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1970-01-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北京互联网普及率是贵州的4.3倍(2000年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78倍)。

从绝对差距看,最低地区普及率与最高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间的差距都呈继续扩大趋势。2009年,最低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水平是2000年(相差1.52个百分点)的9.1倍。绝对差距的扩大是互联网扩散在不同地区所处阶段差异的表现和结果。尽管所有地区的互联网扩散都已进入快速扩张期,但由于落后地区刚刚进入,其扩张幅度小于发达地区,致使地区间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现象如果用最落后地区与最先进地区进行比较,结果会更加明显。2000年最落后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最先进地区落后19.91个百分点,到2009年这一差距扩大到50个百分点。

图6.22 2001-2009年中国地区互联网绝对差距(百分点)

地区互联网相对差距出现大幅度下降。2009年地区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互联网)为0.48(即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48%),比上年下降2%,比2000年下降了44%(即差距缩小了44%)。

图6.23 2001-2009年中国地区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

(二)地区计算机差距

地区计算机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拥有和使用计算机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指标是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

2009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5.7台,比上年增加6.4台,增长10.8%。 受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地区间计算机普及率存在很大的差距。2009年上海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率最高,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123.2台(比上年增加14.2台);西藏城市家庭电脑拥有率全国最低,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35.1台(增加近5.1台);最高地区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最低地区的3.5倍(2000年这一数据为32倍)。与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计算机普及率的地区间差距要小一些。

从绝对差距看,地区计算机绝对差距比上年有所扩大。2009年每百户拥有计算机量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0.6台,差距比上年扩大1.3台。2009年最高地区比最低地区高出88.1台,差距比上年扩大9.1台。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发达地区计算机扩张幅度大于落后地区,也表明发达地区计算机扩散仍处于高峰期。

图6.24 2004-2009年中国地区计算机绝对差距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地区计算机拥有量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PC)为0.47(即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47%),表明地区间计算机应用仍存在明显数字鸿沟。从变化趋势看,2009年地区间数字鸿沟指数进一步缩小,比2007年最大峰值缩小约29%。

图6.25 2004-2009年中国地区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

(三)地区固定电话差距

地区固定电话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拥有和使用固定电话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指标是固定电话普及率。

2009年,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3.6%,比上年继续下降2.2个百分点。北京固定电话普及率最高为54.7%。普及率最低的地区仍是贵州,为11.9%,比上年下降了了1.3个百分点。最高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是最低地区的4.43倍,比上年有所扩大。

从绝对差距看,地区间固定电话差距进一步缩小。2009年固定电话普及率最高地区比最低地区高出40.8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缩小0.7个百分点;全国平均固定电话普及率比最低地区高出11.7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缩小0.9个百分点。

图6.26 2003-2009年中国地区固定电话绝对差距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最低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地区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0.50(即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0%),比上年略有提高,比最高峰2004年的0.59下降了约

15%(即差距缩小了15%)。2009年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间的相对差距指数为0.77。

图6.27 2003-2009年中国地区固定电话相对差距

(四)地区移动电话差距

地区移动电话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移动电话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指标是移动电话普及率(即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

2009年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比上年增加7.8个百分点,增长16%。上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1.9%,比上年增加10.7个百分点,仍居全国第一位。移动电话普及率最低的地区是安徽,达35.1%,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最高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是最低地区的3.2倍(2002年最高时达到10.1倍)。

从绝对差距看,最低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9年二者相差21.2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但增幅出现缩小(上年为1.1个百分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较发达地区其移动电话扩散进入了快速扩张区,导致全国平均的扩张速度比落后地区要快一些。

图6.28 2003-2009年中国地区移动电话绝对差距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地区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移动)为0.38(即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8%),比差距最大的2001年下降了39%(即差距缩小了39%)。从变化趋势看,相对差距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是在2005年以后(当年最落后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

图6.29 2003-2009年中国地区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

(五)地区电视差距

地区电视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拥有和使用彩色电视机方面存在的差距,用“地区电视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彩电)来表示。考察指标是城乡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

“地区电视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彩电)由“城市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和“农村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两个指标构成,二者各占1/2权重。

