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艺术
作者姓名:李之路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 (1) 一、直接的心理描写方式 ....................................................................................................... (1) 二、间接的心理描写方式 ....................................................................................................... (2) (一)通过诗词揭示人物心理世界 ................................................................................... (2) (二)通过神态、言行描写人物心理 ............................................................................... (2) (三)通过梦境描写人物心理........................................................................................... (3) 三、心理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作用 ....................................................................................... (3) (一)真实性 ...................................................................................................................... (3) (二)复杂性 ...................................................................................................................... (4) (三)多义性 ...................................................................................................................... (5) 注释 .................................................................... (6) 参考文献................................................................. (6)
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艺术
姓名
内容摘要:宋人陈郁《藏一话腴》曾云:“写照非画可比”,因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而且“写形不难,写心惟难”,指出了心理描写的重要性。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的伟大作家无不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心灵这个“内宇宙”作为深化、丰富与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有力方式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继承和发展了心理描写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段,并通过自身才华、情感、思想的渗透使心理描写达到了传神的境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越的艺术成就。《红楼梦》善于通过多种方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其中心理描写尤为突出。直接心理描写与间接心理描写是主要的两种方式,揭示人物的个性气质与形象特征,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恰如其分的心理描写使小说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其真实性、复杂性和运动性,使文学作品更具立体感与深度,进一步挖掘与展示了人物的内在灵魂,相对于前代小说而言是巨大的超越与发展。
关键词:《红楼梦》;心理;描写艺术;
心理描写作为小说艺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肩负着增强故事表现力、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功能。据统计,《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多达百余处,且有相当一部分篇幅较长,多者有数百字,心理描写是《红楼梦》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一、直接的心理描写方式
心理描写方式最主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心理描写,即通过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另一种是间接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诗词、梦境和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心理。很多情况下,直接的心理描写与间接的心理描相互融合交叉,共同为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服务。
古典小说发展到清代,已进入相当高的创作境地。尤其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创作,更是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方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红楼梦》继承了作者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即作者以旁观者和叙述者的双重身份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直接叙述,将人物心理活动尽情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对其所思所想一目了然。
如第三十二回中写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在人前称扬自己时的心理活动:“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
从“可喜”到“可悲”,从“可笑”到“可惧”,再到“反觉可愧”,使人对黛玉惊喜交加又敏感多愁的心思一览无遗,一方面展现了宝黛二人心有灵犀情深意重,另一方面又隐约透露出前路未卜的哀愁和隐忧,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一处伏笔。《红楼梦》中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有一种形式,就是作者以叙述者的身份介入人物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补充或分析。如第二十九回中,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心中大不受用”,又被黛玉故意奚落。这里有一段较长的心理描写,作者不惜笔墨对二人的细腻心思进行仔细描摹。宝黛虽然心里都有对方,但都用假意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言不由衷地互相试探,便生出许多误
