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薛宝钗、刘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17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悟诗的意味,明确大体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环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己“送别”经历与诗人产生共鸣 二、重点难点:
学生对诗句意思的恰当把握,熟练地背诵 四、课前准备:
前置作业:1.查阅“庾信”生平及作品 2.查阅关于“送别”的诗 五、教学过程:
(一) (二)直接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的查阅关于“庾信”的生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好谁主讲,谁做补充?待会找小组来汇报。
(小组汇报)
(二) 进入新课,教授“重别周尚书”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今天老师家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庾信”的一首诗,同学们一起说出诗的题目??(板书) 老师讲解题目中的“周”和“尚书”引导学生体会题目的意思。
学生齐读诗,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诗的大意(在这之前教师讲述诗人当时所处环境,帮学生理解) (小组汇报)汇报完后教师再重点讲解做出总结 把所有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读半句结束 (三) 讲授“送友人” 让学生介绍“李白”
今天老师和大家学习“李白”的一首诗“送友人”(学生齐读题目,老师板书) 教师讲述“李白”在写这首诗时所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的大意。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的大意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情况重点讲解,并作出总结
以比赛的形式读这首诗,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四) 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以上两首诗都是关于什么的?(“送别”)
那你们还搜集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把班里所有同学分成四组,来个“诗歌”大比拼,看看谁搜集的更多更丰富。 (五)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那些收获?(学生说)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
(六)课后作业:课下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关于“送别”的诗,可以回家被给父母听 六、教后反思:
16
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逐一教学、割裂教学的弊端
第17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17
六、教后反思:
第18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18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19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9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20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 (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