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临床应用培训课程目录
总论
一、
磁共振成像基本概念: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图像的新的成像方法。 它利用人体组织广泛存在着水分子,其中的氢质子在静磁场中受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 激励后而发生共振;脉冲停止,共振的质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将这些不同强度的信号转换成灰阶级(黑色代表低信号、白色代表高信号)形成图像,即磁共振图像。 1、 驰豫:
驰豫时间——在射频激励结束后,H原子核逐渐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T1驰豫又称为自旋-晶格驰豫时间,即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平衡值(即最大值)的时间。物质结构或人体组织不同,T1值也各不相同。T1值还与主磁场有关。对同一种物质结构来说,主磁场越强,T1值越大。
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ms)范围。 0.3T磁场强度下不同组织的T1(近似值) 组织名称 脂肪 肝脏 肾皮质 白质 脾脏 灰质 肌肉 肾髓质 血液 脑脊液 水
T2驰豫;
又称自旋-自旋驰豫时间。
不同的物质结构或人体组织其T2值也各不相同。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其T2值和磁场
的关系不大。 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ms)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T2比T1短得多。 0.3T磁场强度下不同组织的T2(近似值) 组织名称 脂肪 肝脏 T2(ms) 85 50 T1值(ms) 70 250 330 340 450 100 560 650 725 1500 1700 肾皮质 白质 脾脏 灰质 肌肉 肾髓质 血液 脑脊液 水 、
70 90 70 100 560 145 175 1400 1500 2、脉冲序列:
是由RF(射频发射)脉冲、梯度脉冲的形状、幅度、定时以及数据采集窗口的长度和定时等要素组成的序列。
采用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但参数不同的脉冲序列进行MR扫描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采用一些特殊的脉冲序列和成像方法还可以得到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等特殊图像。
3、T1加权像,T2加权像;
MRI是一种多参数成像技术,每一体素的亮度灰阶值与T1、T2、N(H)质子密度以及流动液体参数等有关。人体不同组织不管是正常还是异常,都有它们各自的T1、T2以及质子密度值。这是MR区分正常与异常组织及诊断疾病的基础。 为了评判被检组织的各种参数,人们通过调节序列的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等参数,得到突出某个组织特征的参数图像,这种图像被称作加权像(Weighted Imaging,WI )。把分别反应组织T1、T2和质子密度N(H)特征的图像,相应称作T1WI、T2WI和N(H)WI。
4、人体正常组织的MR信号表现; 组织名称 脂肪、骨髓 肌肉 肌腱、韧带 骨骼、钙化 纤维软骨 透明软骨 气体 水分 ? 血液 T1WI 白 黑灰 黑 黑 黑 黑灰 黑 黑 黑 T2WI 灰白 灰 黑灰 黑 黑灰 灰 黑 白 黑 PDWI 白 黑灰 黑 黑 黑 灰 黑 白 黑
5、磁共振增强药物及增强扫描的适应症、序列选择及注意事项。 造影剂:
常用的造影剂为钆(GADOLININUM)的螯合物--- 钆喷葡胺 (GD-DTPA),渗透压1940mmol/kg,人体血浆的渗透压285mmol/kg,所以钆喷葡胺是离子型造影剂,高渗透压。钆双胺(GD-DTPA-BMA)(安盛药业的欧乃影)渗透压780mmol/Kg,意大利GD-HP-DO3A, prohancice是带有苯环的,是非离子型的造影剂,渗透压630mmol/kg。 作用:
主要用于中枢系统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发现平扫没有发现或不明显的病灶。
使用剂量:
为0.2ml/k g体重。脑垂体的增强为0.1ml/kg体重。 注意事项:
垂体微腺瘤早期不强化,扫描应在动脉期进行. 延迟扫描在注射造影剂后45分钟以上进行。
增强扫描后48小时FIR水抑制像可有蛛网膜下腔的高信号,不要误诊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 扫描方位和序列:
扫描时常规做横断、矢状、冠状T1像。最近有文献报道,FIR水抑制像可以显示
软脑膜和常规T1像强化不明显的病灶。
二、如何观看MR图像 :
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 分清扫描序列、扫描 部位、扫描层面。
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即在同一层面观察、分析T1、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
