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绪论
项 目 单项分析 可熔岩分析 X粉精分析 气体分析(成份) 全项水质分析 简项水质分析 饮水水质分析 放射性水样 光片 薄片 人工重砂 岩石力学试验 岩心放射性检查 小体重 选矿试验 单 位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块/组 m 件 件 1979~1983年 11 4 105 21 51 3 1 158 2267 29 19854.00 1153 2 1990~1992年 170 54 4 2 51 118 159/18 50 1 2005~2006年 3 总 计 11 4 170 159 28 53 3 1 209 29 159/18 19854.00 1203 3
6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区域地质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综前人资料,本区地层由老到新主要为元古界、古生界的泥盆系和二迭系、中生界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分述如下: 2.1.1 元古界地层
隹疙疸群(P tj):为本区古老基底,零星出露于区域西部的查干陶勒盖山、大青山、额尔登乌拉,甲乌拉矿区西等地。主要由绿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千枚岩、板岩、绢英岩、二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该组多被海西期岩浆岩侵入吞蚀,与上覆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1.2 古生界地层
1、泥盆系中统乌奴耳组(D2w):呈北东向零星出露于满洲里南白灰厂、头道井、乌努格吐山矿区及西北部边境和哈拉胜格拉陶勒盖北东部。主要岩性:上部为深灰色、灰白色厚层含纯白色燧石结核结晶灰岩,中夹有少量薄层砂岩、透闪石角岩;下部以绿色、灰色杂砂岩、凝灰砂岩、硅质板岩、安山玢岩为主,夹薄层结晶灰岩。与上覆侏罗系上统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700m。
2、上古生界二迭系上统老龙头组(P2l):主要出露于新巴尔虎右旗镇至甲乌拉矿区西北部。主要岩性:千枚岩、阳起片岩、安山岩、玄武岩、凝灰岩、流纹岩、板岩、含砾粗砂岩等。与上覆侏罗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500m。 2.1.3 中生界地层
1、侏罗系中统南平组(J2n):主要出露于额尔登乌拉南部。主要岩性为凝灰质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粗砂岩、钙质凝灰粉砂岩。与上覆第三系呼查山组及与下伏古生界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2、侏罗系上统塔木蓝沟组(J3t):分布广泛。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质熔岩、角砾岩、英安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等。与下伏二迭系地层及与上覆第三系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3、侏罗系上统木瑞组(J3m):主要分布于区域东部及哈拉胜格拉陶勒
7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区域地质
盖附近。由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4、侏罗系上统上库力组(J3s):上部为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流纹岩、粗面岩、安山岩、英安岩、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角砾熔岩、凝灰岩;下部为粉砂岩、砂砾岩、熔结凝灰岩、流纹岩等。与下伏木瑞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白垩系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层厚大于370m。
5、白垩系下统伊列克得组(K1y):主要分布于区域西部新百路克、跑狼岭、呼和温得尔和克鲁伦河一带。由辉石橄榄玄武岩、玄武岩、斜长安山岩、玻屑凝灰岩、角砾熔岩、角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凝灰砂页岩、泥岩等组成。与上覆大磨拐河组、下伏侏罗系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层厚350~750m。
6、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主要分布于区域东部。为本区主要含煤系地层(原划为扎贲诺尔群)。主要岩性为砂岩、凝灰砂岩、浅灰色粉砂岩,中夹多层褐煤,尚有泥岩等。与下伏伊列克得组为不整合接触。层厚400~750m。 2.1.4 新生界地层
1、第三系上—中新统呼查山组(N1-2h):主要分布于区域南部平原地带。岩性主要以碎屑岩为主:砾岩、砂砾岩、长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碳质页岩等。与上覆五叉沟组玄武岩及与下伏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层厚10~30m。
2、第三系上新统五叉沟组(βN2w):主要为玄武岩、辉石橄榄玄武岩夹玻基玄武岩。与上下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层厚10~30m。
3、第四系中—下更新统白石山组(Q1-2):分布在乌努格吐山矿区以西,由漂砾、砾石、粘土等冰川、冰水沉积为主。厚约0~54m。
4、第四系上更新统海拉尔组(Q3):主要分布在呼伦湖东及南部湖积平原。主要由杂色亚粘土、粘土组成。层厚0~30m。