1.城市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城市彩电)

城市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城市彩电)是反映不同地区的城市居民在拥有和使用彩色电视机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指标是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

2009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37.6台,比上年增加2.8台。全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在1997年首次突破100台(为100.5台),之后除个别年份外每年仍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的彩电。

2009年最高地区(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85台,比上年增加4.5台;最低地区(宁夏)为104.3台,比上年最低地区(青海)增加1.1台。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最低地区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31.4台,比上年差距扩大1.5台;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比落后80.7台,比上年差距扩大3.6台。

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

【前言】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准确测量、客观描述数字鸿沟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是客观评价政策效果、提出正确应对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数字鸿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反映,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相当复杂。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本着数据完整、理论通用、内涵直观的原则,建立了“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及其分析模型,对“数字鸿沟指数(DDI,Digital Divide Index)”进行跟踪测算和研究。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0》是第六份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年度报告,继承了前此报告主体框架、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对2009年中国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扩散状况和数字鸿沟演变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在考察内容方面,鉴于性别间数字鸿沟已基本消除,2010年的报告不再单独测算性别数字鸿沟指数,重点考察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鸿沟总水平测评。在考察变量方面,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应用为依据。

【总体概况】

(一)互联网应用加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

继2008年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民大国之后,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又取得了两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一是网民总数突破3亿,到年底达到3.84亿人;二是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第一次真正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图6.8 2003-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互联网发展在2006年普及率达到10.5%后开始进入加速扩张期。2007-2009年三年的扩张幅度分别达到5.5个、6.6个和6.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网民总数分别达到7300万人、8800万人和8600万人。预计这一加速扩张趋势将延续至整个“十二五”期间,2015年后扩张速度会明显放缓。

除农村网民规模、宽带网民规模继续扩大外,手机上网人数的快速成长也是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2009年农村网民人数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了7600万。由于3G牌照的颁发,手机上网获得飞速发展,2009年底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不过,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只有3070万。同时,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互联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继续快速提高

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34.6台,比上年增加4.6台,增长14.5%。全国居民家庭计算机保有量约为1.46亿台左右,比上年增加2000万台,增长16%。

图6.9 2002-2009年中国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台)

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5.7台,比上年增加6.4台,增长10.9%,继续处于快速扩张期,预计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较大幅度增加。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为7.5台,尚没有达到快速扩张的临界点,虽然增长速度较快(比上年增加2.1台,增长速度达到40%),但与城市间的绝对差距仍然呈现继续扩大态势。

城乡计算机差距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地区间的计算机差距快速缩小。 (三)固定电话出现全面衰退

继2007年固定电话用户总数和普及率双双首次出现下降之后,2008、2009年固定电话继续出现全面衰退。

图6.10 2003-2009年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及普及率

2009年底,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1369万户,比上年减少2712万户。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3.6%,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四)移动电话普及继续快速发展

与固定电话出现全面衰退的情况相反,2009年移动电话继续保持全面快速增长势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47亿户,一年中增加了1.06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比上年增加了7.8个百分点,增长16%。

图6.11 2003-2009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及普及率

(五)家庭彩电基本接近饱和,城乡、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21.4台,比上年增加6.8台。全国家庭彩电保有量约为5.1亿台左右,约比上年增加3300万台。

图6.12 2003-2009年中国百户家庭彩电拥有量(台)

2009年家庭彩电拥有量的大幅增加主要靠农村,得益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当年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增加近6.8台,创历史新高,而城市仅增加了2.8台。这表明在城市彩电逐步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彩电市场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同时,这一结果也大大促进了城乡彩电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六)中国依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基本消除

2009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9,表明仍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从变化趋势看,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继续呈下降趋势。2004-2009年,中国数字鸿沟缩小了22%。

图6.13 2004-2009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

中国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2009年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0.56(即表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城市落后56%),地区数字鸿沟指数为0.42(即表明最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42%)。

【城乡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是反映城乡数字鸿沟水平的主要指标,代表城乡数字鸿沟的大小,由城乡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普及率五个相对差距指数构成。其中互联网、计算机、彩电各占1/4权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各占1/8权重。