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T2WI是高信号改变。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表现,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 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女性的子宫、男性前列腺除外),T2WI看病变。
三、如何书写MR报告
? 报告描述部分应该有扫描序列的描述; ? 不同序列病灶的异常信号改变的描述;
? 病灶所在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解剖的描述与CT及常规X线的报告相同。
? 增强扫描的描述与X造影相同。
四、照相排版
? Apex软件的照相设计可以有多种排版方式,我们推荐使用5x6、4x5、3x4这3种方
法。因为4x6、3x5的每幅图像大小分别和5x6、4x5的一样而少6-5幅图像。
? 颈、腰椎我们推荐使用3x4的排版,可以行矢状T1、T2的纵向拼接和横断的横向
拼图。
五、磁共振的优缺点
1、优点:a、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形成高对比度图像;
b、利用流空效应显示心脏房、室和大血管管腔,用于区分纵隔肿块和动脉瘤; C、合适脉冲序列,使关节软骨、肌肉、韧带、椎间盘、半月板等直接显示;
d、利用流人增强效应,不用造影剂即可做非创伤性MRA检查;
e、磁共振成像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组织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f、不变换体位即可做任意方向的断层成像; g、没有骨性伪影;
h、无损伤的安全检查; 2、缺点:a、成像速度慢; b、伪影多; c、对钙化不敏感;
d、对患者有选择;
e、检查费用高。
六、人体正常组织MR信号特点和异常病理MR信号改变
1、正常组织:
a、脂肪和骨髓; b、肌肉; c、骨骼; d、气体;
2、病理改变:
水肿:血管源性、细胞毒素性、间质性。
各论
中枢神经系统
一、 颅脑
1、扫描位置及常规扫描序列参数、作用介绍;扫描序列:
FSE T2WI;
IR-FSE 水抑制(Flair); SE T1WI; FSE T1WI; GR3D T1WI; FSEF3D T2WI; SLDWI DWI
A、 T2WI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颅脑基本扫描序列;
作用:发现病变和确定病变的基本质地; 主要成像参数:
----TR=5000-6000ms; ----TE=102或105ms; ----Matrix=180×256; ----ETL=12; ----NEX=2或1;
----FOV=192-256mm,常规224mm;
层厚:常规为7mm,必要时可以2-5mm;
方位:常规横断,必要时可以加扫矢状及冠状。
B、FIR水抑制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作用:
----抑制脑脊液信号,暴露被其掩盖的病变; ----进一步判定T2高信号病灶的质地;
----增强扫描,特别有力于SE T1WI像上强化不明显和脑膜病变的显示; ? 建议:
作为颅脑的常规扫描序列。 主要成像参数: ----TI=1300—1600ms,(场强增高,TI可适当延长) ----TR=3.5-4倍TI(可根据提示修改); ----TE=105ms;
----Matrix=180×512;
----FOV=192-256mm,常规为224mm; ----ETL=10-12 ----NEX=2
层厚:常规为7mm,也可以5mm;
方位:常规为横断,必要时可以做矢状和冠状。
C、 SE T1WI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作用:
-----清楚显示解剖结构; -----初步判定病变性质; -----用于增强扫描
? 主要成像参数: ----TR=300-500ms; ----TE=10或16ms; ----Matrix=192×256; ----NEX=2-4;常规4;
----FOV=192-256mm,常规224mm;
? 层厚:常规为7mm,必要时可以2-5mm;
? 方位:常规横断,必要时可以加扫矢状及冠状。
D、FIR T1WI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作用:
-----可以清楚显示解剖结构,灰白质对比较SE T1WI更清楚; -----初步判定病灶性质; -----增强扫描
? 主要成像参数: ----TI=400—500ms ---- TE=30ms;
----TR=1600-6600ms(根据提示修改);
----Matrix=180×512;
----FOV=192-256mm,常规为224mm; ----ETL=2或3 ----NEX=2
E、GR3D T1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特点和作用:
----用于做2mm薄层扫描; ----灰白质对比度好;
? 主要成像参数: ----TR=35-80ms,(2000的机器为70ms以上); ----TE=11-16ms; ----FA=45-70°
----Matrix=128-192×512; ----FOV=192-256mm; ----NEX=1-2;
层厚:2mm;扫描层数为16或32层;
方位:多用于矢状或冠状显示脑垂体;也可以做横断。
F、 FSEF3D T2WI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 作用和特点:
---薄层的T2像,显示细小病变;
? 主要成像参数:
-----TR=2500ms -----TE=105ms
-----Matrix=256×512 -----FOV=256mm -----NEX=2
-----层厚:2mm,最小层数为8.
