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素材选用的探讨
西安市第70中学 周静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 教学素材 选取研究
【摘要】 教学素材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学素材选用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素材的收集和运用必须是有选择有技巧的,只有在有选择的有效运用中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教学素材获取非常容易。但拼凑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的感情,说服不了人,感染不了人,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必须遵循生活化、关注性、说服力、真实性等原则,能打动人心的,才是能深入人心。
课堂教学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作为内容,尽管老师有能说会道的口才、拥有先进的多媒体、高超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素材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素材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当前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可是有些课堂一节课下来素材很多,例子不少,却没给人留下印象,没有深入学生心灵。所以,素材的收集和运用必须是有选择有技巧的,只有在有选择的有效运用中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有这几个原则要注意:
一、生活化:选取切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这是第一原则。
思品课教学走进生活,使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内在要求。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可以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自然相融合,从而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组织教学即应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中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指导生活。
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
在讲《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情境,就是在课堂上某学生和同桌讲话,被老师当众批评,感到自尊心受伤害。这时他该如何做呢?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到:老师在改变教育方式的时候,学生更应尊重老师的劳动,也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于是,我又出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空椅子技术,并准备了两把椅子,让学生当堂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生活即课程”的教材观,而且,还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与综合,最终教会了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了“教学做”的合一。
二,关注性:利用好学生关注的教学素材,尤其是生活素材
要让一节课师生有共同语言,必须是有共同关注的。你关注的,学生不关注,学生会关心?做好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所关注的。
为了了解学生所关注的,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活,在每周2节课上课前的5分钟,安排一节课学生做“时事点评”, 让学生讲述发生在本周的国际国内时事;一节课学生做“讲讲我身边的事”,讲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无论讲时事,还是讲身边小事,都要求谈看法的时候,尽量结合所学知识来谈。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告诉学生应学以致用,并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学生关注素材的展示和重要来源,真正实行在资源来源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比如学生讲到自己作为消费者被侵权的事例,即使不展开讨论,也可结合8年级下《消费者的权益》的知识来学以致用。来源于学生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更具关注性、有说服力、真实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说服力:处理好教学素材的时间、空间性。
我们选用教学素材应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性,苦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也应该是拉近素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素材的选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对于今天的孩子,你讲战胜挫折,举张海迪的例子,可能你还需要花一定时间给孩子们讲她的事迹,提到刘翔,孩子会激情四射,提到邓亚萍时,会是什么表情呢?“她是谁?”“干什么的?”。如果选用人物来说明战胜挫折,可以是伟人,也可以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伟人的感召力是强大的,选用普通劳动者更能突出它的运用价值,毕竟孩子所处的社会更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组成。我
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采访:“访问身边的一个人,他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孩子不用为了寻找榜样费劲心思,普通劳动者就在平凡的生活中,榜样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说在初一学习《享受学习》这课,我出示了一系列国内的那些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艰难求学的照片,学生并没有表现地很震撼,甚至有人质疑:“现在还这样吗?”随后,我又展示了当年学校去周至县帮扶学校的照片,这时,学生们纷纷表示了信服,感受到了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应当珍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多多少少让学生改变了一点对学习的认识,只有具有说服力,我们的素材才有感染力。
四、真实性:真实地面对真实的教学素材
在教学素材的处理上,要真实,还要直面现实。现在的媒体报道源源不断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的负面现象!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不是个问题!讲还是不讲,这却是个问题!相对于中学思品课的课程性质,这些现实事例显然都是典型的消极材料。基于初中学生的情况,回避成了绝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因为这样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若真是这样,课堂上的教学素材又如何让学生感受真实?社会是复杂的,事实上,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在网民人数已超越美国而居世界首位的当今中国,学生们轻易便可了解到大千世界的纷繁资讯。要想在课堂上对学生“报喜不报忧”,故意屏蔽“负面素材”,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幼稚无知的,学生显然会因“所学”与“所见”之间的反差以及不敢真诚面对学生的老师而产生“失望受骗”感,对思品课的抵触情绪当然会生成。与其去回避,还不如直面正视客观存在的“负面素材”。以其为切入点,充分认识并开发其“正面意义”,化消极影响为积极作用。
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素材的形式问题。课堂教学素材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种多样。但从其表现的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文字资料:是指教学素材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最多的素材,它编辑方便,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但不够形象,比较呆板。 2、图表资料:是指教学素材用图画、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较形象直观,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可能不会捕捉图表反映的有效信息。
3、媒体资料(含音视频资料):是指教学素材借助媒体用声音、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在听觉、视觉上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学成本较高,编辑难度也较大。
4、活动资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的情景表演,社会实践的再现,游戏等活动。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但教师调控难度较大,不易把握。
在教学实践中,明显感到学生对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上,活动资料和媒体资料的使用效果好于图标和文字资料。在讲到初二的《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前,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去采访老师,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体察老师的辛苦,制作成采访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对这个活动印象深刻。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素材,这样的素材更真实,更具体验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淡化了理论,更多是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容易走神,而且情感体验也需要有大量的素材做背景,所以,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素材的呈现,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教学素材获取非常容易。但随便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多而全,拼凑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的感情,说服不了人,感染不了人,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必须遵循生活化、关注性、说服力、真实性等原则,能打动人心的,才是能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中思品课教学素材选用的探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