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他的“广度”至少为8,但不够9,于是取两数的中点记分。这种方法就像心理物理法计算阈值那样在理论上有依托,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改良的方法。
测定记忆广度时,如果被试采用组块(Chunk)的方法,其记忆广度就可大为增加。因此在测定记忆广度后,要询问被试在识记过程中曾采用什么策略,以便在比较个体之间记忆广度的差异时参考。由于记忆广度的实验比较简单,因此一经使用就开拓出许多方面的研究,从较早的文献中可以见到一些很有价值的的研究。例如,记忆广度因年龄而变化;经过训练能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超广度呈现刺激材料,会使被试者降低广度。
三、实验步骤
1、将键盘的插头与仪器被试面板上的插座连接好,接通220V电源。
2、按下复位键,由程序将码I灯、记分灯、数码管呈示为0202.00,码I灯亮表示记忆材料选编码I,记分灯亮,六位数码管显示记分和记位,0202.00,表示基础位长=2,基础分=02.00。主试根据需要如下按键:
(1)编码键:将“码Ⅰ/码Ⅱ”开关,拨在“码Ⅱ”位置,仪器启动后显示第二套编码。
(2)显示键:将“计分/计时”开关,拨在“计分”位置,数码管显示器显示出错误次数,正确得分(此开关可在测试过程中随时改变位置)。
码II灯亮表示记忆材料选编码II,记时灯亮,六位数码管显示记时和记错。 3、主试按下键盒上的回车键(*),仪器自动提取一个三位数组。被试见到回答灯亮时,用键盘按顺序回答所记忆的数字,回答正确,回答灯灭,记0.25分,被试再按下回车键,仪器马上又提取下一个数字组,再次回答。如4个数组都答对了,记1分,位长+1,按回车键后,仪器提取下一位组的第一个数组,如果回答有错,仪器想一下蜂鸣,答错灯亮,记数一次。被试日记不住呈示的数码,可按下任一数字键,仪器响蜂鸣指示出错,再杂系回车键,仪器也马上提取下一组数码。如此循环,直到仪器出现停机长蜂鸣,测试结束。
4、主试按下“停蜂鸣”键,改变显示键状态,记录被试测试成绩。
5、如重新测试,只要按下复位键,选择好操作内容后,按下回车键,仪器将从头开始测试。
6、再测试过程中,主试也可随时更换码I或码II。改变编码键状态后,再按回车键,仪器将按新的编码测试。如想改变检测,应先按复位键,再按检测键。
7、检测:当按下检测键,检测灯亮时,再按回车键,仪器进行自检。此时,主试面的六位数码管被试面的一位大数码管顺序呈示:0、2、3、4、5、6、7、8、9,数码没改变一次,响一次蜂鸣,回答灯、答错灯、码I灯、码II灯、记时灯、记分灯一起闪烁一次。如果停止检测,再按一下检测键,检测灯灭,按下回车键,仪器转为正常工作状态。(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前,利用检测功能才能检验仪器的好坏)。
四、实验结果及处理
表8—2 记录被试测试14个位组的成绩。
位组 成绩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五、问题及讨论
1、你认为一个人记忆广度能作为他的记忆能力的指标吗?为什么?
2、如果被试的年龄相同而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他们通过听觉和视觉测得记忆广度会有差异吗?