G、 LSDWI 弥散成像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作用和特点:
----线激发
----可以发现超急性脑梗死
----鉴别脑内囊性病变(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脑脓肿) 主要成像参数: ---TR=200-300ms ---TE=102ms
---B value=700-1000 ---Matrix=64x256
---NEX=1-2
---FOV=224-256mm ? 层厚:7-10mm ? 方位:横断面
2、扫描方位的选择
很重要
-----保持断面解剖的一致性 -----不同病例的比较
-----同一病例不同次检查的比较 -----不同医院间检查可比 ? 颅脑常规扫描方位 ----横(轴)断位 ----矢状位 -----冠状位
A、横断位定位方法
----以矢状和冠状面像做定位像
----在矢状定位像上,标准横断位层面应平行于前后联合的连线; ----如果矢状面上看不到前后联合,可以平行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的
连线;
----横断位层面应该平行于前颅凹底
----冠状位上应该平行于双侧颞叶底部连线,以保障双侧对称 B、矢状位定位方法
以横断和冠状像做定位参考:
-----在横断面定位像上使成像层面与大脑纵裂平行
-----在冠状定位像上要使成像层面与大脑纵裂及脑干平行; ----一定要有正中矢状面。 C、冠状位定位方法
? 以横断和矢状像做定位参考:
? 横断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纵裂垂直 ? 矢状定位像上使成像层面与脑干平行 ? 特殊部位:
-----观察小脑幕的冠状位在矢状定位像上应该垂直小脑幕 ------海马的冠状位应该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 D、扫描方位的基本要求
任何扫描方向上的T1WI与T2WI层面及间隔必须是相同的 颅脑检查以横断面为主,辅以矢状 需要加扫冠状面的情况:
----要求观察内耳或桥-小脑角区 ----颅底及小脑病变的双侧对比
----颅顶部双侧比较 ----颞叶病变双侧对比
3、正常头颅MR信号表现; 4、先天发育异常:
A、胼胝体发育畸形及中线脂肪瘤; B、脑裂发育畸形
C、大脑及小脑发育不全 D、脑内先天性囊性病变 E、结节性硬化 F、透明隔发育异常
5、脑内肿瘤
A、胶质瘤:星性细胞瘤,常见的神经上皮肿瘤,约占胶质瘤的40%是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见幕上,发生于幕下的多见于儿童。根据细胞分化及间变程度不同,可分为良性、恶性、介于良、恶性之间等多种按细胞类型进行的分级。 诊断要点
癫痫、精神改变、高颅压、脑受损征象成人多见于额颞叶,可沿胼胝体侵及对侧。多位于脑白质内。
1、2级星形细胞瘤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瘤周水肿轻,坏死、囊变少、
强化轻。
3、4级长T1长T2,信号强度不均、瘤周水肿、占位明显。不均匀显
著强化
B、脑膜瘤:
仅次于星形细胞瘤的颅内常见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20%。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 以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最多见,蝶骨嵴、鞍结节、中颅凹、嗅沟、桥-小脑角等为次。 脑膜瘤多为良性,恶性少见。 诊断要点
多为脑外肿瘤。
高颅压征象出现晚。
MRI平扫肿瘤呈T1低或等信号,T2 稍高或等信号,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不明显。
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对比增强。 肿瘤周围骨质可增生或破坏。
C、桥-小脑角区占位:
听神经瘤,
起源于听神经,是颅神经瘤中最常见的。男性略多于女性,桥-小脑角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临床表现为单侧耳鸣、耳聋、头昏、眩晕可有前庭功能紊乱、脑积水、视乳头水肿及锥体征阳性。
诊断要点
以耳鸣、耳聋、眩晕、头昏为首发症状。 多于中年后缓慢起病。
病灶位于桥-小脑区,以内听道口为中心的肿块;T1呈略低或等信号,T2上为高信号 Gd—DTPA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胆脂瘤(表皮样囊肿);
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肿瘤,好发于桥小脑角。肿瘤匍匐样生长,通过天幕孔蔓延到幕上。增强扫描瘤体不强化,囊壁可有部分强化。
D、垂体瘤
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颅内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位于第3位。
约占颅内肿瘤的10%。
按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0mm)和垂体大腺瘤(>10mm)。 临床表现视力障碍、垂体功能异常(停经、泌乳)、头疼等。 正常垂体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前叶)。
诊断要点
微腺瘤:临床、实验室检查有内分泌异常;垂体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可伴有垂体上
缘上凸,垂体柄移位,鞍底下陷。增强扫描早期,瘤体不强化与明显强化的正常组织形成鲜明对照
大腺瘤:鞍内软组织肿块,正常垂体信号消失,可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强化明
显。
E、颅咽管瘤
常见的小儿脑肿瘤,也可发生于成人。肿瘤 以鞍上为多,也可鞍上、鞍内同时发生。
肿瘤可分囊性、实性和混合型三种,实性多有钙化。
囊性肿瘤含胆固醇结晶时,呈短T1高信号其余类型可为长T1、长T2或等T1、长
T2改变。 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壁环行强化
诊断要点
青少年多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视力障碍及内分泌改变。
MRI表现多样化,根据病变内成分不同而表现各异。可表现为T1、T2均呈高信号;或T1低、T2高、T1等、T2高;甚至T1、T2均呈等信号。 多可看到正常垂体。
F、转移瘤