为适应对比分析需要,在进行城乡数字鸿沟分析时,同时测算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但在合成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时一律使用相对差距指数。

(一)城乡互联网差距

城乡互联网差距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的差距。城乡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互联网)以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主要指标,考察城乡互联网数字鸿沟。

2009年城市网民总数达到27719万人,比上年增加6379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达到48.3%,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增长近30%,表明互联网在城市居民中的应用正处于加速扩散期。

农村网民数量继续大幅增长。2009年底,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0681万人,比上年增加2221万人,增长26%。农村网民普及率达到14.7 %,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与前两年相比,2009年农村网民数量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使得城乡互联网差距有所扩大。

图6.14 2005-2009年中国城乡网民普及率(%)[1]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网民普及率高出农村33.6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8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拉大了31%。

从相对差距看,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3.3倍,城乡之间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为0.70(即农村落后于城市70%),表明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与上年相比,城乡数字鸿沟指数略有扩大。

(二)城乡计算机差距

城乡计算机差距是指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计算机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指标是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PC)是用来考察城乡计算机数字鸿沟的主要指标。

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65.7台,比上年增加6.4台,增长10.9%。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7.5台,比上年增加2.1台,增长近40%。

图6.15 2004-2009年中国城乡百户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台/百户)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比农村多58.2台,差距比上年继续扩大4.3台。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计算机普及正处在快速扩张期,而农村计算机扩散尚没有到达加速扩散临界点。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8.8倍,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为0.89(即农村比城市落后89%),表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计算机应用上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从变化趋势上看,2002年以来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有缩小迹象,但幅度不大。

(三)城乡固定电话差距

城乡固定电话差距是指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固定电话方面存在的差距。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固话)以城乡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考察指标,考察城乡固定电话数字鸿沟。

由于越来越多的居民使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用户开始进一步减少,这一现象被称为“移动替代”。2009年全国城乡固定电话用户都进一步减少:城市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1178万户,比上年减少2022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0191万户,比上年减少690万户。

图6.16 2004-2009年中国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部/百人)[2]

2009年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4.1%,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也是中国城市电话扩散历史上连续第三年出现普及率下降。

2009年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4.3%,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绝对差距为19.8个百分点,比上年减少3.3个百分点,缩小幅度达到14.6%。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从2002年的13.1个百分点一路攀升到2005年的27.8个百分点,2006年出现徘徊,之后连续三年出现下降。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缩小,主要原因是城市固定电话接近饱和以及移动替代现象而出现普及率下降。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0.58(即农村落后于城市58%),表明城乡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从变化趋势看,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在2004年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缩小趋势。

(四)城乡移动电话差距

城乡移动电话差距是指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移动电话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考察指标是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城乡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移动)是用来考察城乡移动电话数字鸿沟的主要指标。

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81部,比上年增加9部,增长5.2%。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15部,比上年增加19部,增长20%。农村移动电话正处在快速扩散期,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也使得城乡移动电话差距进一步缩小。

图6.17 2004-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部/百户)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量高出农村65.9部,差距比上年缩小10部,一年之内差距缩小了13%,表明城乡绝对差距呈加速缩小趋势。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1.6倍,城乡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0.36(即农村落后于城市36%),比上年下降18%。

图6.18 2004-2009年中国城乡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

(五)城乡电视差距

城乡电视差距是指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电视机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城乡彩电相对差距指数(城乡

DDI-彩电)”来表示。主要考察指标是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

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135.7台,比上年增加2.8台,增长2.1%。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08.9台,比上年增加9.7台,增长9.8%。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彩电普及已基本饱和,而农村彩电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受家电下乡政策的激励,近年来农民居民购买彩电的积极性趋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图6.19 2003-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部/百户)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居民百户家庭彩电拥有量高出农村26.8台,比上年减少6.9台,差距缩幅达20%。与2000年相比,城乡彩电绝对差距整整缩小了60%。城乡彩电差距连年缩小主要是因为城市彩电扩散已基本饱和,扩张幅度明显减缓,而农村彩电扩散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相对差距看,城市居民百户家庭彩电拥有量是农村的1.25倍,城乡彩电相对差距指数为0.20(即农村落后于城市20%),比上年缩小20%。从2000年起,城乡彩电相对差距指数逐年缩小,表明农村彩电增长速度快于城市。

