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与解答2010.12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BC )。
A 法治 B德治 C礼治 D 无为而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 B )为思想核心。
A 王道 B 法自然 C 无为而治 D 非攻 4、孙中山先生是( A )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A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 ABCD )。 A 经济的集中体现 B 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 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 ),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 法 B 势 C术 D 变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 B )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 兵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3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 法律 B 利益 C 阶级 D 国家 34、( B )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 说服方式 D 压力方式 35、( B )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 密尔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托克维尔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 ABCD )。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申诉和控告权 C监督权 D 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ACD )。 A 民主权 B 财产权 C 生存权 D 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 A )。
A政治权利 B 财产权 C 平等权 D 自由权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 C ),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A 直接选举 B 普遍选举 C 村民自治 D 监督制约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 ABCD )。 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 D 选举权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ABD )。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 D )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50、( D )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 共产党领导制度 B 首长负责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8、( D )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1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 AD)为特点。 A 制度化 B 平等性 C 组织化 D 独立性 66、( AD )是多党制的典型。
A 法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 CD )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公民个人 B 政府 C 社团 D政党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 ABCD )。 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A )。
A 多党制 B 两党制 C 一党居优制 D 一党制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BCD )。 A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 组织政府的手段
C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 CD )最为典型。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 D )。 A 政治妥协 B 政治改良 C 政治革命 D 政治改革 91、( A )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A 选举 B 监督 C 集会 D 游行 93、在现代社会中,( B )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 弹劾 B 选举 C 监督 D 罢免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 ABD )关系。 A 义务 B 责任 C权力 D 权利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 )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 D )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A 咨询权 B 知情权 C 罢免权 D 普选权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 ABCD )。
A平等选举原则 B 直接选举原则 C 间接选举原则 D 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 D )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A 政党 B 社会 C 公民 D 新闻舆论 102、一般来讲,( A )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 A )过程。
A 现代化 B 开明化 C 清明划 D 法制化 125、( D )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 发展经济 B 共同富裕 C 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127、( AD )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A 宽容 B 民主 C 法治 D 理性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 ABD )。 A 法制 B 民主 C 平等 D 秩序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BCD )。
A 平等原则 B宽容和理性精神 C 自由原则 D 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 D )。
2
A 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 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 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 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 ACD )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A 有限政府 B 廉洁政府 C 高效政府 D 法治政府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 B )民主制。
A 代议制 B 一元 C 直接参与 D 精英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 ABD )。
A 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 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 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 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5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 CD )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
二、填空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法家 。
9、 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1、 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 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21、 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 权力 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 、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 法理型权威 国家。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 复合制 。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原则 。
40、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 政治秩序 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60、 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4、 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 的政治行为。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73、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 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 政治改革。 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 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86、 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9、 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 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4
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与解答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