脑转移瘤常发生于肺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病高峰40-60岁,男多于女。幕上转
移多见。
病灶多发生于皮-髓交界处,也可限于脑白质内常为多发的实质性肿块,也可有囊变、出血、坏死。
诊断要点
原发肿瘤病史 多发结节病灶 小病灶,大水肿
增强扫描病灶有明显强化 患者年龄偏大
6、脑血管性病变
A、脑梗死
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 不同部位的血管梗塞,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按脑梗死发生的时间分为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陈旧性). 按梗死的部位大小及性质可分为腔隙性、出血性及分水岭脑梗死。
诊断要点
-----异常信号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 -----腔隙性梗塞多发生于双侧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区、脑干。
-----病灶直径大多在5-15mm之间,大于10m的称为巨腔隙。最大直径可达20-35m -----病灶多呈圆形、卵圆形或裂缝状. -----水抑制像显示最佳。
-----患者大多突然发病,有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史。
B、脑出血
-----脑血管破裂出血或发生渗漏出血所引起。
-----可有高血压(老年人)或血管畸形(青年人)
-----发生在幕上的脑出血约占80%,皮层下10%,脑干、小脑约各占5%。 -----血肿不同时期,MRI表现有很大区别而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点:
氧化血红蛋白(OXHB)、脱氧血红蛋白(DEXHB)、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METHB)、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的T1、T2弛豫时间不同而使得MRI表现各异。 出血随时间变化,MRI表现有很大差异。 ------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T1低、T2也呈低信号;
-----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T1呈高信号, T2呈低信号; -----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T1、T2均呈高信号。
诊断要点:
-----急性出血T1WI上病变为等(高场)或高信号(低场),T2WI为低信号,以血肿中心最明显。周围水肿明显。
------亚急性期T1WI为高信号环绕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环绕低信号。末期T1、T2
均为高信号。
------慢性期T、1T2均为高信号,周围可有低信号环。
C、血管畸形(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由血管起始处或分叉部先天性缺陷所致。多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及基底动脉。 ------MR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流空的低信号。 ------有栓子或湍流明显时瘤腔内信号可以增高。
动-静脉畸形:
------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 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组成。动脉直接与静脉交通,
中间无毛细血管。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6-35岁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
诊断要点
-----AVM在T1、T2WI上由于快速流空效应,均呈无信号的迂曲成团的畸形血管影,呈葡
萄状或蜂窝状。 ------AVM有出血时,MRI表现较为复杂,可同时有脑出血 的MRI表现。 ------MRA对较大的AVM能显示供血动脉、迂曲的血管团和引流静脉
D、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见于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发病率增加
-------根据临床和MRI表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 -------多数(2/3)缓慢起病,少数(1/3)为急性发病。
诊断要点
-------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区对称性月晕状T1低、T2、FIR高信号,以FIR像显示佳。 病变有融合倾向。
-------上述区域及基底节区可伴发腔隙性梗塞。 -------多伴有脑萎缩。
-------临床可有进行性痴呆或精神症状。
7、脑内其他病变及颈面部软组织病变
Alzheimer’s 病 以额、颞叶脑萎缩脑室扩大(尤其是111脑室扩大明显。 脑白质内可有T2高信号。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
组织学上表现为神经节皱缩、脂褐质沉积、神经元纤缠结、皮层及海马区老年班形成。
脑萎缩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和继发。
按部位可分为幕上、幕下、局限性和弥漫性
萎缩不但表现为体积缩小而且脑细胞数量减少,间隙由脑脊液填充
脑脱髓鞘病变
髓鞘是成对的脂蛋白组成的膜样紧密层状结构。当受到损害时,较多的自由水居于成对的脂蛋白膜之中,造成T1、T2时间的延长,使T2加权像上呈现了高信号。 髓鞘病变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多发硬化
颅内感染性疾病
脑炎——病毒性,化脓性。 脑膜脑炎 脑脓肿 脑囊虫
颅内感染诊断要点:
临床有感染病史,实验室检查有助区分致病菌细菌、病毒、结核或其他。 脑炎主要分布在大脑凸面的皮层,病灶弥漫;病毒脑炎可在白质。 脑脓肿呈厚薄一致的环形强化。
颅脑损伤
脑挫裂伤
为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合称。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和颅内压增高征象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诊断要点:
