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3、只要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该亏损产品就不应该停止生产。 ( √ )
4、当销售产品的边际利润最接近零时,即可得到最佳售价和最佳的销售量。 ( × ) 5、沉没成本是指已被指定用途的支出,在决策时应予考虑。(× ) 6、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的划分是绝对的。(× )
7、在半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中,进一步加工前的成本是决策的相关成本。(×) 8.机会成本是一项实际支出,应该登记入账。(× )
9.贡献毛益的大小,反映了备选方案对企业目标利润所做贡献的大小。( √) 10.一般而言,生产工艺越先进,其单位变动成本越高,固定成本越低。(× ) 四、计算题
1、某企业只生产A产品,现拟用现有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B或C,若生产新产品B,则A产品需减产1/3,可生产B产品200件,单价160元,单位变动成本112元,若生产新产品C,则A产品需减少2/5,可生产C产品250件,单价146元,单位变动成本102元。原A产品产量为600件,单价为12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要求:作出生产B产品还是C产品的决策。 产量 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A 600 120 80 B 200 160 112 C 250 146 102 收入 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 B’ 200*160=32000 200*112=22400 32000-22400=9600 C’ 250*146=36500 250*102=25500 36500-25500=11000 A损失(机会成本) 600*(120-80)/3=8000 600*(120-80)*2/5=9600 利润 1600 1400 投产C产品比投产B产品能提供更多的贡献毛益,但由于投产C产品而造成的A产品的减产损失比B多,使得B产品的投产比C产品的投产最终能提供较多的利润,因为以投产B产品为宜.
2、某公司利用E设备既可以生产甲产品,也可以生产乙产品,但根据现有生产能力,只能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甲、乙两种产品的预计销售量分别为570件和430件,预计销售价格分别为66元和93元,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45元和78元。 要求:进行生产哪一种产品有利的决策。 计算制造甲产品和制造乙产品的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570*45-430*78=-7890
其次计算制造甲产品和制造乙产品的差量收入 差量收入=570*66-430*93=-2370 差量收益=-2370-(-7890)=5520
制造甲产品比制造乙产品多收益5520元,所以选择甲产品进行生产
3、某企业生产A产品,每年需要甲零件1000件。该零件可以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自制也可以外购。目前该企业已具备自制能力,自制甲零件的全部成本为30元,其中:直接材料20元,直接人工4元,变动性制造费用1元,固定性制造费用5元。假定甲零件的外购单价为26元,且自制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要求:(1)作出自制或外购甲零件的决策;
(2)若自制,生产能力可以对外出租,获租金收入6 000元,作出自制或外购甲零件的决策。 (1) 单位变动成本=20+4+1=25
自制成本=25*1000=25000 外购成本=26*1000=26000 应该选择自制
(2) 自制成本=25*1000+6000=31000
外购成本=26*1000=26000 应该选择外购
4、设102#零件,若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为2元,但需为此购置一台设备,价值7500元(使用一年)。若外购,采购量在10,000件之内,单价3.1元/件;在10,000件以上,单价2.6元/件。
要求:作出在什么需求量条件下,102#零件应自制;在什么需求量条件下,102#零件应外购。
在10000件以内时
Y1=7500+X 令Y1=Y2 求得X=6818.18 Y2=3.1X
在0~6818.18之间选择外购 在6818.18件时,自制外购均可 在6818.18~1000件之间选择自制
在10000件以上时
11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Y1=7500+X 令Y1=Y2 求得X=12500 Y2=2.6X
在10000~12500件之间选择外购 在12500件时外购自制均可 在12500件以上时选择自制
第六章经营决策