1
解。为了将二人的心思连贯起来,几句冷静客观的评述,把二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矛盾、纠结揭示得淋漓尽致。
王熙凤一贯给人的印象是大胆泼辣、心直口快,在“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一章中,曹雪芹通过直接描述其内心活动向读者展示了她的另一面:邢夫人对王熙凤说贾赦想娶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作小,请她同去求贾母,让她:“先过去”,“别露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来”。凤姐听后暗想:“鸳鸯素习是个极有心胸识见的丫头,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
在这件事情中,王熙凤思考问题非常细致周全,考虑到了种种可能性与后果后方做决定,心思缜密细腻,与平素的外在表现判若两人。以此综观其他,凤姐见风使舵、两面三刀的形象就更加明晰了。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在日常生活中要真正彻底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我们愿意也无法将整个内在活动翻出来给别人看,佛斯特希望小说“除了阅读的一般乐趣外”,同时使读者感到在“真实生活中的缺憾,找到了补偿。”《红楼梦》高超的心理描写洞穿各类人物内心世界,出色地做到了佛氏所期望的“将整个内在活动翻出来给别人看”的目的之一。
二、间接的心理描写方式
《红楼梦》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式心理描写深入开掘了人物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深层意识,但文似看山不喜平,采用过多内心独白则会使小说过于直露浅显,缺少艺术内蕴。于是作者将心理描写借助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诗词、梦境和环境描写等方式来表达,体现出人物形象的多个侧面。
(一)通过诗词揭示人物心理世界
这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已开始萌芽。如《《郑风·子衿》:\青青子铃,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达了对心上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相思之情。《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不畏谗言积极报国的心理写照。唐诗宋词中更多文人发自内心的言说,如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孤独失意心理,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厌倦与期望并存心理,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失落心理,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红楼梦》中亦是如此。林黛玉可以说是大观园中最富有才华的女子,惟宝钗可与之平分秋色。然宝钗秉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训,将自己的才情诗意深深地掩藏起来,较少外露。多愁多病又寄人篱下的黛玉则不同,她心思细腻,敏感多情,诗词文学对于她来说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园,诗词也正是曹雪芹描写黛玉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哭花阴诗》、《题帕三绝》、《菊花诗》、《五美吟》、《唐多令》,特别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成了塑造这一悲剧人物的重要的手段。“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身世之悲,“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写出内心的孤傲,“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心底对严酷现实的控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发出悲观而凄凉的一声叹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是她倔强的自尊心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惟有在诗词中,林黛玉才可以痛快地倾诉内心深处潜藏的身世之悲与人生感慨。
(二)通过神态、言行描写人物心理
俗话说:“相由心生”,心理的变化往往导致人的言行、神态、举止的变化,文学作品中
2
也采用以外在展示内在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如第八十七回宝玉在惜春处遇到妙玉,妙玉出现的一系列神情变化。妙玉, 这个美丽而富有才情的年轻女子,终日与古佛青灯相伴,孤高冷清,可一旦被“槛内人”贾宝玉搅动了少女之心,神态言行便异于往常,以至于夜晚禅定之时心跳耳热,以至于“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因为她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爱恨悲欢,只是囿于庵内清规未为人所识。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展现妙玉的内心活动, 只是用工笔细她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把脸一红,也不答言”、“脸上的颜色渐渐地红晕起来”、“痴痴地问宝玉”、“心上一动”等语,从侧面揭示出她波澜迭起的内心世界,层次分明,入木三分,使人洞察妙玉那异常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再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进行分析。刘姥姥的身份与荣宁二府相差极其悬殊,她不远而来贾府寻求帮助,先听王熙凤抱怨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荣府其实只是个空架子时,心里不免忐忑不安,生怕失望而回;后来凤姐同意给了二十两银子,简直出乎刘姥姥的意料之外,她高兴得甚至浑身发痒了,口不择言地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荣府拔要寒毛比他们的腰还粗等语。从以上心态、语言的变化可看出作为穷苦农民代表的刘姥姥在达官贵族面前的不安与窘态,受到恩惠时的失态与滑稽,一方面显出了当时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也多维立体地刻画出了刘姥姥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三)通过梦境描写人物心理