明确的创伤史。
软组织血肿对侧部位或局部脑组织T1等、低或高信号、T2高或高低混杂信号,fir高信号。
病灶边缘不清,有占位效应。
外伤性脑梗塞
创伤可造成脑血管的破裂及内膜损伤,同时也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梗塞。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创伤病史,MRI上并无特异性;多发生在白质或基底节区。
硬膜下出血
由直接或间接外伤引起
根椐血肿形成的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类型。
好发于大脑凸面。
急性或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常有严重的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出现早 诊断要点:
硬膜下血肿呈新月状,可跨越颅缝。
MRI表现T1等、高信号,T2高信号。
脑实质受压,脑沟消失,但异常信号不进入脑沟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脑血管畸形或脑损伤的并发症。
纵裂池、外侧裂及大脑凸面脑沟内分布。
T1等信号,T2高信号。由于容积效应,T1有时为低信号。 Fir序列显示最佳。
脑损伤性后遗症
脑软化灶
脑萎缩
放射性(脑损伤)脑炎
发生于放射治疗后,表现为受损伤的脑组织T1、T2值延长,以T2加权像显示最好。急性期可有占位效应,慢性期表现为脑萎缩。可在放疗后6个月-7年内发生。
可逆性脑白质病(RPL)
----发生在大脑后部循环区域,如大脑后动脉和椎动脉支配区。子痫、高血压、使用
环孢素等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
----可以表现为脑出血,也可以是脑水肿。
----致病因素消失后,异常信号可以消失。 ----病变常常在枕叶,而不局限在枕叶。 ----可以不对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最主要是用超声动态观察,MRI可以无创伤的准确、敏感地反应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是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是指的足月儿,而不是早产儿。胎龄和损伤是密切相关的。是急性缺氧,不是慢性缺氧。 不完全缺氧时大脑的旁矢状区易受损。
急性完全缺氧 ,T1像皮层、皮层丅区可见迂曲条状、点状高信号 ,侧脑室角的前外侧额叶深部可见对称的点状稍高信号;沿侧脑室边缘条带状高信号。这主要 是因为缺氧导致了血管扩张,有红细胞和血浆蛋白渗出。
鼻咽腔及鼻窦病变
鼻咽癌
----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8%。
----较小的鼻咽癌在咽隐窝处形成小肿块,T1加权像显示佳。
----由于肿块阻塞咽鼓管,常造成患侧乳突气房内长T1长、T2信号。
----病变可沿肌束、神经血管束以及纤维-脂肪组织界面蔓延,侵犯颅底或颈部
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广东省,男多于女。
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鼻塞、耳鸣、听力减退头疼及颅神经症状。
MRI表现鼻咽部肿块,T2信号无明显增高。病变向深部及临近结构侵犯。乳突内
T2高信号
增殖体肥厚:
鼻咽部是上呼吸道炎症的好发部位。MRI显示慢性炎症较好。
儿童的急性炎症可引起扁桃体和增殖体肥大。成人多为慢性炎症引起。
增殖体肥大MRI表现为鼻咽顶壁软组织增厚以致鼻咽腔狭小。 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喉癌
----好发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吸烟、饮酒、空气污染及慢性炎症为可能的发病因素。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咽部不适、疼痛,晚期可有血痰。 ----MRI表现T1低或稍低信号,T2为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中等强化。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于50-60岁男性。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和咽喉疼痛。
----MRI示喉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声带受累,周围软组织受累,喉软骨破坏。 ----MRI显示早期喉癌以及侵犯范围较CT清楚。
鼻窦病变
炎症、息肉 囊肿 外伤
腮腺病变
腮腺因富含脂肪成分,在SE序列T1及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腮腺良性肿瘤较恶性常见,又以混合瘤最多
MRI表现为腮腺内圆形或类圆形肿物,界限清楚,信号均匀。T1低信号T2高信
号瘤体内可有T2低信号的纤维间隔或钙化。 恶性肿瘤的边缘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软组织病变
甲状腺病变:
甲状腺在MRI T1 、T2加权像上表现为较肌肉信号稍高的信号改变。
甲状腺最常见的病变是良性肿瘤--腺瘤。
甲状腺癌不到良性肿瘤的7%。囊肿、弥漫或局限性甲状腺肿在临床上也可看到。 腺瘤可为T1低、等或高信号,T2高信号或低信号。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是一种良性慢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少见,常容易误诊。
二、脊柱、脊髓
1、脊椎、脊髓常规MRI检查方法
椎管病变的影象学检查,首选MRI。对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及髓外硬膜外肿瘤都做出定位、定性诊断。 GD—DTPA增强扫描可鉴别肿瘤和水肿。 椎体、间盘、韧带的显示MRI也有独到的优势。 脊柱、脊髓损伤MRI可以判定新鲜和陈旧病灶。
A、颈椎扫描位置及序列
-----病人仰卧,颈线圈,下颌骨下缘(即甲状软骨隆凸处)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选择冠状作定位像,扫矢状T1WI、T2WI,横断扫T2WI。 -----加预饱和带图像可以更清晰。
