传播的环境、形式、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2)受众不但成为信息的接受终端,还可以成为向他人转述信息的传播者。

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对外来的威胁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有一种抑制心理。 具体表现为: (1)不予理睬 (2)驳斥外来观点

(3)歪曲或相反的理解外来信息 (4)贬损信息来源

(5)寻求社会支持自己的态度体系

易得性心理

1973年,施拉姆在《人、讯息和媒介》中提出:

预期能获得的报酬——指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满足程度

需要付出的努力——指媒介易得性的大小(支付经费的多少,接受信息所费时间的多少)

22. 传播效果(名):

1、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2、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传播效果四个阶段的案例与结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 施拉姆P193 研究成果:

1、第一次世界大仗德国投降受到协约国的欺骗。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德国的宣传。

3、 1923年——1932年——60年代佩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成果。

4、1938年10月30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星球大战》广播剧引起的全国大恐慌。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部的调查研究成果。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霍夫兰等人受美国陆军部委托,1942—1947年对二战中军事记录片对军队士兵的劝服效果实验研究------说服性理论 P199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对两次总统竞选的调查。 P196 1944年《人民的选择》提出:(“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两级传播”“舆论领袖”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960年约瑟-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对有限效果论进行了完整总结。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了受众既有的态度而不是改变态度; (3)受众态度的改变必须通过中介因素起作用; (4)传播效果产生会受到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5)传播效果产生还受到媒介条件、舆论环境的影响。

其研究的核心是关于政治或社会性宣传活动的说服性效果,提出了“中介因素”说。 罗杰斯(“多级传播”)

1971年 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是有多级中介环节组成信息传播链。

(创新与扩散理论)经典案例:

1927年——1949年美国推广玉米混合新种。 50-60年代创新和扩散理论的代表是罗杰斯

1962年在《创新的传播》提出,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五个环节: “知晓——兴趣——评价——使用——确定”

创新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基础,而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创新的交流和扩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2)在线全文阅读。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1444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