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8)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矿区地质

3.3.1 北东向断裂

为矿区主要断裂,属压扭性,具长期继承发展特点。早期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不仅控制火山机构的形成,而且为次斜长花岗斑岩侵入提供了构造空间。晚期北东向断裂有:

F1:由ZK27、25、51、23号钻孔控制,走向长800余m,倾向320°,倾角55~65°,倾斜延深达500m,沿断层两侧有挤压破碎和流纹斑岩及安山斑岩充填。

F2:由ZK5601、26、5801、27、33、24、39、6203、15、6201、23、6402、21、6401、C34、ZK20、6601、22、C11、ZK17、6802、19号钻孔控制,走向长1800m,倾向340°,倾角55~70°,倾斜延深达720m,沿断层两侧岩石挤压破碎,见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并有闪长玢岩、安山玢岩、流纹斑岩和石英脉充填,破坏了A1号铜矿体和A2号钼矿体。

F3:由ZK45、5401、5602、28、5601、5803、5802、26号钻孔控制,长500m、倾向330°,倾角60~75°,倾斜延深620m,断层带中有断层角砾存在,带宽5.00m左右。

F4:由ZK11、6404、36、38、6604、13、16、6804及35号钻孔和地表探槽、汽车钻控制,分布在560-700号勘探线。走向长1600m,倾向延深840m,倾向290~325°,倾角75°,沿断层产生几m至十几m宽的挤压破碎带,见断层泥,并有晚期流纹斑岩等脉岩充填。此断层错断了黑云母花岗岩、次斜长花岗斑岩及次英安质角砾熔岩,具长期活动特点。

F5:位于400-500号勘探线,与电阻率联剖面正交点相吻合。由 ZK52、78、56、76号钻孔控制,控制长600m,倾向330°,倾角70~80°。它的北段控制次英安质角砾熔岩与黑云母花岗岩岩体(矿体)的界线。 3.3.2 近东西向断裂

F7:由ZK5201、44、5402、46、5401、37、62、601、29号等钻孔控制,位于沟谷中,走向长2800m。倾向350~20°,倾角70~80°,属于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了环形矿带的连续性。以F7断层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矿段。根据岩石蚀变带及矿体被错断的距离,表明南矿段相对向西平移和抬高,北矿段相对向东平移和下降,水平错距600~700m,垂直位移不大,有断层角砾存在。 3.3.3 北西向断裂

F8:由ZK7号钻孔控制,地貌上为沟谷地形,在南东端地表见断层角

21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矿区地质

砾岩分布。倾向70°,倾角60~70°,走向长大于2000m,破坏矿体空间连续性。

3.3.4 中心喷发式火山机构

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上侏罗统火山——岩浆杂岩带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以线形喷发为主、在构造交汇处呈中心式管状喷发的陆相中酸性火山杂岩带。火山机构主要受北东断裂构造制约,在其与北西断裂交汇的构造部位产出。该区处于此火山——岩浆杂岩带的北端构造隆起部位,层火山物质剥蚀殆尽,仅残留一些喷发式火山机构及充填于其中的火山管道相碎屑熔岩和次火山岩侵入体。

1、火山管道

地表形态呈北西伸长的椭圆状,长轴约1600m,短轴约900m,出露面积约1.44km2;垂向上为北西陡倾斜的筒状,倾角65~80°。先后有火山颈侵入相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次火山岩相斜长花岗斑岩和部分次火山岩相英安质角砾熔岩充填于此管道内。

2、环形断裂

围绕火山管道发育有断续环形断裂,在北矿段东部出露显著,产状变化与火山管道的产状相吻合。有次斜长花岗斑岩枝、体,流纹斑岩和安山玢岩脉等充填于构造内。

3、侵入角砾岩筒

地表形态呈哑铃状,北西部分与火山管道南东部相吻合,呈弓形,南东部分位于火山管道南侧,略呈圆形,宽100~2000m,长700~2000m,面积约1 km2。岩筒陡立倾角不详,赋存英安质角砾熔岩和花斑岩。哑铃形筒状构造推测为英安质角砾熔岩侵入改造主火山口和寄生火山口管道而成。