-----横断位扫描为多片、多角,定位像可单片累加。
B、胸椎扫描位置和序列
----胸椎用体或脊柱线圈,磁场中心、线圈中心和准胸锁关节与剑突连线的中点连为一线。 ----选择冠状作定位像,扫矢状T1WI、T2WI,横断扫T2WI。 ----加预饱和带图像可以更清晰。
----横断位扫描为多片、多角,定位像可单片累加
C、腰椎常规检查
----患者仰卧,体线圈或平板线圈。磁场中心、线圈中心对准 脐上2cm处。
下胸或下腰段中心可适当上、下移。
-----选择冠状作定位像,扫矢状T1WI、T2WI,横断扫T2WI。 -----加预饱和带图像可以更清晰。
-----横断位扫描为多片、多角,定位像可单片累加
2、脊柱脊髓MRI检查的技术原则:
常规扫描方位: ----矢状和横断面 需要加扫冠状面
----当病变位于椎管一侧或需要观察椎管两侧对称性时 ----观察两侧脊神经根、臂丛等时 层厚和间距
----4-5mm/1mm ? 减少运动伪影 ----空间饱和技术
3、脊柱MRI检查的其他注意事项:
----矢状面扫描应该是奇数层,应该有正中矢状面; ----横断面扫描范围应该包括整个椎间孔;
----弥漫病变时不要扫描厚层横断面,建议扫描薄层、层间距加大的横断面。 扫描序列主要参数和作用:
T1WI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作用:
-----清楚显示解剖结构及发现病灶; -----增强扫描; ? 主要扫描参数: ----TR=480-700ms ----TE=22ms
----Matrix=180x512 ----NEX=4-8;常规6;
----FOV=192-400mm,常规颈椎256mm(矢状)192mm(横断);胸、腰椎350mm(矢状),256mm(横断);
----层厚=4-7mm,常规5mm;
FSE T2WI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 作用:
-----发现病变和观察病灶质地
? 主要扫描参数:
----TR=4000-5000ms ----TE=105ms(矢状),102ms(横断); ----Matrix=180x512 ----NEX=2-4;常规2;
----ETL=10-12
----FOV=192-400mm,常规颈椎256mm(矢状)192mm(横断);胸、腰椎350mm(矢状),256mm(横断);
----层厚=4-7mm,常规5mm;
GR2D反相位脂肪抑制像的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 作用: ----抑制脊柱髓腔内脂肪
主要扫描参数:
----TR=300-400ms
----TE=16ms(2000的机器)11ms(3000和4000的机器) ----Matrix=128-192x512 ----NEX=2-4;常规4;
--------FOV=256-400mm,常规颈椎256mm;胸、腰椎350mm; ----层厚=4-7mm,常规5mm;
4、脊柱脊髓病变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A、髓外硬膜下占位
-----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原发椎管内肿瘤的55%。 -----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脊膜瘤为最常见的硬膜下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20--50岁好发,无性别差异;脊膜瘤好发50--60岁女性。
诊断要点:
----肿瘤形态规则,位于脊髓一侧,病变侧肿瘤上下端蛛网膜下腔扩大,脊髓受压向对侧
移位。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和准确判断病变范围。
B、 髓内病变:
----常见的髓内占位病变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及少见的畸胎瘤。 -----多发硬化、横断性脊髓炎。
----脊髓创伤(挫伤、水肿、软化和胶质增生)。
5、脊柱创伤
-----单纯压缩骨折或爆裂骨折可不同程度引起椎体、间盘、韧带、脊髓及周围软组织的
形态、结构、位置及信号的改变。
-----从MRI信号的不同表现可判断脊柱的急、慢性损伤。
6、脊柱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A、椎间盘突出:
-----突出的髓核压迫硬膜外脂肪、硬膜囊或进入椎间孔内。因为纤维环后缘较前缘薄弱,
髓核突出常发生于后方,常见于 旁中央型。 ------突入椎体形成Schmor‘s结节,向前突出可形成骨桥。
------腰椎好发于腰4-5、腰5-骶1,颈椎好发于颈4-5、5-6,胸椎间盘突出少见,多为
黄韧带肥厚。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为神经根或脊髓受压。
-----MRI 表现与变性的椎间盘信号相等的软组织影局限性向后方或侧后方伸出。 -----突出的间盘可压迫硬膜外脂肪、神经根及脊髓。 -----椎间盘碎片存在于硬膜外间隙。增强扫描碎片不强化。
7、先天性发育异常
环枕融合畸形、枢椎齿状突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环枢关节半脱位、脊柱裂、低位脊髓(脊髓栓系)、脊髓纵裂、脊髓、脊膜、脂肪膨出等神经管闭合不全性疾病;脂肪瘤、胆脂瘤等畸胎类肿瘤;蛛网膜囊肿、脊髓空洞症等MRI均可清楚显示全貌。
8、感染性病变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关节结核。青年人常见。也可见于10岁以下的幼儿。多见于腰椎,其次为胸腰段。间盘及相邻的椎体受累。病变侵及多个椎体。椎旁可形成软组织脓肿。 化脓性脊柱炎、椎间盘炎较结核少见。
9、脊柱转移瘤
脊柱是骨转移的常见部位。胸椎多见。
多见于老年人。疼痛、病理骨折和继发性截瘫是其常见临床症状。
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为乳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肾癌,其次是肺癌和鼻咽癌,第三
位的是消化道和女性生殖器肿瘤。 椎间盘不受累为鉴别要点。
诊断要点:
多发、跳跃性改变; 易侵犯附件;
软组织肿块局限在破坏的椎体范围内; 椎间盘不受累;
椎体的塌陷多位于中后部; MRI信号改变呈多样性。扫描
骨与关节
MRI的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多维成像和丰富的扫描序列及信号变化,是X射线和CT无法比拟的。如对早期的骨缺血坏死、膝、髋关节的复杂损伤、关节软骨病变、早期骨髓炎、骨肿瘤的髓腔及软组织侵犯及复杂结构的检查,都是其他影
像检查方法不能取代的.