一、光业公司生产A、B两种产品。目前,A产品的销量10000件,单价20元,单位变动成本10元,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4元;B产品的销量5000件,单价15元,单位变动成本7元,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3元。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A产品(每件) B产品(每件) 加工能力 A设备 8小时 5小时 120 000小时 B设备 5小时 6小时 90 000小时 最大销售量 12 000件 10 000件 要求:作出A、B两种产品的产量各为多少时公司获利最大 答:(1)计算比较两种产品单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贡献毛益额 项目 单位A设备工时贡献毛益 单位B设备工时贡献毛益 A产品 1.25 2 B产品 1.6 1.33 限制因素 120000 90000 比较两种产品单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贡献毛益额可知,B产品每单位A设备工时贡献毛益额多于A产品,而A产品每单位B设备工时贡献毛益额多于B产品。
(2)第一次测试,试优先安排A产品生产,剩余因素再安排B产品,根据约束条件,A产品的最大销量为12000件,则安排最大生产量为12000件 项目 A产品 B产品 合计 限制因素 剩余因素 产量 12000 4800 所用A设备工时 总产量 96000 24000 120000 120000 0 所用A设备工时 总产量 50000 48000 98000 120000 22000 5 8 单位产量 8 5 所用B设备工时 总产量 60000 28800 88800 90000 1200 所用B设备工时 60000 30000 90000 90000 0 6 5 单位产量 5 6 贡献毛益额 总产量 120000 38400 158400 贡献毛益额 单位产量 8 10 80000 60000 140000 单位产量 10 8 (3)进行第二次测试,先安排B产品生产 项目 B产品 A产品 合计 限制因素 剩余因素 产量 10000 6000 单位产量 总产量 单位产量 总产量 将两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第一次测试的产品组合方式可比采用第二次测试的产品组合方式多获贡献毛益18400元,同时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所以生产A产品12000件,B产品4800件是最优产品组合。
二、长江公司现有生产能力100000工时,共生产C、D两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下: 每件定额工时(小时) 销售单价(元) 单位变动成本(元) 固定成本总额(元) C产品 20 20 12 46 000 12
D产品 5 14 10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假定C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无限制,D产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售出15000件。 要求:为长江公司作出C、D两种产品产量的合理安排决策。 答 摘 要 c产品 单位边际利润 8 单位产量所需定额工时 单位定额工时创造的边际利润总额 20(工时) 8/20=0.4 d产品 4 5(工时) 4/5=0.8 结论:因为D产品单位工时创造的边际利润比C产品高一倍。所以应首先安排生产D产品,但D产品最大容量只有15000件,那么多余的生产能力25000工时[100000-(5×15000)],安排生产C产品1250件(25000/20)。
最大边际利润=(4×15000)+(8×1250)=60000+10000=700000(元)
三、开元公司生产ABC三种产品,损益表如下: 销售收入 直接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非制造成本 变动销售管理费用 固定销售管理费用 销售成本合计 净利润 A产品 4 000 900 800 700 1 100 600 400 4 500 (500) B产品 6 000 800 700 600 1 000 900 600 4 600 1 400 C产品 8 000 1 400 800 600 1 600 1200 800 6 400 1 600 要求:在下列情况下,作出A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1、若A产品停产后,腾出的生产设备不能移作他用。
2、若A产品停产后,腾出生产设备可出租给其他厂,预计每年可获得租金净收入1800元。
答:1、A产品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多负担了1100+400=1500的固定费用,而固定成本是已经存在的不可避免成本,他与A产品的停产并无关系。因此,判断A产品是否停产关键看他能否提供了贡献毛益,如果提供了贡献毛益就不应该停产 A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4000-(900+800+700+600)=1000元, 所以A产品不应该停产
2、因为1000<1800所以A产品应该停产,将设备出租给其他工厂
四、中山工厂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联产品A、B、C三种,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 产量(件) 联合成本(元) 立即出售 的单价(元) 26 380 18 进一步加工 成本(元) 13 600 36 000 2 000 加工后出售 的单价(元) 48 490 25 A B C 800 400 200 8000 24000 2000 要求:作出各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A差量收入(48-26)*800=17600 > 可分成本13600 ∴A产品应该进一步加工
B差量收入(490-380)*400=44000 > 可分成本36000 ∴B产品应该进一步加工
C差量收入(25-18)*200=1400 < 可分成本2000 ∴C产品应该立即出售
