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逍遥游”的含义? 用文中的话回答: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 师:“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优哉游哉2007山东高考题) 板书:逍遥游:无所待(依赖、凭借) 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 作业:完成学案的“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部分。下课!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一、 检查作业 3、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德合一君 (5)而征一国者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臵)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臵)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臵)(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臵)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臵)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二、学习目标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 3.夯实文言基础 三、课文研习 (一)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 就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悟读课文1-3段 师:前三段提到了哪些事物?他们“逍遥”吗? 生:诵读、讨论 师:前三段提到了哪些事物? 生:鲲鹏、野马、尘埃、舟、芥 师:他们“逍遥”吗? 生:不是,他们“有所待” 师:他们“待”什么了? 生: 鹏鸟奋飞:“海运、抟扶摇而上、去以六月息者也”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总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师:第一段主要运用哪些手法写?
生:采用寓言的方式,借用想象、夸张、比喻手法说理。 (三)悟读课文4-6段
师:4-6段提到了哪些事物?他们逍遥吗? 生:诵读、讨论 生:回答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对比)
小大之辩 彭祖——众人(对比) 鹏鸟——斥鴳(对比)
师:总结
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另外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冥灵和大椿虽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彭祖虽然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不要“匹之”了,这样的话,就不可悲了.
探究(一):
第6段“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是否重复? 生:讨论 明确:
1.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
文章是
PPT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师:释义
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2、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 PPT
“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3、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悟读第7段
在作者虚拟的世界里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 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 宋荣子臵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逍遥游”,更何况那 的修养“犹有未树”
些普通人呢?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五)到底怎样才能逍遥游?
生:翻译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四、总结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探究(二)今天如何理解庄子思想 生:讨论 生:发表看法 师:导向性 PPT 明确: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臵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作业:背诵1-3段 第三课时(探究与拓展) 一、检查作业 提问背诵 二、探究(三)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逍遥游》教学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