一、扫描位置及常规扫描序列参数、作用介绍;
1、髋关节扫描位置及序列
髋关节用体线圈,中心线为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的中点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定位:扫横断以冠状做定位像,应包括整个股骨头。
扫冠状以横断定位,从双侧髋臼前缘开始,应该包括整个股骨头,双侧对称显示,以
便比较。
矢状位可以显示股骨头和髋臼的关系,对观察儿童的股骨头软骨病变和成人的缺血坏死很有帮助。
要显示股骨颈全貌,可扫斜矢状位。横断像上扫描线平行于股骨颈长轴。
扫描序列:横断T1WI、T2WI和冠状T1WI是常规扫描层面。必要时加扫冠状T2WI及矢
状或斜位像及脂肪抑制像。
T1WI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作用: -----清楚显示解剖结构及发现病灶;
? 主要扫描参数: ----TR=340-400ms ----TE=16ms
----Matrix=192x256 ----NEX=2-4;常规4;
----FOV=300-350mm,常规300mm; ----层厚=4-7mm,常规5mm;
FSE T2WI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 作用: -----发现病变和观察病灶质地
? 主要扫描参数: ----TR=3000-4000ms ----TE=87ms
----Matrix=180-360x512 ----NEX=2-4;常规2;
----ETL=8
----FOV=300-350mm,常规300mm; ----层厚=4-7mm,常规5mm;
脂肪抑制(IR)像的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 作用: -----鉴别髓腔及含脂肪组织与病变
主要扫描参数: ----TR=800-1600ms
----TI=90-100ms
----TE=30ms
----Matrix=180x512 ----NEX=1-2;常规1;
--------FOV=300-350mm,常规300mm; ----层厚=4-7mm,常规5mm;
2、肩关节定位及扫描方位
用体线圈或肩线圈,肱骨大结节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扫描方位:
----横断、斜矢状、斜冠状为常规扫描方位;
扫描定位
? 横断位以冠状或矢状定位;从肩峰到关节盂下缘,要包括整个肱骨头及肩峰 ?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 ? 斜冠状位:以横断定位,扫描线平行于冈上肌; ? 作用:完整显示冈上肌肌腱
斜矢状位以横断做定位像,扫描线平行于关节盂关节面
? 作用:显示肩峰和肩袖及周围肌肉肌腱结构 扫描序列
T1WI及T2WI为常规扫描序列。
必要时可加扫脂肪抑制像或GR梯度回波像。 T1WI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作用:
-----清楚显示解剖结构和发现病灶;
主要扫描参数: ----TR=340-400ms ----TE=16ms
----Matrix=192x256 ----NEX=2-4;常规4;
----FOV=192-300mm,肩线圈用192mm; ----层厚=4-7mm,常规5mm; FSE T2WI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作用:
-----发现病变和初步确定病灶质地
主要扫描参数: ----TR=3000-4000ms ----TE=87ms
----Matrix=180-360x512 ----NEX=2-4;常规2;
----ETL=8
----FOV=192-300mm,肩线圈为192mm; ----层厚=4-7mm,常规5mm;
脂肪抑制(IR)像的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作用:
-----鉴别髓腔及含脂肪组织与病变
? 主要扫描参数: ----TR=800-1600ms ----TI=90-100ms ----TE=30ms
----Matrix=180x512 ----NEX=1-2;常规1;
----FOV=192-300mm,肩线圈为192mm; ----层厚=4-7mm,常规5mm;
GR梯度回波像特点及参数
? 特点: -----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腔内病变。
主要扫描参数: ----TR=300-400ms ----TE=11-16ms ----FA=45-70°
----FOV=192-300mm,用肩线圈时为192mm ----Matrix=160x512
----NEX=4
层厚:4-7mm,常规为5mm
3、腕(手)定位及扫描方法
定位:
用腕线圈或头、颈线圈,尺、桡骨间隙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扫描方位:横断、矢状、冠状为常规扫描方位;
扫描序列:T1WI及T2WI为常规扫描序列。必要时可加扫脂肪抑制及GR梯度回波像
扫描定位
横断位以冠状或矢状定位;从尺桡骨远端到近节掌骨基底部,要包括整个腕骨。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
冠状位:以横断或矢状定位,扫描线平行于腕骨;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能够完整显示近排和远排腕骨排列及形态及屈肌腱。
? 矢状位以横断或冠状做定位像,扫描线中心要垂直腕骨;在冠状位上扫描线要穿过头状骨包括尺骨茎突到桡骨茎突。 ? 作用:
? 基本扫描方位;显示腕骨前后排列等
扫描序列
T1WI作用和主要扫描参数
? 作用:
-----清楚显示解剖结构、发现病变
? 主要扫描参数: ----TR=340-400ms ----TE=16ms
----Matrix=128-160x256 ----NEX=1;
----FOV=350-400mm,
----层厚:30-100mm,常规60mm
肾上腺病变
? 由于肾上腺和肾脏位于有丰富脂肪组织的肾筋膜囊内,天然对比好,虽然肾上腺体积较小,只要选择适当的序列和层厚,病变既可显示。 ? 正常肾上腺无论在什么序列上均为中等信号,右侧为“人”形或“Y”形,左侧为三角或
倒”V“;
? 肾上腺腺瘤: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T1WI信号与肝脏相近,T2WI略高于肝脏
的低信号改变.