五、 收益情况如下: 单位:元 X Y Z 总计 13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销售毛利 营业及管理费用 利润(损失) 100 000 55 000 45 000 40 000 5 000 72 000 48 000 24 000 22 000 2 000 40 000 25 000 15 000 20 000 (5 000) 212 000 128 000 84 000 82 000 2 000 其中,销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占80%,营业及管理费用中的固定部分占90%。X的销量为1000件,Y产品的数量为1200件,Z产品为2500件。 要求:如果销售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专属固定成本,营业及管理费用中的固定部分是共同固定成本,Z产品是否应停产?(请给出必要的计算和文字说明)
Z产品的TCM=40000-25000-20000×(1-90%)=13000 销售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专属成本 所以也应该考虑在内! Z产品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多负担了的固定费用,而固定成本是已经存在的不可避免成本,他与Z产品的停产并无关系。因此,判断Z产品是否停产关键看他能否提供了贡献毛益,如果提供了贡献毛益就不应该停产 Z产品提供了13000的贡献毛益,所以不应该停产
六.兴皖企业2005年计划销售甲产品15000件,固定成本总额为9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12元,目标利润为完全成本的25%,要求按完全成本定价法确定甲产品销售单价。
完全成本定价法
产品价格=该产品预计单位变动成本+(预计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预计生产量 =该产品预计完全成本×(1+成本加成百分比) =(12+90000/15000)×(1+25%)=22.5元
七、某企业本年度计划生产甲产品2 000台,销售单价200元,单位变动成本140元。现有一公司向企业发出订单,要求订货500台,订单报价为每台170元。
要求:就以下情况分别作出是否接受此订货的决策。
1、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3 000台,剩余的生产能力无法转移,且追加订货不需要追加专属成本。 2、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2 200台,剩余的生产能力无法转移,且追加订货不需要追加专属成本。
3、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2 500台,但追加订货需要使用某专用设备,该设备的成本为2 000元;若不接受追加订货,则该部分生产能力可以出租,可的租金5000元。
4、 如果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为2 400台,追加订货需要追加3 000元的专属成本;若不接受追加订货,则该部分生产能力可以承揽零星加工业务,预计可以获得贡献毛益为4000元。 我自己理解的:
(1)因为订单报价170元/台>单位变动成本140元/台,所以可以接受追加订货
(2)接受订货的话,生产能力是2200台,那么就有300台需要从年度计划生产的2000台中扣除的,本来不接受订货可以卖200元一台,但是接受订货的话是170元一台,所以产生200*300=60000的机会成本
相关损益=相关收入-变动成本-机会成本
=170*500-140*200-200*300=85000-28000-60000= - 3000
拒绝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为0>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3000,所以选择拒绝接受订货
(3)生产能力为2500时:不需要用年度计划生产的2000台弥补,不需要考虑那部分的机会成本 相关损益=相关收入- 变动成本- 专属成本- 机会成本
=170*500-140*500-2000-5000=85000-70000-2000-5000=8000
拒绝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为0<8000 所以选择追加订货
(4)生产能力为2400台,需要从年度计划生产的2000台中弥补100台,产生100*200=20000的机会成本 相关损益=相关收入- 变动成本- 专属成本- 机会成本
=170*500-140*400-3000-20000-4000=85000-56000-27000=2000 拒绝接受订货的相关损益为0<2000 所以选择追加订货 网上找的:
14
管理会计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八、某企业计划期预计生产并销售35 000件产品,上年每件产品价格400元,销售量28 500件。该产品的价格弹性在3.5元左右。
要求:确定计划期产品价格掌握在什么水平对企业最为有利。
解:P1=P×[1+(Q1-Q)/(E×Q)]=400×[1+(35000-28500)/(3.5*28500)]=400*1.065=426
该产品应上调至426元对保证完成35000件产品的销售量最为有利
第九章标准成本法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管理会计学习题及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