5、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现代沟谷附近。为近代冲积、洪积及坡积层,岩性为黄色、灰黄色的粉砂质亚粘土、淤泥、砂和砾石,含硝、碱、石膏等。厚度0~30m。
2.2 侵入岩
本区岩浆活动频繁,时代分为海西晚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而以
8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区域地质
燕山早期为最广泛。
2.2.1 海西晚期侵入岩(γo43)
本期侵入岩在区域内仅见斜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分布于满洲里西北方向,出露面积较小。 2.2.2 燕山早期侵入岩
本期侵入岩广泛分布于北东向火山—岩浆杂岩带内,侵入于侏罗系上统火山岩地层中。岩性较为多样,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肉红色花岗正长岩、粗粒正长花岗岩、中粒白岗质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现将主要岩体分述如下:
1、黑云母花岗岩(γ52b)
分布于乌努格吐山至头道井及长岭一带,前者岩体面积为120km2左右,后者面积大于200km2。总的走向为北东,呈岩基状产出。同位素年龄:钾—氩法为176~201Ma。主体岩相为中粒—中粗粒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微斜条纹长石、正长石、酸性斜长石,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等。相变视侵入围岩成份而变化,乌努格吐山岩体在东部与流纹岩接触处,石英增多,粒度变细;在矿区内与灰岩接触处,岩石中斜长石增多变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但范围较小;在南部岩体中可见到安山岩捕虏体;岩体西部边缘一带由于晚期次火山侵入及构造作用使岩石普遍破碎,并遭受广泛而强烈的热液蚀变,成为斑岩铜钼矿床的主要含矿围岩;在长岭一带黑云母花岗岩在其与火山岩接触处也形成一明显的蚀变矿化带。
乌努格吐山黑云母花岗岩岩体是沿白灰厂—乌努格吐山背斜轴部侵入的,因此是一隆起区的标志,对成矿十分有利。
2、细粒花岗岩(γc52b)
分布零星,在区域西部火山岩中有出露,侵入于侏罗系上统火山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中,为细粒全晶质结构花岗岩。
3、肉红色花岗正长岩(γξ52c)
分布于满洲里东南2km处山坡上,范围较小。在与玄武安山岩接触处相变为中粒二长岩,并穿入玄武安山岩中,因此定为燕山期产物。岩石矿物成份以石英、正长石和微斜条纹长石为主,斜长石及暗色矿物很少。岩石呈肉红色,新鲜未见蚀变。
9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 区域地质
4、蚀变正长花岗岩(ξγ52c)
分布于满洲里市南高尔真山一带,称高尔真岩体。野外观察可能与肉红色粗粒花岗正长岩为相变关系。该岩石普遍遭受硅化、水白云母化、伊利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强烈时可见交代石英宽达30cm,呈北东向脉条状分布。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微斜条纹长石及少量正长石、斜长石等,暗色矿物很少见,为粗粒结构。向南与黑云母花岗岩未见接触关系,在其与石灰岩接触处见有强烈硅化带,铁质较多,但未见有色金属矿化。
5、中粒白岗质花岗岩(Xγ52c)
布于高尔真山南麓,呈岩株出露。岩石具有绢云母化及弱硅化观象,并见镜铁矿浸染于岩石中。矿物成份以石英、正长石、斜长石、微斜条纹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很少。此岩体在东部与碳酸盐岩层接触,其接触带被浮土掩盖,故应注意接触交代型金属矿产。
6、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等脉岩及小岩体是燕山早期晚阶段产物。 2.2.3 燕山晚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主要为次火山岩体,分布于矿区及其附近一带,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同位素年龄值在93~138Ma。
乌努格吐山矿区次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形成较早,次斜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则是成矿期产物,为“成矿母岩”,它们侵入于火山通道中,故主体岩相成为蚀变与矿化的中心。成矿期后有角砾岩—次英安质角砾熔岩侵入,成矿后期沿一定断裂构造带形成流纹斑岩及安山玢岩脉,它们都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有关次火山岩体详见矿区地质部分。 2.3 构造
矿区位于北东向的额尔古纳—呼伦深断裂的西侧,是两个不同构造单元——外贝加尔褶皱系与大兴安岭褶皱系的衔接处,外侧中生代火山岩带相对隆起区,额尔古纳—呼伦深断裂的发育控制了本区火山岩带沿北东向分布,并且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场所。
区域构造受额尔古纳—呼伦深断裂的影响,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向。褶皱构造主要有白灰厂—乌努格吐山背斜,由于被燕山早期花岗岩侵入体破坏,出露很不完整,仅在岩体东西两侧出露有泥盆系结晶灰岩,组成背斜两翼,两翼倾角不同:西翼陡,倾角为70~85°;东翼稍缓,倾角为45~60°。背斜轴延长近20km,核部出露乌奴耳组下部安山玢岩、硅质板岩、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努格吐山矿区铜钼矿勘探报告(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