肾脏病变
? 肾囊肿:常见的位于肾皮质内的良性囊性病变;常多发,大小不一,呈边缘光滑的
长T1、长T2信号;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如果肿瘤以脂肪组织为主,T1WI为高信号改变,对
无脂肪成分的实质性肿瘤,T2WI像上的低信号改变可以和T2WI高信号的肾癌鉴别; ? 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MR信号多样,大多与相邻的肾脏实质信号差别不大,
动脉早期强化是特征性改变。 ? 肾结石、积水等病变
胸部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一、胸部定位
? 仰卧,体线圈,双侧乳头连线上2CM对准线圈和磁场中心; ? 扫描定位:
-----横断以冠状和矢状定位;包括双侧肺尖及膈顶;
-----冠状以横断和矢状定位;应该向足侧倾斜10-15°,以显示气管及分叉; -----矢状以横断和冠状定位,片数最好是奇数,可以显示胸椎全貌。
扫描序列
? SE T1WI; ? FSE T2WI;
? 2DGR屏息扫描;
SE T1WI
? 作用:显示解剖结构和病灶; ? 主要参数: ----TR=340-600ms ----TE=16ms
----Matrix=192x256 ----NEX=2-5;常规4;
----FOV=300-350mm,常规350mm;
----层厚:7-10mm,常规为7mm ;
SE T2WI
? 作用:显示病灶和质地; ? 主要参数: ----TR=3000-5000ms ----TE=87ms
----Matrix=180x512 ----NEX=2-3;常规2;
----FOV=300-350mm,常规350mm; ----层厚:7-10mm,常规为7mm ;
GR2D屏息扫描
? 特点:快扫序列,抑制呼吸伪影; ? 主要参数: ----TR=80-150ms ----TE=4-11ms
----Matrix=128x256 ----NEX=1-2;常规1; ----FOV=350mm; ----层厚:7-10mm;
二、肺部病变
由于肺内质子密度很低,T1、T2弛豫时间很短,所以信号很低;肺部血管的流动造成信号丢失,呼吸及心跳运动都会影响到图像质量,所以图像分辨率低,缺乏对比,使其在肺部检查中一直受到限制。对肺部病变首选X线及CT。 但对肺癌的分期、肺内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区分肿块和肺不张及胸廓入口和膈肌附近病变的定位很重要,有明显优势。
三、纵隔 病变
MRI的多轴位成像对纵隔病变的性质鉴别很有帮助,对纵隔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都可以清楚显示。由于纵隔大血管流空效应通常无信号,故血管管腔与纵隔内高信号
脂肪形成鲜明对比。中等信号的淋巴结显示清楚明确。
对胸腺瘤、淋巴瘤、肿大淋巴结等显示效果佳。
四、胸壁及胸膜病变
正常胸膜为一薄层浆膜,MR上不能显示。当胸膜病变引起增厚时,往往显示良好。MRI可以显示胸壁肿瘤、胸腔积液;多方向成像可以显示胸壁受累全貌。
五、心脏大血管MRI成像
? 由于彩色多普勒的普及,低场核磁只能反映心脏大血管形态学改变的功能已经被更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彩超所取代。
? 但由于磁共振图像的可重复性可以对多次图像进行比较观察,所以对夹层动脉瘤等,
磁共振仍然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六、乳腺病变
? 正常的乳腺组织呈T1低、T2稍高信号。仅凭MRI平扫(高场1.5T)与钼靶和B超的诊断价值没有明显区别。而增强扫描就有明显优势。
? 常规MRI扫描序列:T1WI、T2WI,加强扫描用33秒的梯度回波,常规剂量,10S
内团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磁共振临床培训课程目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