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肥效试验方案的通知
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农业局:
现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肥效试验方案》、《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肥效示范方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与报告编写提纲》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肥效试验方案 附件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肥效示范方案 附件3、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与报告编写提纲
2006年6月7日
1
附件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肥效试验方案
一、试验目的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不同作物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二、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 “3414”完全试验方案+1(1是可变因素,本次试验设定为有机肥)的设计, “3414”是指氮、磷、钾“1”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见表1),增加一个有机肥的处理15(只施有机肥,不施化肥),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表中0、1、2、3代表施肥水平。0为不施肥,2为当地最佳施肥量,1为2水平×0.5,3为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试验可以不设重复,小区采用随机排列,高肥区与无肥区不能相邻。
冬小麦—夏玉米两作最高施氮水平为45公斤/亩,最高施磷(P2O5)水平为21公斤/亩,最高施钾(K2O)水平为27公斤/亩。具体每个因素亩施肥量见表2、3、4、5、6。 三、田间实施
1、依据产量水平、栽培管理条件、土壤类型(砂、中、粘)、土壤肥力等因素选择地力均匀的代表性地块,选点后取土测定土壤有效磷,
2
按土壤有效磷含量拉开档次定点,每个县每种作物至少10个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为20个点,每点15个处理(含有机肥的处理)。
表1 “3414”试验方案处理(推荐方案) 试验编号 处理 N P 1 N0P0K0 0 0 2 N0P2K2 0 2 3 N1P2K2 1 2 4 N2P0K2 2 0 5 N2P1K2 2 1 6 N2P2K2 2 2 7 N2P3K2 2 3 8 N2P2K0 2 2 9 N2P2K1 2 2 10 N2P2K3 2 2 11 N3P2K2 3 2 12 N1P1K2 1 1 13 N1P2K1 1 2 14 N2P1K1 2 1 15 M—有机肥 K 0 2 2 2 2 2 2 0 1 3 2 2 1 1 各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0m2,试验地周围设1m保护行。田间小区留观察道,田间小区排列示意图如下:
保护行 走道 走道 走 道 走道 走道 保护行
3
保护行 走道 保护行 单列: 保走护道 行
表2 >=450公斤冬小麦肥效试验各因素肥料用量(公斤/亩)
保护行 走道 X X C K X X X X C K X X X X 走道 保护行
C K 走X X X X CK X 道 保护行
水平 0 1 2 3
N 0 7.5 15 22.5 P2O5 0 5 10 15 K2O 0 5 10 15 表3 <450公斤冬小麦肥效试验各因素肥料用量(公斤/亩)
水平 0 1 2 3 N 0 6 12 18
P2O5 0 5 10 15 K2O 0 4 8 12 表4 >=500公斤夏玉米肥效试验各因素肥料用量(公斤/亩)
水平 0 1 2 3 N 0 7.5 15 22.5
P 0 2 4 6 K 0 5 10 15 4
表5 400—500公斤夏玉米肥效试验各因素肥料用量(公斤/亩)
水平 0 1 2 3 N 0 6 12 18
P 0 2 4 6 K 0 4 8 12 表6 <400公斤夏玉米肥效试验各因素肥料用量(公斤/亩)
水平 0 1 2 3
三、田间实施
N 0 4.5 9 13.5 P 0 2 4 6 K 0 3 6 9 1、按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土壤质地(砂、中、粘)确定试验地点。各项目县综合分析当地小麦产量(没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改做其它主栽作物,项目县按要求自定方案报省土肥站同意后实施),划出高、中、低三个产量水平,在不同产量水平的耕地上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点(GPS定位),安排田间试验,其中高肥力水平3个点、中肥力水平4个点、低肥力水平3个点。每个县按照高、中、低肥力和产量水平各确定一个点为定位点,试验周期为3年(3茬小麦3茬玉米),其余的7个点每年更换。
2、选点后取土测定土壤有效磷,按土壤有效磷含量拉开档次定点,每县至少10个点,每点15个处理(含有机肥的处理)。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印发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肥效试验方案的通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