图6.20 2003-2009年中国城乡彩电相对差距指数

(六)城乡数字鸿沟综合指数

城乡数字鸿沟综合指数(城乡DDI)是由五项城乡信息技术应用相对差距指数加权计算得出的一个合成指标,反映的是城乡数字鸿沟总体水平。其中互联网、计算机、彩电相对差距的权重分别为1/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的权重分别为1/8。

测算表明,2009年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56,即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于城市56%左右,表明城乡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

图6.21 2002-2009年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指数

从分类指标看,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方面的差距居中,彩电方面的差距最小。总体上看,一项技术产品的普及率越高,城乡差距就会越小。

从变化趋势看,城乡数字鸿沟呈缩小趋势,2002-2009年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下降了24%。由于农村信息技术扩散起动相对较慢,城乡数字鸿沟缩小的速度还不够快。这一情况在2007年有了较大改观,除移动电话因素外,主要得益于这一年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出现了大幅度增加。城乡计算机普及率方面的差距变化最小。

【地区数字鸿沟】

地区数字鸿沟是指各地区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对象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涉及港澳台地区)。

地区数字鸿沟总指数(地区DDI)是反映地区数字鸿沟水平的主要指标,代表地区数字鸿沟的大小,由地区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电五个相对差距指数构成。在计算地区间考察指标的相对差距指数时,本报告统一使用以各年最低地区普及率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计算。

为更好地反映地区间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本报告还对地区间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 (一)地区互联网差距

地区互联网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考察指标是互联网普及率。 2009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比上年增加6.3个百分点。在31个省区市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保持全国最高水平,达到65.1%,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贵州最低,为15.1%,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图6.30 2004-2009年中国城市彩电地区间绝对差距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城市彩电)为0.23(表明最落后地区的城市居民在彩电拥有量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比上年略有增加。

图6.31 2004-2009年中国城市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

2.农村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农村彩电)

农村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农村彩电)是反映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彩色电视机方面存在的差距,考察指标是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

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08.9台,比上年增加9.7台。一方面,这表明在城市居民彩电需求趋于饱和的同时,农村居民彩电需求还存在非常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也起到了刺激农村彩电需求的快速成长。

2009年最高地区(上海)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90.2台,比上年增加4.7台;最低地区(西藏)为68.1台,比上年增加7.9台。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最低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40.8台,比上年差距扩大1.4台;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比落后122台,比上年差距减少3.3台。

图6.32 2004-2009年中国农村彩电地区间绝对差距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农村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农村彩电)为0.37(表明最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在彩电拥有量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比上年进一步缩小。

图6.33 2004-2009年中国农村彩电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

3.地区电视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彩电)

地区电视相对差距指数(地区DDI-彩电)是反映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电视方面存在差距的主要指标,由“地区DDI-城市彩电”和“地区DDI-农村彩电”两个指标合成(权重分别为1/2)。

2009年地区电视相对差距指数为0.30(表明最低地区城乡居民在彩电拥有量方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0%),比上年继续下降2%(即差距缩小约2%)。

图6.34 2004-2009年中国地区电视相对差距指数

(六)地区数字鸿沟综合指数

地区数字鸿沟综合指数(地区DDI)是反映不同地区间在拥有和使用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方面存在差距的综合性指标,其基本含义是最落后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综合差距。“地区DDI”由互联网(权重1/4)、计算机(权重1/4)、彩电(权重1/4)、固定电话(1/8)、移动电话(1/8)五个地区间相对差距指数构成。

2009年地区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2,即最低地区的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42%左右,表明地区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

图6.35 2004-2009年中国地区数字鸿沟指数

从分类指标看,地区数字鸿沟在各主要技术应用方面的表现有趋同形势,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均集中在0.49左右,移动电话差距略小一些(0.42),彩电差距最小(0.31)。

从总体变化趋势看,地区间数字鸿沟有明显缩小趋势, 2001-2009年缩幅达31%。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508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