梦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自古以来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乃至有人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梦文学史。”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中写梦不计其数,各有不同,各有妙处。《红楼梦》全篇有数十次写梦,大梦小梦前后穿插,借梦写人物心理,推陈出新,画龙点睛。如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写林黛玉梦见父亲娶了继母,由继母作主将她许配给人作续弦,黛玉死不肯,求凤姐、邢夫人、王夫人及宝钗,可众人都冷笑而去,贾母也冰冷拒绝。黛玉伤心欲绝,只有宝玉叫她住下,怕她不信用刀挖心找心,鲜血直流,咕咚倒地,黛玉放声大哭恶梦才醒。虽是梦境,实际上却是撕开温情面纱后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表现了黛玉失望忧虑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吸引读者通过梦境去探幽发微。
再如第56回贾宝玉在梦中遇见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而且也梦见过自己的“宝玉”,当那个“宝玉”被他家老爷叫走时,贾宝玉忍不住叫道:“宝玉快回来,快回来!”看似一个简单的梦,实际上深刻地揭露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潜意识的丰富性。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思想可以无拘无束,但言行举止还是受各种礼教、规矩、道德规范的束缚,如此才是正常的社会人。尤其贾宝玉生于官宦家族,肩负着考中功名、光耀门楣的家族期望。他生性厌恶礼教,不喜道德说教,经常与丫鬟、优伶来往,但终究还是惧怕礼法,有所封建卫道士的代表贾政心怀畏惧。礼教制度下的贾宝玉与追求自我的贾宝玉应该是两种面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就是他梦到另一个自己的心理契机,也是作者安排他在梦中寻找自我的一条道路。因而,梦醒时大喊宝玉回来,意味着贾宝玉已经意识到他真实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展现出来的困境,然而又期望摆脱约束、自由自在找回真实自我的渴望。
三、心理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真实性
曹雪芹用深沉冷静的笔法对人物心理进行深入细密的体察,使《红楼梦》中人物心理描
3
写中穿插着意识流的叙事方式,给许多人物和事件增加了真实性和可信度。比如第二十六回一个叫佳蕙的三等小丫头兴冲冲地让小红把她的外快钱数好收起来,正赶上小红在发牢骚说:“还不如早些死了倒干净!”聪明的佳蕙便说:“可也怨不得你。这个地方,本也难站。”小红懒洋洋地说:“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接下来写道:“这两句话不觉感动了佳蕙心肠,由不得眼圈儿红了,又不好意思无端的哭,只得勉强笑道:‘你这话说的却是。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收拾房子,怎么做衣裳。倒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佳蕙听到小红“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的话后,突然感到生活前途未卜,聚散无常,原本愉悦的心情瞬间起了涟漪,几欲落泪。看似几句对心理活动的轻描淡写,将一个年轻小姑娘单纯天真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符合她的年龄、身份、阅历,显得真实可信。如果将此处心理描写的对象换作宝钗或湘云就显得生硬牵强。
再如第二十七回写黛玉葬花。她在痛哭中唱出了悲伤不平的《葬花吟》,究其原因,作者侧面描写了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只因宝玉未开门的小事就引起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写下如此悲观凄恻的词句,《红楼梦》中也只有黛玉所为才令人觉得真实可信。王蒙先生说:“爱得越深、越专一、越成为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与唯一奉献,就越发要求着、期待着对方的全部注意、全部感情、全身心的契合的欢欣。这样的要求和期待既执着又敏锐,既强烈又脆弱,也许可以说这种感情是浪漫的,这种要求是不现实的,结果,这种感情要求必然变得十分挑剔、十分多心,不能容忍,不能冷静对待哪怕是最微小的一刹冷淡和疏失。这固然是黛玉处境的脆弱所造成的,却也是少女的痴情所注定了的。所以,情是冤孽,也是‘债’啊!”曹雪芹在这里对黛玉曲折幽微的心理的说明,再次渲染了黛玉敏感多愁的性格,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形成一人一个面目,一人一种情态,它是人物个性因素发展的必然,特定心理只能在一定的人物身上产生,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性。
(二)复杂性
薛宝钗与林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位,双峰并峙,二水并流。她是大家闺秀,性情温和,是封建家长认可的好女子。信奉“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同时又为人细心、体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合宜得体的关系。她帮助史湘云办了螃蟹宴,对于林黛玉和家境贫寒的邢岫烟都提供过一些帮助,对大观园的下人也能体贴他们终年辛苦的处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温柔敦厚的女子,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扑蝶时,无意中听到两个丫鬟红玉和坠儿关于一方私情手帕的谈话后的心理活动:“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 ”于是她“故意放重了脚步,笑说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并且明确地告诉红玉与坠儿刚才“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冷静自然地将偷听的罪名嫁祸于林黛玉。在极短时间内,宝钗在心里迅速地对偷听到的事情作了道德批判,又敏锐地意识到面临“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的窘境,并为自己想好了脱身之计。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言语行为紧凑从容,成功地将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黛玉身上。从此处心理描写可见宝钗的心计与早熟,将外表贤惠大度但关键时刻处处为己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正因这个心理描写揭示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艺术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