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人教版最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2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四则运算 课 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3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图 应用 目标达成 课 导 入 堂 新 教 学 过 程 设 课 环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节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4 学(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计 习 新思 知 环 路 节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环节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5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 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6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学生活动 媒体 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 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环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学节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习 新 知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7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环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节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8

0的运算

教学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学生 媒体 设计意图 活动 应用 目标达成 导入100+0= 0+568= 0×78= 0÷23= 新课 128-128= 0÷76= 235+0=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习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新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知 环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节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99-0= 49-49= 0+319= 0×29=

9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课 教学环节 导入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堂 教 学 过 程 学 习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变成96÷(12+4)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环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节 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10

设 新 知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环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节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计 思 路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租船问题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11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 堂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导入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新 课 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 船,你们说好吗? 教 学 过 程 学 习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环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节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 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5题 四、课堂总结: 节 设 新环 计 知

12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观察物体(二) 课 时 知识与技能: 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内容分析 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教学重点 能是不同的。 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教学难点 能是不同的。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14

观察物体课时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课 教学环节 堂 导入 新 课 教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学 学 习 过 新 知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环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节 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程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环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节 上。相同吗? 15

设 计 思 路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环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节 (2)P13做一做。 五、课堂总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6

观察物体课时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与 媒体课 教学学生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应用 一、情境导入 堂 导入出示例2视图。 新 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 教 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学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学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习 2、画一画,比一比。 过 (1)学生按例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新环(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 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知 节 3、完成P14做一做 程 三、巩固练习。 环 练习四 四、课堂总结 节 设 计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17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18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运算定律 课 时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教学目标 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内容分析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19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思 路

教学环节 导入新 课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学习 新知 环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节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20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时2

教学目标

1.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

课 教学环节 导入堂 新 课 教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生成情境 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80厘米=80÷100=0.80米=0.8米 或者: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自主探究 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 2、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3、从左至右是低级化高级,那么从右至左呢?90厘米=0.9米,0.9米=90厘米. 4、0.9米=90厘米是怎样换算出来的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0.9米化成多少厘米,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应该是乘以进率100,因为1米=100厘米,也就是说1米相当于100厘 米,那么0.9米是100厘米的90/100,因此,0.9米=90厘米. 5、学习例2. 环(1)学生独立阅读. (2)0.95米=( )厘米,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节 (3)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 6、想一想:1.32米=( )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7、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我觉得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46

学 过 程 学设 习 新计 知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1

教学目标: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 堂 教 教学环节 导入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根据要求改写成近似数。 245600985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 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说大约0.98米或1米。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学 过 程 设 学 习 计 新 知 二、学习新知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 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l,是4以下的数舍去。 环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 0.984≈0.98 0.984≈1.0 0.984≈1 节 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 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2、P5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47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2

教学目标

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

问题情境与 媒体课 教学学生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应用 导入 堂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 新 课 作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教 出示数据和问题: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 (1)提问:把384400 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应 该用多少来除? (2)应该把384400缩小多少倍? 学 (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 板书: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4) 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过 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单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 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 2、学习例3 出示数据和问题: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程 数)? 学环(1)独立完成,并说出改写方法。 778330000 km=7.7833亿千米 习 节 (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设 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新 3、完成做一做 4、区别对比。 知 例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计 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 应该注意什么? 5、小结:(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 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思 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 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 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 单位名称。 路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 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48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单位“万”或“亿”。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课堂总结 49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人教版最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在线全文阅读。

2014人教版最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5329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