3.4 蚀变特征

矿区具有典型的斑岩铜钼矿床蚀变特征。以次斜长花岗岩体为核心,呈环状面型蚀变分带明显,与矿化关系极为密切。北矿段蚀变带长2500~2800m,宽约200~350m;南矿段长2000~2600m,宽1000~1800m。矿床范围内地表蚀变范围达5km2。北矿段和南矿段原是一个统一的环形蚀变带,被F7平移正断层、F8断层和次英安质角砾熔岩破坏所致。

22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矿区地质

3.4.1 蚀变类型及其分带

主要蚀变类型有石英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水白云母化、伊利石化、碳酸盐化,次为黑云母化、高岭土化、白云母化、硬石膏化,少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明矾石化等。

根据标型蚀变矿物类型、组合特征、连续发育程度以及矿化的关系,将本区蚀变划分为三个带(表7)。

乌努格吐山矿区蚀变分带特征表 表7

蚀变分带 名称 标型矿物含量(%) 主要蚀变 矿物组合 原岩结构大部分消Q+Qr+(Bi)石英-钾长石(Q-Qr) Qr≥5 伴有伊利石、水白云母、绢云母和硬石膏 以Mo为主,部分Cu 失,石英脉发育,绢带出Al,Ca,Mg,Fe,Na带入Si,K 云母片度加大,热液活动中心部分硅化强烈,构成无矿核,Mo矿体主要赋存部位。 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 (Q-S-H) SeC+Hm≥30 Q+SeC+Hm,伴有 Li,Qr 以Cu为主, 带出Al,Ca,部分Mo Mg,Fe,Na带入Si,K 带出A l,Ca,伊利石-水白云母(I-H) Li+Hm≥30 Li+Hm伴有少量SeC,Q碳酸盐矿物 Cu、Pb、Zn、Mg,Fe,NaAg、S 带入Si,K(强度减弱) 原岩结构消失,石英网细脉发育,Cu矿体主要赋存部位。 原岩结构残留或消失,黄铁矿脉发育,局部Cu,Pb,Zn矿化,少量Mo矿化 矿化元素 组分带出带入 主要蚀变 1、石英—钾长石化带(Q-Or) 主要发育在次斜长花岗斑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中,位于蚀变带中心部位。 蚀变岩石为浅灰、浅灰微呈粉红色,风化后黄白色。原岩结构部分或大部分消失,以变余斑状结构为主。主要标型蚀变矿物为钾长石,含量下限大于5%,局部见黑云母,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及少量硬石膏,并伴有后期蚀变迭加改造的水白云母、伊利石和方解石。

热液钾长石平均含量5~10%。在外接触带黑云母花岗岩中钾长石化主要以不规则粒状产出,交代原岩长石呈环边状、树枝状,交代强烈时呈云雾状,次之呈复合小脉产出。次斜长花岗斑岩中钾长石化主要呈各种复合小脉产出,其中钼矿化与含硫化物石英、钾长石小脉关系密切,次为不规

23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矿区地质

则粒状产出。

热液黑云母化多在石英-钾长石脉旁呈丝状产出,含量<1~2%,仅局部发育。

热液石英一般10~30%,局部高达74%,以各种复脉和次生石英岩团块或“石英核”产出。复合小脉有:石英硫化物细脉(0.1~0.6mm),石英钾长石小脉。北矿段此带石英晶体中气相包体为主,次为气、液相包体同时共存,后者含子晶矿物包体,反映热液具多次沸腾特点。此带有不同程度的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化迭加和交代。它是形成钼矿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交代形成的金红石副矿物较常见。

热液活动中心部位(ZK50附近)石英大脉、细脉和细网脉纵横交错,为多期脉动式贯入。

2、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化带(Q-S-H)