注:1、记忆材料:数字1—9随机组合成三位至六位的位组,同一位组内有四组不同的数组。共有两套编码(见附录)。
2、记忆材料呈现方式:数字投影器投影显示,每一数字在投影器上显示时间为0.7秒。 3、测试结果显示方式:六位数码呈示器显示测试结果。仪器自动记分、记错、记位、记时。测试完十四位组或被试连续测记忆错,仪器响蜂鸣,提示主试记录被试成绩。被试的得分按以下公式由仪器自动计算:F=2.0+0.25x,其中:F为被试的得分,x为被试正确回答的次数。仪器测试结果的统计规则如下:
⑴ 记分规则:基础分为2.0分,答对一个数组记0.25分,答对4个数组(一个位组)记1分,答对14个位组记满分16分。分数显示分小数、整数两部分,满1.0分进到整数显示器显示。
⑵ 记位规则:起始位长=2(2位)每测一个位组,位长加二,如在一个位组中,只答对一组数,也认为被试正确地记忆了该位组的位长。
⑶ 记时规则:计时单位(秒),最大计时100分钟,计时最大显示为99F分59秒,复位后按下回车秒键开始记时,当记满分(16分)或连续8次错时,停机蜂鸣计时停止。
实验九 动作速度的测定
(一)背景介绍
敲击的工作效率通常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敲定的总次数来表示,也可以分析在每轮实验中或各轮实验之间所产生的敲击速度的变化。如果把敲击的工作效率作为疲劳的指标,可以把每轮实验中最初15秒的敲击次数(I)和最后15秒的敲击次数(L)进行比较,计算出
?(I?L)/I??100%,即工作效率变化的百分比。如果把敲击的工作效率作为偏手性的指标,
可以比较左手和右手工作效率的差别。
根据前人的实验结果,敲击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至少在6~18岁的范围内是这样的。但是,有的实验结果又表明,13和14岁男孩没有明显的差异,14和15岁女孩没有明显差别。
敲击速度的性别差异为男快女慢,并且这种差异岁年龄增长而增大。有69.8%的男孩超过女孩敲击速度的中数。对成人敲击速度的研究表明,有80%的男子超过女子的敲击速度的中数。左右手敲击速度的差异,儿童比成人更为明显,妇女的差别比男子大。练习对左手敲击速度的影响并不比对右手的大。因此,以敲击速度作为偏手性的指标并不受练习的影响。
在连续1分钟的敲击中,可以看到疲劳(工作效率降低)现象的产生。在练习以后,随着敲击时间的延长,仍有工作效率降低的情况,但是疲劳的主观感觉都消失了。
(二)实验目的
1.学习测量简单动作速度的方法。
2.测定优势手和非优势手敲击工作效率的差异。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敲击板(55?10厘米2,两端各有一块10厘米见方的金属板,金属板之间是互相绝缘的,见
图1.33.1);敲击用铁笔;计数器;秒表。
(四)实验程序
1.连接好线路,将铁笔、金属板、计数器和电源连起来。当铁笔接触时即接通电源,计数器跳动1个数字。被试由学生做,主试可有老师或学生担任。主试手持秒表,以便记时。
2.为了顺应桌边所平放的敲击板,被试站在在敲击板旁,身子向前略倾,手和臂与敲击板平行,手执笔的上端,肘部悬空,铁笔与敲击板垂直。开始时把铁笔放在两块金属板的中间。臂与板的距离,以笔尖能击着板两端的钢板为止。
3 为了采取适当的动作,被试可以预演一下。用笔尖击钢板时,两端击或一端击随便,其
目的是以在一定时间内所敲击次数越多越好。每击中1次,计数器上计数1次。手腕活动形式随便。
4 预示完毕后,主试发出“预备——开始”的口令,同时开动秒表。被试用优势手拿铁笔在上端尽快地在两块金属板上来回地敲击,直到主试喊“停”为止。每15秒在记录表中记1次敲击的次数(从第2个15秒开始,记录的是计数器上累积的次数)。到1分钟时喊停止,记下1分钟内敲击的总次数后将计数器回零。
5 让被试休息1分钟,然后换非优势手重复以上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在表1.33.1中。
6.换被试用相同的方法重复以上实验。
表1.33.1 敲击次数记录记录表 是否优势手 15s 优势手 非优势手
敲击的累积次数 30s 45s 60s 0~15s 每15秒的敲击次数 16~30s 31~45s 46~60s (五)实验结果及处理
以每分钟4次记录(每15秒1次)的顺序为横坐标,以每次敲击次数为纵坐标,把被试的优势手和非优势手的敲击速度的变化分别画线。 (六)问题及讨论
1.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描述, 敲击过程工作效率变化有几种形式(如4个单位时间内的敲击次数是连续上升,或者是连续下降,还是有波动等等)?
2.分析比较被试的优势手和非优势手的敲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若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在哪些方面。
3.你认为单位时间内敲击的次数是否能作为研究疲劳的指标?为什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指导书(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