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艺术(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了宝钗的心理动机,所以连对宝钗颇有微词的批评家也说道:“宝钗于此等处确有见识,可奉为处世准绳,不得概与刁诈论也。”如若没有这一段重要的心理描写,就难以显现薛宝钗的复杂性格与形象。

再如贾政对宝玉向来非常严厉,从不报以笑容,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次一章,贾政认为儿子与贾雨村等官僚会面时无精打采,不善于交往应酬,而且因琪官司事件惹恼了忠顺王爷,招来无端的政治纠纷,再加上贾环诬陷宝玉逼死了金钏,联想到他平日里不喜欢读书,不务正业,只与丫头们厮混的情景,贾政怒意顿生,导致了宝玉挨打。这也是父子二人平日紧张的相处关系的特写。但一次偶然机会,贾政看到宝玉“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再看看次子贾环“人物委蕤,举止荒疏”,两相对比,瞬间改变了多日来对宝玉的印象:“把素日嫌恶之心,不觉减了八九”。此处,曹雪芹抓住了贾政心理一瞬间的变化并作以自然地再现,提示了贾政作为封建卫道士和父亲两种身份与视角时不同的复杂心态。

(三)多义性

如第八回写宝钗主动鉴赏宝玉的通灵宝玉,“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将上面的字“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也嘻嘻的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又是“央”又是“缠”地要看,宝钗才“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宝玉“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和我的是一对儿。’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等他说完,便嗔着:“不去倒茶?”

这里作者并未直接展示宝钗的心理活动,她先是“念了两遍”,然后“回头”提醒莺儿倒茶,才有了莺儿关于刻字是一对儿的金玉姻缘之说,后听到宝玉念了“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刻字后,又“嗔着”莺儿让去倒茶,前后文巧妙地以语言和行为细节来含蓄地显示宝钗的心理活动。倒钗派认为,宝钗早就钟情于宝玉,但碍于宝黛二人的爱情和自己矜持的身份,此处是有备有谋地借看宝玉和金锁来表明心迹。有研究者指出:“一‘嗔’字中,有喜心,有羞态。”洪秋蕃甚至认为 “(宝钗)回头笑嗔莺儿不去倒茶,分明欲莺儿说出金锁来以便给宝玉赏鉴锁上八字与玉上八字是一对儿。”得出其城府极深,工于心计,为争取宝二奶奶的身份暗自努力的结论。然而,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并无此意,以这个情节将薛宝钗定性为城府深和有心计,实属牵强附会,深文周纳,“此时宝钗仍不失为举止端雅、娴淑奉礼的青春少女,她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什么阴谋家。”

以上两种观点均有可取之处,然为何同一段文字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解读,笔者认为在于作者选择了间接的心理描写而非直接的心理描写,通过言行、神态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同的读者因知识、阅历及审美的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红楼梦》诸多情节、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多义性,便与心理描写的隐蔽或缺失有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心理描写方式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在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内部精神世界,重视表现内在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正是架起二者之间桥梁的集大成者。人物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灵活交叉运用直接心理描写方式和间接心理描写方式,描摹人物心理周到而详尽,展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极其富有表现力而且不落俗套,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描写埋下伏笔,为

5

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引起不同读者内心的深切共鸣,这也是千载之下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解读热情不减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座高峰。曹雪芹深谙心理描写的表现方式及意义,他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描写,构建了红楼梦的心理地图。可以说,这样的心理描写一方面增进了作品的表现力,避免了人物创作的“脸谱化”和呆板,另一方面它们也为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的关系解读打开了一扇窗户。

心理活动在西方亦被称为意识流。它本身具备着充足的话语蕴藉和丰富的文本信息量,认识《红楼梦》的心理表现形式和意义,对于后世读者了解人物内心的真实,有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的心理描写既可以说是对古典小说中心理叙事的一个里程碑,又是后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心理叙事的行动原点。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②王蒙.红楼启示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1

③谭献.复堂词录序[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①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冯其庸.八家评批红楼梦[M].文化艺术出版社 ③刘敬圻.明清小说补论[M].北京:三联书店

④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 ⑤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⑥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艺术(2)在线全文阅读。

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艺术(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931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