此带位于石英—钾长石化带外侧。主要发育在黑云母花岗岩、次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或次斜长花岗斑岩的小岩枝中。北矿段地表出露宽200~350m;南矿段平均宽约250m,最宽300m,最窄仅100m。与石英—钾长石化带产状相一致,呈斜筒状产出,倾向延深大于500m,有望达1000m。

蚀变岩石呈浅灰、浅灰黄色,原岩结构大部或全部消失,以鳞片变晶结构为主,次为变余花岗结构、变余斑状结构。主要标型蚀变矿物为绢云母和水白云母,二者含量之和下限大于30%。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6~20%),绢云母(5~35%)、水白云母(6~30%)及少量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长石已大部或全部被绢云母、水白云母交代;暗色矿物均变成白云母及水白云母。此带中含硫化物石英、绢云母细网脉发育,脉壁不平直,界线模糊,在脉壁两侧产生较宽的蚀变晕圈,与成矿关系密切。

此带向石英—钾长石化带过渡时,伊利石、水白云母化逐渐减弱,而石英化绢云母化则逐渐加强,含硫化物细网脉亦十分发育。原岩中石英重结晶并次生长大,特别是此带叠加在早期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化带之上时,是工业铜矿体主要赋存部位,并伴有钼矿化,局部构成钼矿体。此带向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带过渡时,则石英、绢云母化减弱,石英细网脉不发育,以水白云母为主,一般矿化弱。副矿物以氯磷灰石和金红石发育为特点。

3、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带(I-H)

位于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化带外侧,地表出露宽度120~450m,主要发育在黑云母花岗岩和次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中。标型蚀变矿物为伊利石和水白云母,二者含量之和下限为30%。主要蚀变矿物组合有伊利石(2~10%)、水白云母(15~25%)、绢云母(1~10%)及少量方解石。

24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矿区地质

蚀变岩石呈灰白色、浅灰黄绿色,风化后呈似高岭土状。原岩结构大部或全部消失,以鳞片变晶结构为主。此带一般不见或少见石英细脉,而石英脉多呈白色,脉壁平直,脉壁两侧不见蚀变晕圈,有时可见铅锌矿化。 3.4.2 蚀变岩石及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

1、钾和钠

在各蚀变带中,Na+为带出、K+为带入元素。随着蚀变的增强,Na+的带出量和K+带入量逐渐增多,Na+与K+呈负相关。铜钼矿体主要赋存在高钾低钠部位。但在各蚀变带中碱金属总量基本相差不大,说明铜钼富集与钾质交代强度密切相关。

2、硅和铝

在各蚀变带中Si4+为带入,Al3+为带出元素,二者呈负相关。Si4+的大量带入和A13+的大量带出有利于铜钼矿化富集。

3、铁、镁、钙

随着蚀变作用不断加强,Fe2+、Fe3+、Mg2+、Ca2+带出量不断增加,除部分原地沉淀外,大部分随着热流体带出斑岩体之外。

4、(OH)-

在各蚀变带中为带入组分,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化带中带入最多,石英—钾长石化带中带入较少。说明在热液活动中有水的参与,增强了热液流体的扩散和交代能力。

综上所述,本区蚀变及分带特点是: (1)、具有典型K+,Si4+,(OH)-中心对称交代型面状蚀变特点,分带明显。

(2)、随着蚀变作用的不断加强K+,Si4+,(OH)-的带入量和Na+,A13+,Ca2+,Mg2+,Fe2+,Fe3+的带出量不断增多,K与Na,Si与A1呈负相关。

(3)、伊利石化和水白云母化在各蚀变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4)、缺少青磐岩化带。

另外在次英安质角砾熔岩中也发育有成矿晚期低温热液阶段的伊利石—水白云母化蚀变作用,局部伴有铜矿化。该期蚀变与矿化关系不大。

3.5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床具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8)在线全文阅读。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916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