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叶灵君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局 邱子华
摘要: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滋生学习自在的美好道德,才能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关键词:学科教学 立德树人
德育脱离了学科教学这个重要载体日益形式化,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学科教学窄化为知识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很容易被轻慢,有时甚至被忽视。因此,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起了格外关注。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需要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滋生学习自在的美好道德,才能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一、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
学科知识和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认识对象,传授知识并用知识来培养人,这是不证自明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然而,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个起点上。当我们把教材呈现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后,他们为什么没有因此获得期望中的智慧成长和人生发展?对知识的精细讲解再加上反复的练习应用是否就意味着对知识的教学已经完成,是否已发挥出知识所承载的全部教育价值?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必将引导我们对司空见惯的知识以及知识的教学做出新的认识。
众所周知,知识都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产生的,每一知识都是对认识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而每一知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思想方法的运用,都寄托着人类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因此,对于某一具体知识而言,它所承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字面所表达的含义,更有在知识发现过程中人的理智和精神的付出,这正是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它是知识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意义的总和,既包括字面直接出来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含义,又包括借助于一定睥理解力揭示出来的只可以体验、意会的含义。也就是说,知识完整而丰富的内涵应当包含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功利性(有用性)含义和精神生命需要的非功利性含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保持知识的生命活力。
知识的生命活力是不会自己显示出来的。知识在和教师、学生发生相互作用之前以其本真形态客观存在,表现为一堆没有生命形态的文字和符号。只有被有意识地置于学科整体架构之下,还原到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知识才会变得丰满、厚重进来,才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吸引着学习者参与其中,学生在与知识的相遇、相知过程中完成知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建构。展现知识的丰富内涵、创造学生与知识全面相遇的可能情境,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知识教学的自觉意识。
唯有如此,学科教学才能转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在知识事实层面展开的教学行为和与之相对应的对知识背诵记忆的学习行为,才能发挥
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记忆并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发展。
二、唤醒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
一个孩子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而走进你的课堂,那么作为教师,你是失败的。一个孩子如果仅仅是为了升学率而走进你的学校,那么作为校长,你是失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正在失去它应有的精神魅力,除了作为追求功利的工具,人们对它几乎别无他求。这是教育的悲哀。
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向美、爱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养和升华。一个好的教师,应当能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持久地喜欢他的学科,这种吸引力,来自教学的深层次魅力,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是情感的,也是智力的。它应当成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隐性目标,(而不是“不管怎么教你都得学”的思维)课堂的精神感召力根本上来自这里。
在当下浮躁与功利之风的包围之中,用教师的热爱点燃学生,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唤起人长久的热爱。一旦终身兴趣培养起来,人的创造性将具有无穷的动力,这股力量势如破竹,无可阻挡。语文老师讲《离骚》,好像被屈原附体一样,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学生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学生无不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生物老师说,动物是怎么求偶的?昆虫闻味,孔雀开屏,人呢?——看品质。话音未落,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都已在下面叽叽嘀喳了。你被学科融化,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绝对与考点无
关。作为一名教师,能为学生展示自己所教学科的无穷魅力,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感:语文课的形象美,数学课的逻辑美,历史课的庄严美,地理课的自然美,理化课的创造美,音乐课的旋律美,体育课的运动美……让学生从内心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和好奇心,引领学生走上探索之路,为他小小的质疑与独特的见解而喝彩,为他展露的天赋而叫好,直至看着他越走越高,越走越远……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对学习的冷淡态度。学生对待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事情,老师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唤醒的方法就是用思考唤醒思考,寻找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换句话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让学生认识到思考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的、异常复杂的、甚至痛苦的劳动,但它也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认识的快乐,以及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
当我们唤醒了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并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的时候,学生如坐春风,如沾化
雨,从少年时起,就和优美、善意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内心深处的向美、爱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就会悄然生长。
三、滋生学习自在的美好道德
在所有影响教育结果的因素中,课堂生活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为学生在校时间中,70%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对于学生,课堂生活与成人的业务活动相比,更具有“恒业”的特征,从而成为学生的核心生活。这就像蒙塔古说的:“儿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蚂蚁,都是学习。”正因为这样,我们只有依靠课堂生活,才可能有效地结合学生的整个历史的、社会的、生长的生活。德育的主体部分才能从游离于课堂生活之外的“另类”工作,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柏拉图的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心灵无忧,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上课,不喜欢老师,教育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呢?教育所承载的“道”又怎么能够成功地影响孩子呢?在类似这样的教育现场,最终占领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头脑的是什么呢?不会是责任感,不会是真、善、美,不会是爱国情怀,不会是创造力,不会是合作,而是竞争、游戏、个人主义、冷漠、虚伪……。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以宇宙和社会的真善美为对象,活动、实践、阅读、研讨、思考,进行着得到最高享受的学习创造活动,充满生命整体的光辉,成长与创造的欢乐大大超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基础教育参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