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试分析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有哪些?
4-2 名词解释: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单键强度、网络形成剂和网络变性剂
4-3 玻璃的组成是13mol%Na2O、13molêO、74mol%SiO2,计算非桥氧分数。 有两种不同配比的玻璃,其组成如下: 序号 1 2
Na2O( mol%) 8 12
CaO( mol%) 12 8
SiO2( mol%) 80 80
试用玻璃结构参数说明两种玻璃高温下粘度的大小。
4-4 有一组二元硅酸盐熔体,其R志变化规律如下,写出熔体一系列性质的变化规律:R = 2 、 2.5、 3、 3.5、 4 游离碱含量的变化; O/Si比的变化; 低聚物数量; 熔体粘度; 形成玻璃的能力; 析晶能力。
4-5 什么是硼反常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硼反常现象。 1. 答:溶体组成,质点活化能,温度等。 2. 答:略。
3. 答:R值为2.35。X值为0.7。非桥氧分数为17.5%。两种玻璃结构参数相
同,但(1)的钙含量高,所以(1)粘度大。 4.答:游离碱含量的变化 增大;
O/Si比的变化 增大; 低聚物数量 增多; 熔体粘度 递减; 形成玻璃的能力 递减; 析晶能力 递增。
5.答:略。
第五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行为 5-1名词解释:
表面能、表面张力、吸附、接触角、晶界结构、润湿角。 5-2试说明晶界能总小于两个相邻晶粒的表面能之和的原因。
5-3 MgO-Al2O3-SiO2系统的低共熔物放在Si3N4陶瓷片上,在低共熔温度下,
液相的表面张力为900×10-3N/m,而液体与固体的界面能为600×10-
3
N/m,测得接触角为70.52°。
(1) 求Si3N4的表面张力;
(2) 把Si3N4在低共熔温度下进行热处理,测试其热腐蚀的槽角为60°,求Si3N4的
晶界能。
5-4 生产氧化铅瓷件过程中需要镀银,已知1000℃时γAl2O3 s=1.0×10-3N/m,
γAg L=0.92×10-3N/m,γAg L/Al2O3 s=1.77×10-3N/m,问液态银能否润湿氧化铅瓷件表面?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善它们之间的润湿性? 5-5 影响润湿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6 大块状的石英材料经煅烧后易于破碎,这是为什么? 5-7 试说明晶粒之间的晶界应力大小对晶体性能的影响。
5-8 在真空中和在空气中将云母片剥落后再合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说明理
由?
5-9 什么是粘附功?粘附性越好是否就意味着粘附功越小,为什么? 5-10 1克石英当它粉碎(在湿空气中)成每颗粒半径为1μm的粉末时质量增加
至1.02克,它的吸附水膜厚度为多少?(石英密度是2.65g/cm3)
1. 答:略 2. 答:略 3. 答:⑴900×10-3N/M
⑵1559×10-3N/M
4. 答:θ=147°>90°,液态银不能润湿氧化铅表面,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它们之间的润湿性:增大瓷件表面粗糙度;设法除去表面吸附膜等.
5. 略 6. 略 7. 略 8. 略 9. 略 10. 答:膜厚度为0.0177um
第六章 相图及其相平衡
6-1名词解释:
凝聚系统;介稳平衡;无变量点;低共熔点;双升点;双降点;液相独
立析晶。
6-2简述SiO2的多晶转变现象,说明为什么在硅酸盐产品中SiO2经常是以介稳状态存在。
6-3 具有不一致熔融二元化合物的二元相图(图6-11所示),在低共熔点E
发生如下析晶过程:
。已知E点B含量为20%,化合物
AmBn的B含量为64%。现有C1和C2二种配合料,已知C1中的B含量为C2中B含量的1.5倍,且在高温熔融冷却析晶时,从该二配合料中析出的初相(即到达低共熔温度前析出的第一种晶体)含量相等。试计算C1和C2配合料的组成。
6-4今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所示的各相图,试判断这些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若有
错误,予以修正,并说明理由。
6-5 已知A和B两组份构成具有低共熔点的有限固溶体二元系统(图6-17)。
试根据下列实验数据绘制概略相图:A的熔点为1000℃,B的熔点为700℃。含B25%的试样在500℃完全凝固,其中含73.3.%初相SA(B)和26.7%SA(B)+SB(A) 共生体。含B50%的试样在同一温度下凝固完毕,其中含40%初相SA(B)和60%SA(B)+SB(A) 共生体,而SA(B)相总量占晶相总量的50%,实验数据均在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定。
6-6试完成下图中的配料点1、2、3的结晶路程(表明液、固相组成点的变化
及其结晶过程各阶段系统中发生的相变化)。
6-7下图所示为一个三元化合物的三元相图。 (1) 判断三元化合物N的性质;
(2) 标出边界曲线的降温方向(转熔界线用双箭头); (3) 指出无变点K、L、M的性质
(4) 分析点1、2的结晶路程(表明液固相组成的变化及各阶段的相变化)
6-8如图6-43,配合料P的液相在无变点K发生独立析晶,最终在低共熔点F
结束结晶。试问此时所获得的C3S,C2S,C3A和C12A7四种晶相的含量各为多少?,如果在F点仍未达到平衡,残留液相能否离开F点向其它无变点继续转移?为什么?
6-9如图6-43,今取配合料成分恰好如无变点h的组成,在充分平衡条件下,
问:
(1) 加热该配合料,什么温度开始出现液相? (2) 要使物料全部熔融,至少要加热到多高温度?
(3) 写出配合料加热到开始出现液相时和全部熔融时的反应过程。
6-10如图6-43,若原始液相组成位于配合料圈内,并恰好在CaO和C3S初相
区的边界曲线上:
(1) 说明此液相的结晶路程
(2) 在缓慢冷却到无变点K的温度1455℃时急剧冷却到室温,则最终获得哪些相?
各相含量如何? 1.答:名词解释略。
2.答:略,提示从动力学角度说明。
3.答:C1配料组成为A 74.1%,B 25.9%;C2配料组成为A 82.7%,B 17.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