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 基因突变 (3). 非同源 (4). 源染色体上 (5). 8 (6). 1/12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说明插入的外来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却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淀粉酶基因通过控制淀粉酶的合成进而控制淀粉的合成,说明基因通是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豌豆皱粒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子二代隐性个体绿色皱粒不饱满豌豆占1/64(=1/4×1/4×1/4),说明三对基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三对基因型都是杂合的,则子二代黄色圆粒饱满的基因型有2×2×2=8种,黄色豌豆中的纯合子占1/3×1/2×1/2=1/12。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2)中根据子二代的隐性个体的基因型的比例判断子一代的基因型以及三对基因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上,再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10. 蜜蜂可通过信号传递发现蜜源。某学习小组运用模拟探究的方法,试图通过实验探究“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具体如下:
实验材料:生长状况相同的蜜蜂若干,同种常见蜜源(粉色桃花)若干,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白纸,剪刀,染料等。 第1实验组假设: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第2实验组假设: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第3实验组假设:通过花的气味识别
(1)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信息传递,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___信息。
(2)第2实验组的“模拟花”在颜色、气味和外形上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物理、物理、化学 (4).
,即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
用白纸折成与桃花相同的形状,喷洒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或白色、与蜜源味道相同、与桃花形状相同)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能够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题干中第1实验组中,花的外形属于物理信息;第2实验组中,花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第3实验组通过花的气味识别,气味分子属于化学信息。
(2)第2实验组中,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说明实验的自变量是花色,而气味和外形都属于无关变量,因此应该用白纸折成与桃花相同的形状,喷洒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11. 【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农作物秸秆可用于还田、种蘑菇、生产燃料、造纸等,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水 无机盐 + + 淀粉 + + 纤维素粉 酵母膏 + - + + CR溶液 + + 琼脂 - + 培养基甲 + 培养基乙 +
注:“+“表示有,“-”表示无。
(1)人们常常将滤纸等埋在土壤中以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判断,上述两种培养基能否____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为什么?___________。
(3)分离出的纤维素分解菌能利用___________酶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4)将筛选培养的纤维素分解菌破碎后,用_______的方法可将纤维素酶溶液与其他细胞成分分离开。纤维素酶能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还原性的葡萄糖,根据这一特性,可用___________试剂判断提取物是否起到了降解纤维素的作用。
(5)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防止杂菌污染的关键技术是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杂菌污染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为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 (2). 不能 (3). 因为培养基甲不含琼脂,培养基乙不含纤维素粉 (4). C1酶、CX酶 (5). 离心 (6). 斐林 (7). 无菌技术 (8). 将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
【解析】试题分析: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则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塘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根据表格分析,培养基甲中没有琼脂,属于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乙中纤维素粉作为碳源,不能用于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1)人们常常将滤纸等埋在土壤中,人为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从而获得纤维素分解菌。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培养基甲为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培养基乙没有纤维素粉,因此也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3)纤维素分解菌之所以能够利用纤维素,是因为其细胞内含有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4)纤维素分解菌破碎后,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纤维素酶溶液与其他细胞成分分开;纤维素属于非还原糖,其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可以利用斐林试剂剂判断提取物是否起到了降解纤维素的作用。
(5)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关键技术是无菌技术,该实验应该将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 12.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获得了能大量合成胰岛素的大肠杆菌,它看起来与普通细菌没有什么不同,却可用来治疗糖尿病等疾病,使族岛素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1)野生型大肠杆菌不能合成胰岛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人体骨骼肌细胞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合成胰岛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基因技术过程中常常会使用PCR扩增仪,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包括___________、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___。 (3)该技术的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常用Ca2+处理受体细胞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技术常用的运载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野生型大肠杆菌体内没有合成胰岛素的基因 (2). 不能 (3). 胰岛素基因不表达 (4). 完成DNA的复制,使目的基因数量增多 (5). 引物 (6).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7). 改变其通透性,制备感受态细胞 (8). 大肠杆菌的质粒 【解析】试题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1)由于野生型大肠杆菌体内没有合成胰岛素的基因,因此不能合成胰岛素;人体骨骼肌细胞含有胰岛素基因,但是该基因没有选择性表达,因此也不能产生胰岛素。
(2)转基因技术过程中,常常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以获得更多的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包括引物、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3)基因工程中,若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应该先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改变其通透性,使之称为感受态,便于目的基因的导入;该过程一般用大肠杆菌质粒作为运载体。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之一,被誉为“消化车间”下列与溶酶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矿工中常见的职业病硅肺是由于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的 B. 溶酶体通过合成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 C.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均会被排出细胞外
D. 溶酶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答案】A
.........
