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古代诗文阅读
第四节 体会古诗感情,欣赏精美诗句
[能力定位]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阅读古诗,要学会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首先要能识别它的体裁类型(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等),同时要能分辨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进而能根据诗歌的特点(形象性、抒情性、凝练性、音乐性),初步学会透过它所描绘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去体会它所创造的意境,领悟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其中精美的诗句,要学会仔细品味、产生联想或作出自己的评价。 [方法导引]
诗歌的特点是:形象绚丽而生动,感情丰富而强烈,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古诗与现代诗相比,语言更为凝练,节奏更为鲜明。凡得以流传千古的好诗,每一首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都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或感叹。阅读、欣赏古诗,就要从诗歌的以上特点入手。
一、美读。有一种说法,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古诗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之中,不反复吟诵,怎能体会得出?通过反复吟诵,才有可能逐步把握诗的感情脉搏,找到“诗眼”,领悟诗中意境。古诗都有鲜明的节奏,而且讲究押韵,不少古诗原是可以配乐唱的,这就为我们的美读提供了条件。“美读”即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就是随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韵味,“激昂
第 1 页 共 35页
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握古诗节奏的原则是不能读破诗句,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不能读成“朝/辞白帝/彩云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能读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推敲语言。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不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而古诗讲究“炼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广的内容。同时,古诗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对比、借代、排比等,读诗时要仔细琢磨;透过诗中那些绝妙的词语,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神、感情令人震撼的佳句,体察诗人寄托其中的喜怒哀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联想、想象。凡流传久远的古诗,诗中创造出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有时甚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读诗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是无法领略出其“弦外之音”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发挥联想和想象,透过字面,体会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再现诗里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品味,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深意。
四、知人论诗。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在阅读欣赏古诗时,通过查阅资料对以上问题有所了解,能使我们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对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寄寓的理想产生共鸣,或作出合理的评价。
五、比较。同一题材,不同的诗人会因生活阅历、个性、情趣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位诗人,会因处境的变化而产生性格、志趣的变化,其不同时期的诗作会折射出这些变化。阅读古诗可以从以上方面进行比较。无论是同一题材诗作的横向比较,还是同一诗人不同时期诗作的纵向比较,都能提高我们
第 2 页 共 35页
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和欣赏古诗时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解例说]
例一,阅读曹操《观沧海》一诗,回答以下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表现大海波澜壮阔、海岛屹立的诗句是“ , ”。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的诗句是“ , ”。借海面波涛汹涌、天空、日月交错来表现自己宽阔胸襟的诗句是“ , 。 , 。”
2.毛泽东曾于1954年写过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你认为这首词对《观沧海》里的诗句有无化用?它们分别是哪些诗句?毛泽东对古代政治家曹操看法如何?从他的词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解说:1.本诗是公元207年农历7月作者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写。登临山峰,面对大海,山上初秋的景色、大海汹涌的波涛、天空的辽阔无边正与诗人昂扬振奋的气概、豪迈宽广的胸襟相契合。据此阅读全诗,可知第1题的答案分别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第 3 页 共 35页
2.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写于1954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新中国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待实施。此时诗人胸中的豪迈情怀不言而喻。了解此背景,可知词中化用曹操诗句并非偶然。其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仅仅是化用,更赋予了时代的崭新含义。从“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古代政治家曹操的赞赏。
例二,读王维诗《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征蓬”、“归雁”二句隐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征蓬”、“归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苏轼曾赞王维“诗中有画”,本诗中“大漠”、“长河”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解说:1.本诗写于公元737年春天。当时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征蓬”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归雁”原指春天飞回北方的大雁;而根据诗的背景介绍,可知此处诗人并非仅仅在写北方边塞这苍凉悠远的景象,更暗喻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诗句中隐含着他怆然沉郁的心情。
2.诗歌所创设出的意境,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果硬要用什么词语去诠释或替换,会顿时意趣全失、索然无味。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
第 4 页 共 35页
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这一切,必须用心灵去体会、发挥想象,方能得其妙处。
例三,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结合刘禹锡的生平,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了它什么新意?
2.“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谈谈你的感受。 3.用两个形容词概括诗人在诗中的感情轨迹: —— 。
解说:1.刘禹锡因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而连连遭到贬谪,历二十三年(一说二十二年)之久。公元826年,他被罢和州刺史,归洛阳途经扬州时遇见被罢苏州刺史、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白居易作诗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写此诗作为答谢。这两句诗中虽有抑制已久的激愤心情,例如将自己比作“沉舟”、“病树”,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是要发展的,劝慰好友不必为自己担忧,体现出深沉而积极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因此而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现在人们将其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往往用它来指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将永远被抛弃。2.“春”在这里应该是一个动词,表示树木花草萌发生长、欣欣向
第 5 页 共 35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诗文第四—六节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