2.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个体的生长都是通过细胞增殖来实现的
B.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C. 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因为基因不再表达
D. 细胞坏死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这种表达对机体有害 【答案】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单细胞生物都不能通过细胞增殖来实现个体的生长,A错误;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B正确;细胞凋亡的发生是细胞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进行表达的结果,C错误;细胞凋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坏死与基因无关,D错误。
3. 下列关于育种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工诱变与自然突变相比,突变频率较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B. 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C. 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染色体数目从4N-3N的过程不需要使用秋水仙素 D.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利用单倍体育种获得纯合子,要用秋水仙素处理正在萌发的种子 【答案】D
【解析】人工诱变与自然突变相比,突变频率较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A正确;杂交育种主要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染色体数目从2N-4N的过程需要秋水仙素的处理,而从4N-3N的过程不需要使用秋水仙素,C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利用单倍体育种获得纯合子,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D错误。
4. 有翅的昆虫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很难生存,但其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却因为不能飞行而避免被风到海里,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A.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B. 突变往往是多害少利的
C. 海岛的大风环境使昆虫发生了有利于其生存的变异 D. 该昆虫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A
5. 生长素是最早从人的尿液中提取的植物激素,胚芽鞘的生长就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若对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1处理,可得出的结论是(注:胚芽鞘中的数据是一定时间后所测得的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的3H—IAA百分比含量)
A. 单侧光条件下,IAA进行极性运输 B. IAA可以由背光侧横向转移至向光侧 C. 不同器官对同一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D. IAA的横向运输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 【答案】B
【解析】单侧光能引起IAA的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而极性运输是指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A错误;由图可知,IAA可以从背光侧横向转移到向光侧,B正确;本题没有涉及到多种器官,无法说明不同器官对同一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C错误;自由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故IAA横向运输的方式不可能是自由扩散,D错误。
6.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下列与群落演猶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 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 C. 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D. 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B正确;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 下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分裂图。请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
(1)图甲中的a、c、p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不应出现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根据图乙可知,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____定律,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核膜、细胞膜、线粒体内膜 (2). d(或d、m、n) (3). 因为d是叶绿体,不应出现在人体细胞中 (4). 基因的自由组合 (5). 因为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a是细胞核膜;b是细胞器膜;c是细胞膜;d是叶绿体,m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e是线粒体,p是线粒体内膜;f是内质网;g是囊泡;h是高尔基体。分析乙图,四个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后期、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就是第二次分裂前期。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表示细胞核膜,c表示细胞膜,p表示线粒体内膜。 (2)d是叶绿体,在人体细胞中不应该出现叶绿体。
(3)根据乙图分析可知,P和Q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它们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甲图中生物膜的功能判断相关膜结构的名称,进而判断其他生物膜的名称,明确人体细胞中是没有叶绿体的。
8. 实验法对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请根据相关实验或方法回答问题:
(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使用_____________混合液(1:1)在室温下对实验材料进行解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再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过程与上述过程相似,但在解离前要先用卡诺氏液浸泡0.5?lh,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2)孟德尔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得出了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该方法具体的
步骤可概括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基本环节。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实验使用了这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一例)。
(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_________________遗传病,该类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答案】 (1). 盐酸和酒精 (2). 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 (3). 漂洗、染色、制片 (4). 固定细胞形态 (5). 假说—演绎 (6). 演绎推理 (7).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8). 单基因 (9). 一对等位基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有丝分裂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调查人类遗传病,基本上是书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提示分析答题。
(1)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的组成是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解离后还需要漂洗和染色,然后才能制片观察。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解离前需要用卡诺氏液浸泡,以固定细胞形态。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基本环节;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液使用了假说演绎法。 (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9. 一百多年前,孟德尔曾经研究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现代研究表明皱粒豌豆与圆粒豌豆的DNA不同,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而淀粉分支酶的缺乏又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游离蔗糖的含量升高。淀粉能吸水膨胀,蔗糖却不能。皱粒豌豆的蔗糖含量高,不能有效的保留水分而显得皱缩,但味道却更甜美。
(1)上述事实说明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豌豆皱粒的形成是___________(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2)若用黄色圆粒饱满豌豆和绿色皱粒不饱满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均为黄色圆粒饱满豌豆,F1自交后得到的F2中绿色皱粒不饱满豌豆占1/64,由此可推测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中黄色圆粒饱满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黄色豌豆中的纯合子比例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含解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